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经书保护方法初探
——基于西藏历史文化博物馆馆藏经书的考察

2019-07-06 01:19李舒涵文娟张小云郭萌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虫蛀经书藏文

李舒涵,文娟,张小云,郭萌

(1.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陕西咸阳 712082;2.天水师范学院 甘肃天水 741000;3.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海西宁 810007;4.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75)

本文涉及的藏文经书是西藏历史文化博物馆藏品,该博物馆隶属于西藏民族大学,是具有西藏文化特色的高校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为了满足教学需求,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从西藏往西藏民族大学调拨了一批藏文纸质经书,其制作年代不详。这批经书原本为梵夹装的木刻本经书,现木质的护经板已经遗失,仅存部分纸质经书,初步判断经书内容为《波罗密多心经》。可以观察到经书为双面印制之后粘合。根据经书的大小形制,我们将其分为两类,即A类经书和B类经书。目前,经书出现了破损、虫蛀、红色墨水污染等病害,非常不利于现阶段保存。为了发挥该批经书文化遗产价值,西藏历史文化博物馆组织人员对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保护研究。

藏文经书的保护与传统纸质文物的保护既有相似又有区别,一般纸质文物保护的方法基本适用于藏文经书的保护,但是藏文经书用纸的制造材料和工艺具有地方特点,需要在保护过程中特别注意。分析过程使用体视显微镜、纸张纤维分析仪对纸张的显微结构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其保存状况,从而对A、B类经书制定了保存方案,并对B类经书进行了修复。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尽可能保留经书的历史原貌,严格遵循“修旧如旧”、“预防保护性损伤”的文物保护原则。修复后的经书要保持原件的形制,更要最大限度保持经书原有的字迹、色泽以及原有的风貌。

一、病害分析

(一)样品

(1)A类经书,长度约为503mm、宽度约为112mm、厚度在0.172mm~0.154mm之间,虫蛀严重、页与页之间粘连严重,保护难度极大;(2)B类经书,长度约为563mm、宽度约为153mm、厚度在0.234~0.30mm之间,主要病害为褶皱和红墨水污染,虫蛀较少;(3)现代藏纸,为了便于纤维分析实验中的对照,我们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采集到使用传统工艺生产的现代藏纸,对其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在选择样品时,由于体视显微镜观察属于无损分析,因而尽可能选择多个样本观察,以得到较为全面的信息。纸张纤维分析属于微损分析,为了尽可能保持经书的完整性,选取了破损严重经书边缘、无字处1cm2以内的纸张样品进行了分析。

图1:经书样品

(二)分析仪器

(1)体视显微镜(奥林巴斯SZX10),变倍范围0.8-6.5X,变倍比1:8,用于经书表面形态的显微观察;(2)纸张纤维分析仪(伦华XWY—VIII型),用于经书纤维特征的观察、测量。

二、结果讨论

(一)经书病害及原因分析

将两类经书放置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见图2。从观察结果可知,经书的病害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虫蛀病害:从图2-a、b可以看到,A类经书虫洞边缘毛糙、B类经书虫洞边缘整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害虫有关,也可能与经书的材质有关,具体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从整体上来看,A类经书的虫蛀病害非常严重,造成经书表面字迹失去了完整性,B类经书虽与A类经书一起保存,但虫蛀病害相对较少,且病害多发生在与A类经书重叠区域。(2)污染病害:经书的污染病害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污渍,见图2-c,可能为日常使用过程中造成,另外一种为红墨水污染病害(图1-d)。(3)褶皱病害:由于保存不当造成经书出现褶皱。(4)粘连病害:粘连是纸质文物保护中非常棘手的一种病害。一般情况下,造成纸张粘连病害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纸质文物自身的因素和后期保存过程的因素两类。纸质文物自身因素中,纸张纤维形态的吸水膨胀、造纸过程和书写印刷过程中墨水中含有的胶都会导致纸质文物的粘连。若纸质文物保存不当布满灰尘,灰尘中附着的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分泌的黏液、蛋白质、果胶、果糖等,在潮湿环境下也会产生粘连[1]。A类经书的粘连病害较为严重,页与页之间较难分开,后期保护难度较大。B类经书基本未发现粘连病害。

图2:经书病害

(二)纸张纤维分析结果

(1)A类经书

图3为A类经书纤维形态图。据图可以看到,构成A类经书纤维的种属有两种,经辨别为稻草和韧皮纤维,推测该纸为构皮纸。构皮纸属于古法造纸的一种,目前在贵州、云南仍在使用这种方法造纸,其原材料主要来源于构树皮,添加稻草纤维制作而成。经过统计,该纸的皮含量在40%左右。在纤维形态图中还可以观察到大量紫色絮状物,这是淀粉受到染色所致,表明该纸张中存在大量淀粉。

