王毅
(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国家教育“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到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将达到3850万人,助推中国跻身人力资源与人才强国之列。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重点建设向全面发展转向,着力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优质人才需求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西藏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力和文化创新力还有距离,仍缺乏自主性,已不能适应进入新时代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需要。
为了使西藏高等教育在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应将高校科学研究与西藏发展的重大需要结合起来,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等方面,认真分析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使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路径定位科学精准有效。
近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转型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城乡结构的变化,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校科学研究的需求不断增强。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需要高等教育培养适应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本土人才。在推进实现西藏高等教育2020目标过程中,人才培养的规格是重要指标之一,科学研究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教育强国战略在西藏实践的现实意义,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在全面服务中央“治边稳藏”战略布局的实际要求,全面认识西藏高等学校转型升级的实践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三五”教育规划》都明确提出,“高等教育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的功能核心是深化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激发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力,提升科学研究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力。为此,西藏高等教育发展要适应教育强国战略需求。
高等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域,为国家育人是高校高等教育的第一要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体发展水平。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看,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构件,不容忽视。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始终聚焦于高校,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到高校本科教学,无一例外的将重点投向了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上。
高等教育的智力支持与科学研究是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高校的科研工作对国家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90年代的“863”、“985”、“211”等重大计划都深刻地反映了国家对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科学技术水平已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全球化生存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家间合作的重要构件,特别是一些关乎人类生存发展命运的科学研究,都是通过高校的科技创新发展来实现的,以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来支持国家高质量发展,充分显示国家的地位。因此,高等教育成为各国实现科学技术创新与进步的重要途径。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看,科学研究是解决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有助于解决国家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发展瓶颈,也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在发展中的特殊性问题。
教育强国战略体现社会服务水平与文化创新力。高度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是高等教育的价值所在,其社会使命在于坚守社会公德,培育社会价值,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高等教育将在培养社会新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的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财富,为社会的民生提供智力支持,高校智库建设将有效地支持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高等教育是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的源头,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地、创新地,文化自信的先行地。
教育强国战略体现在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等方面,其本质是教育对国家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优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就在于体现教育强国在西藏实践的重大意义,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适应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科学研究为西藏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支持,在社会服务与文化创新方面发挥积极而独特的促进作用,一心服务于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
西藏高等教育2020发展目标符合国家整体发展要求,符合西藏发展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方针中鲜明的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论断,其核心就是强调西藏工作在国家全局中处于重要地位。“治边稳藏”的光辉实践,在于“治”,在于“稳”,核心在于人。
“治边稳藏”的治本之策还在于人的培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在实现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中,一是在人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将“治边稳藏”的战略思想深入人心,特别是在人才的素质结构优化中体现这一重要思想。二是在培养人的能力结构中,如何培养具有忠实实践“治边稳藏”战略思想的人。
“治边稳藏”要求西藏高等教育在育人的同时,提升高等教育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智力支持。具体而言,西藏高等教育发展要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发挥西藏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优势,促进西藏高校智库高水平建设,将西藏高等教育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向民生建设转化,为西藏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创新发展服务。因此,要将服务“治边稳藏”作为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确立的第三个层次的参照系是西藏高校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近年来,西藏高校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不断加快,开放度大大超出初期水平。面对2020年目标,西藏高校面临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面临西藏人口受教育水平全面提升的新需求。进入新时代,西藏高校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上,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有了新的要求,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水平与社会服务水平上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西藏高等教育已开始从单纯的扩招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以内涵式发展适应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要求,其构件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流特色学科建设和服务中央、区党委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等学校体系,推进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如期实现。要以促进西藏高校内在质量的提升,高校结构的优化为目的,以西藏高校内涵式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国家教育十三五规划》提出“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推动我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国教育大会明确,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3]。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在2020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期,不断地提出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其中高等教育发展更要担起重任。
西藏高等教育2020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扎实推进国家高等教育2020的既定目标在西藏的完成,尤其在指标上必须达成。另一方面,要遵循西藏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以“治边稳藏”为己任,切实推进西藏高等教育2020年区域性特色指标的达成。在探讨西藏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构建西藏高等教育2020目标评价指标的理论依据、核心指标、指标体系,并加以实现。