图3:A类经书纤维形态

(2)B类经书

图4:B类经书纤维形态

图4为B类经书纤维形态图。从图中可以看到构成该纸的纤维种类单一,经过辨别为麻纤维,表明该纸为麻纸。麻纸是中国发明较早、使用较普遍的纸张之一。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到该纸依然含有淀粉,但是其含量相对于A类要少。

(3)现代藏纸

为了进行对照和分析纸的成分构成,我们对采用传统生产工艺的现代藏纸进行了纤维观察和纤维形态分析,结果见图5。从图中可以看到该纸由两种形态的纤维种属构成,经过辨别,分别为龙须草和狼毒草。经过统计,龙须草约占70%,狼毒草约占30%。

图5:现代藏纸显微形态和纤维形态

从上述实验分析可知,A类经书的纸张为构皮纸,B类经书的纸张为麻纸。两类经书的原料与西藏传统的狼毒纸所使用的原料不同。由于A、B两类经书流传过程不详,其产地信息已经遗失,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无法判断其产地。一般认为,在以狼毒草为主要原料的造纸工艺的影响之下,西藏的经书大都以瑞香狼毒纸[2]为主要载体。近年来,随着科技分析技术对于纸张造纸工艺的研究发现,部分藏文书写的经书并没有采用狼毒纸[3]。根据文献记载,晚清时川边大臣赵尔丰在察隅地区发展以构皮和竹为主要原料的造纸工业[4]。两类经书分别使用构皮和麻为原材料,对于两类经书是在西藏当地所产还是由周边地区输入,目前不得而知,将来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必要。

A类经书中含有大量淀粉,B类经书也含有淀粉,但是含量较少。虫蛀病害与纸张中含有的淀粉有关,害虫以纸张中的淀粉为食物,所以A类经书中的虫蛀病害要比B类经书严重得多。一般而言,纸张中的淀粉来源在纸张的制造、印刷和后期保护中均有可能带入:1)可能是造纸原料带入的;2)可能在造纸过程中为了防止印刷时字迹扩散而施淀粉类胶带入的;3)可能是在纸张使用过程中对纸质修补而使用淀粉类黏结剂带入的。

三、经书保护修复

目前已有一些相关单位开展藏文纸质经书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但是形成的研究成果很少。计思诚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发现的一批藏文经书进行了保护和修复。保护过程采用了传统古籍的修复技术,修复材料使用了定制的安徽潜山的构皮纸,并在修复过程中使用狼毒草的提取液喷涂经书及与定制的构皮纸混合,以达到防虫蛀、长久保存的目的[5]。

由于A类经书虫蛀和粘连十分严重,目前对它的处理方法为严格控制保存环境,具体而言就是避光、温度控制在15~20摄氏度之间、湿度控制在30%~65%、物理杀虫、隔绝环境中酸影响的可能性[6]。通过环境控制来延长A类经书的保存寿命,待将来技术条件成熟时再对其进行保护。B类经书质地相对较好,我们对其进行了保护性研究。现将保护步骤详述如下:

(一)字迹加固

选择经书上一些墨迹污染部位进行耐水性测试:用蘸有蒸馏水的棉签轻轻按压墨迹处几秒,观察到棉签表面有少量墨迹出现,说明字迹遇水会产生轻微的脱落。

经书的写印材料为黑色墨汁,其主要构成物质为炭黑。根据字迹加固实验,羟丙基纤维素、壳聚糖、CMC和明胶-甘油溶液对于碳黑类的书写材料,如墨汁和黑色墨水的加固均有较好的效果[7]。我们选择使用1%的明胶-甘油溶液进行加固。

需要注意的是,加固前应先进行模拟试验,对模拟样品进行加固。加固后的样品色泽、光泽度均未发生变化,且字迹耐水性良好无掉墨现象之后,再使用配制好的加固溶液对经书字迹部位进行加固。待加固溶液完全固化干燥之后进行下一步保护处理。

(二)水渍及污渍的清洗

对于经书表面的污渍,我们先尝试使用蒸馏水进行清洗,发现污渍可以溶于水。清洗步骤为:(1)将经书平铺于修复台,先用软毛刷轻轻拂去纸张表面的浮尘以及一些蛛网灰尘,然后用加温的蒸馏水将经书均匀喷涂至半干状态,用羊毛排刷顺着纸张纤维方向或裂纹方向将经书褶皱部位刷平。(2)经书表面水渍轻微的,用干净的毛笔蘸蒸馏水将水渍及污渍处涂湿。趁湿在水渍周围喷些蒸馏水,用棉签和滤纸吸取水渍处水分并将其压平。水渍严重部位,放入蒸馏水内浸湿,用干净的毛笔刷洗,取出后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用滤纸吸取水分压平阴干。(3)经过蒸馏水冲洗还是有一些水渍残留无法去除干净,针对较难去除的水渍则先用温的蒸馏水润湿,然后再用热水淋冲,污渍即逝。