《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与我国十三五规划都明确提出了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的目标。目前全国高等教育总体毛入学率已达45.7%,超过预期目标。其中,北京、天津、江苏、上海均超出了全国总体水平。西藏高等教育通过不断扩大规模,到2018年毛入学率为34.4%,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但从西藏人口基数小这一角度看,取得了不小成绩。笔者认为,西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应当从自身实际出发确立目标,不在规模上赶超发达省份,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目标,突出人才培养内涵。西藏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结构不断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实现了“211”、“一流学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有了突破性进展,藏医学科、藏学学科、特色农牧学科等都初建体系。但是在学科建设与专业结构的超前发展方面仍显缓慢,缺乏鲜明的主动性,仍然制约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深化,不能充分激发高校创新活力,只有迎头赶上,才能适应和满足新时代西藏发展的需要。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始终坚持区域发展目标,认真落实国家重大教育规划,科学研究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区域特色基本形成。西藏高校科学研究不断适应区域发展要求,青藏高原自然生态、藏族社会历史文化、西藏重大发展问题研究成果丰硕并具特色,成果转化加速。如,以高原特色农业为代表的研究成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助推作用;以西藏文化产业研究为代表的研究成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丰富了优质资源;以西藏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为代表的研究成果,为反分裂斗争和传统文化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但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成果,需在科研创新活力上激发与引导。西藏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办学理念有了较快的进步,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力不断增强。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是服务西藏发展的重要突破点。随着高等教育在西藏地位的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得到社会高度认同,西藏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需求增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高校始终以加快助推建成小康社会为使命,在西藏科学文化普及和文化传承创新以及社会发展咨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基本教育现代化的角度讲,西藏高等教育发展2020目标需要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双重维度,即“一重维度是与它所处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发展与变化。另一重维度则是与世界现代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发展与变化。”[4](P87)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讲,西藏高等教育必须将国家整体性目标与区域目标相结合,补齐短板、协同发展、自主特色。一是突出人才素质结构的合理性与适应性,培养一批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的紧缺人才;二是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努力在一流学科建设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做强特色专业,优化专业格局;三是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实践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培养规模与规格目标: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大众化与普及化加快是主流,受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成为各国人才资源储备的重要举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Larry Summers)曾说,“在工业时代最重要的投资是工厂,在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投资则是人脑”[5](P1)。对我国发展而言,在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中人才培养规模是重要指标,人才培养的规格是关注的重点。当下西藏正面临经济转型,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以驱动经济增长。由此,西藏高等教育的规模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人才培养中其规格的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是目标。
科学研究水平提升目标:高校的科学研究是国家知识创新与科技进步的重要源头。高等教育对国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就是助推经济发展。许多高校评价体系中,科学研究成果的比例占60%。可见,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构件。
社会服务力提升目标: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价值依存,高等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是支持社会发展进步、引领社会文化进步。自20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常常充当着社会发展的引领,从知识、技术与文化多方面支持社会进步,大量的第三方实验室、政策研究智库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核心技术应用研发,为国家战略性政策的选择提供了咨询。高等教育逐步从象牙塔转化为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力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
基于此,将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框架置于世界主流发展趋势、国家整体发展方向是有必要的,同时,西藏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也需要建立在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之上。
把宏大目标转化为操作性指标这一过程是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发达国家对发展指标的研究十分关注,特别是在社会指标体系中,高等教育始终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我国教育发展已有许多指标体系的研究。
一是将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满足西藏不断增长的教育需要成为重要的民生事业。近年来,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正是顺应了西藏人口素质提升与人力资源需求的现实。将高等教育入学率、培养规格、教育结构、师资保障等作为指标,强调区域适应性人才的培养,包括学科专业结构的适应性与超前性方面的指标,为有效推进西藏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的人才供给做出贡献。
二是将治边稳藏作为根本政治要求。西藏高等教育始终要将中央对西藏的政治要求放在重要位置,牢牢把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将社会主义育人观与办学观落实到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全过程中。突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政治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才培养之中。
三是将内涵式发展作为实践路径。始终将西藏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作为民生改善与和谐稳定的突破点与实践路径,突出高等教育的内在质量因子的作用,突出办学理念与育人理念对西藏人才质量的影响,突出人才培养中师资质量对其影响作用,突出教育体制对高校发展的影响,突出西藏高等教育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基于此,高等教育应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方面进行指标化
西藏高等教育2020发展目标评价指标体系①
根据对西藏高等教育2020目标达成的现实研判和指标要求,试图提出以下推进路径。
中央对西藏发展的战略定位,即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重要的“西电东送”接续基地、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6]这一定位明确了西藏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充分突显了西藏在国家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探索和确立西藏高等教育发展路径,必须坚持国家整体目标与区域性目标相结合,“必须努力促成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因素的相互适应与融合,进而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从被动的现代化走向主动的现代化、从非自主性的现代化走向自主创新性的现代化、从封闭半封闭条件下的现代化走向开放条件下的现代化。与此同时,必须努力促成藏民族传统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之整体文明格局的相互适应与融合,从而推动西藏的现代化发展能够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7]使西藏高等教育独具特色,走出一条“与世界同步”、“与国家共进”、“与西藏适切”的推进之路。
科学推进西藏高等教育2020目标,要充分认识到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保障,即师资力量与教育结构,二者不可或缺。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都需要西藏高校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与优化的教育结构,二者直接影响着人才素质和对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发达省市看,高校自身的教育科研人才的培养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在西藏高等教育发展中,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由于受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多年来高校人才引进工作十分艰难,学科带头人、国家级专家人才处于全国末位,自主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也十分有限。西藏高校急需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创设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需利用好西藏优势,通过自主培养、援藏支持和特殊引进相结合,切实保障师资力量的提升壮大与教育结构的深入优化。
西藏高等教育2020发展目标从指标构建再到路径选择,是将预期转化为现实,从愿景转化为行动的过程。实现其目标找准着力点至关重要。
一是建立预测机制。预测是西藏高等教育发挥作用的意义所在。通过预测可实现动态适应,比如,西藏人口与办学规模、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农牧区与城市教育资源等。以教育发展的整体协同,合理科学的统筹协调,促进有效的动态平衡;二是加快建设监测评估机构。西藏高等教育发展中缺少对西藏教育进行监测评估的专门机构。内地省市大多依托省级教科院、高校智库机构或第三方社会机构来承担监测评估任务。设立西藏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是符合实际的;三是着力开展指标监测工作。2020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动态过程。确立的目标与任务具有时空性和弹性。高等教育发展同社会发展、个体发展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构建好这样的关系,其根本路径就是要将其推进的过程活化,运用指标体系对高等教育进行目标达成的监测,借此推动政府、高校及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因此,开展西藏高等教育2020发展目标预监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注释]
①此指标框架系统源自杨小峻、刘凯教授的研究。参见杨小峻,刘凯.起步与跨越: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