(三)红色墨水污染的清洗

经书被大面积的红墨水污染。红墨水的主要成分是墨水红、酸性大红、甘油、酒精等。遵循文物保护中材料使用越少越好的原则,先使用3%双氧水除去经书无字迹部位的红色墨迹污染,无明显褪色效果,将双氧水浓度提高至5%,依然无明显褪色效果。遂采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红色墨迹。将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用干净软毛笔涂刷在污迹处,红墨水污迹转变为黄褐色,最后用毛笔涂刷3%双氧水除去经书表面黄褐色物质。红墨水污迹消失以后,清洗部位相对经书纸质稍有变白的现象,使用PH测试仪测试纸张PH为4.86。酸性对纸张的保存有较大的危害,纸张需进行脱酸处理。

(四)脱酸

由于B类经书纸张质量较好,我们采取了氢氧化钙和碳酸钙水溶液浸泡的方法来除酸[8]。这种方法脱酸效果好且比较安全,是水溶液脱酸中常用的方法。其处理方法为:先配制0.15%的氢氧化钙溶液注入清洗槽中,将经书平置于塑料托板上放入清洗槽中浸泡15分钟,将溶液放掉,注倒蒸馏水清洗一遍,然后将0.15%碳酸氢钙溶液注入清洗槽浸泡10分钟后放掉溶液,最后注入蒸馏水清洗两遍,PH测试为7.26。

(五)虫孔的补配

B类经书出现了少量虫孔,我们选取了有虫孔的经书进行了补配试验。根据纤维形态分析,B类经书的纸张材料为麻纸,故在补配时需选择质量较好的手工麻纸作为修补材料。选择时还需要注意:(1)补纸的厚度应和经书纸张一致,或稍薄于经书的纸张。若补纸厚于经书纸张,修补后的经书不易平整,修补的地方会凸出来;若纸张厚的经书采用不相称的薄纸修补,又会出现凹陷的情况,且易破坏接口。(2)补纸颜色应尽量和经书纸张一致,或稍浅于经书纸张。若补纸颜色深于经书纸张,会影响直观效果。(3)补纸的纹理应和经书纸张一致,这样修补后的经书才能平整。如果补纸和经书的纸张纹理不一致,修补后经书纸张会伸缩不一致而使经书不平整,影响美观。

经书半干时进行虫孔的补配,由于虫孔比较小,经书纸张又比较薄,在修补时将补纸裁的比虫孔稍大一些,然后用蒸馏水润湿用钢针将周边刮薄打毛,在虫孔周围刷胶将处理好的补纸粘接好,然后用钢针对边缘部位进行修整。补配完之后,对经书进行干燥平整处理。修复前后对比见图6。

图6:经书保护前后对比

四、小结

通过对西藏历史文化博物馆馆藏藏文纸质经书的修复保护,对于由构皮纸和麻纸为书写载体的藏文经书的保护得到了一些初步认识:

藏文经书常见的造纸材料,除了有狼毒纸之外,还有构皮纸、麻纸等等材料,因此在进行藏文经书保护时首先需要对纸张制作材料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的保护方法。

在保护过程中我们发现A类经书中含有大量淀粉,B类经书也含有淀粉,但是含量较少。淀粉含量的多少与纸张虫蛀病害的关联性极大,因此对于虫蛀病害除了关注造纸材料之外,对于经书中含有的淀粉也应当引起关注。

在对B类经书进行研究性保护的过程中,我们使用明胶-甘油溶液对字迹进行加固保护、使用蒸馏水清洗污渍、使用高锰酸钾与双氧水溶液去除经书表面的红墨水污染、使用氢氧化钙和碳酸钙对经书进行脱酸处理,并对虫蛀的孔洞进行补配。上述方法对B类经书的保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将纸张完全浸泡,且使用到了高锰酸钾溶液,对于珍贵文物和保存较差的纸张并不推荐。

猜你喜欢
虫蛀经书藏文
敦煌本藏文算书九九表再探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天演论》初版时间再探——以新近发现的“味经书屋本”为中心
喜讯
黑水城和额济纳出土藏文文献简介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朱森林养生漫画
朱森林养生漫画
虫蛀川芎挥发油成分GC-MS研究
单宝塔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