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媛香,杨 帆,苗敬毅
(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2018年1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涵盖92个本科专业类、包括目前587个本科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 000多个专业点。按照《国标》要求,本科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使本科教学从“教得好”转向“学得好”,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以产出为导向,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更新教学内容,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保持持续改进,建立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机制,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1]。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新要求,各专业都亟待构建符合改革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管理科学专业是隶属于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二级学科,作为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在注重学习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又强调应用与实践。自上世纪70年代末复旦大学首次将管理科学专业引入我国,管理科学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内已有50多所高校开设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其中包括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山西财经大学等高等财经类院校。
该专业依据教育部1998年重新修订的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设置。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拥有系统化管理思想和较高素质,掌握管理学与经济学基础理论以及信息与工程相关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定量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备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满足现代管理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定量化和精细化管理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经济、管理领域的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而非凭借经验与直觉,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财经类院校管理科学专业变革。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新要求,财经类院校管理科学专业亟待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许多学者对管理科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莫降涛等(2007)[2]基于社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和管理科学本身的特点,探讨了管理科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钟映竑和何斌(2008)[3]以广东工业大学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建设为背景,探讨了管理科学本科专业的定位、课程体系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张荣等(2011)[4]将SWOT分析与基准分析相结合,从分析管理科学专业就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入手,以坚持专业特色和培养职业兴趣相结合为思路,构建管理科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苗敬毅等(2015)[5]基于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科特征、发展前沿、社会发展趋势及财经类本科院校的办学基础,构建了财经类本科院校管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李晓冰(2016)[6]通过将质量功能展开(QFD)技术应用于课程设计的可行性分析,设计了基于QFD的管理科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为管理科学专业课程设计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目前关于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多是根据1998年及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的,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尚没有面向大数据时代新的管理实践情境,也没有满足2018年新《国标》的具体要求与结合财经类院校的办学特点。因此本文主要以新《国标》对于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为指导,从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和财经类院校自身特点出发,以山西财经大学为例,建立和完善符合时代潮流和国家战略的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行业对管理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我国高校管理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新《国标》以大类培养为目标,因此管理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同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一致。“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包含“概述”、“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效果”和“质量保障”10个部分。
“概述”部分叙述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国标》的制定依据及制定标准,定义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内涵、规定了学科基础和人才培养方向等内容。“概述”中指出,《国标》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鼓励各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对《国标》进行细化,并高于《国标》开展办学。
“适用专业范围”部分规定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包括的具体专业及各专业代码。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为1201,其中管理科学专业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第一个专业,代码120101。此外,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包括的其他专业分别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代码120102)、工程管理(代码120103)、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代码120104)、工程造价(代码 120105)。
“培养目标”明确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和重点以及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强调了培养目标的动态性,即可以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定期进行评估和修订。
“培养规格”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学制与授予学位种类,以及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基本规定。
“课程体系”分为总体框架、课程设置两大内容。总体框架规定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方面,其中,理论教学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等。
“教学规范”分别就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进行了规范,其中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学要件的准备及师风和学风的规范。
“师资队伍”从教师规模与结构、专业背景与水平两方面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任课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具有高尚师德,履行教师岗位职责,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教学条件”分别从信息资源、教学设施、教学经费三个方面提出要求,具体包括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源数量,电子数据库种类,教学科研设备数量,实验室、实习场所和实习基地数量等。
“教学效果”要求从教学成果、教学效果、就业和创业三方面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效果进行考核。
“质量保障”从目标、组织、规范与监控三方面保障教学质量,并提出了一些具体保障措施。
新《国标》中指出,《国标》是针对全国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是对开办管理科学专业的各高校提出的最低要求,既要求各专业保障基本质量,满足基本要求,兜底线、保合格,同时又要求各专业人才培养可以根据各自特色进行拓展,追求卓越。具体的要求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方面,“培养目标”中要求培养管理科学专业学生的方向及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应当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学生所需具备的知识包括管理学、经济学、信息与工程相关知识,同时要具备定量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第二方面,“培养规格”中要求管理科学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可实施弹性学制,但是修业年限最少不低于3年,弹性学制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个性化地完成学业,创业学生可以保留学籍;在授予学位类别上,要求管理科学专业可授予管理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第三方面,“课程体系”总体框架中要求总学分不少于150,其中实践及创新创业类教学课程累计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20%。对于实践和创新创业类课时比例的要求进一步体现了管理科学专业注重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又强调应用与实践的特征。在理论教学课程中,要求通识教育除了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还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艺术、体育、外语、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等课程,注重学生的知识面广度;在要求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中,数理类课程应涵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信息技术与工程类课程应该涵盖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类课程应该涵盖管理学、运筹学和统计学;在专业课程中要求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从系统工程、决策理论与方法、生产运作管理、预测方法与技术、数据分析与商务决策、风险分析与管理、系统分析与控制、计量分析方法与建模、项目规划与管理、管理建模与技术、信息资源管理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12门课程中选择,同时必须有不少于6门的专业主干课程,且必须包括系统工程、决策理论与方法、生产运作管理和预测方法与技术4门课程。在课程设置的实践教学课程中要求培养学生具备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要求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的本科生指导老师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以上规定体现了《国标》有“规矩”也有“空间”的特点,既对各校管理科学专业提出统一要求,保证基本质量,又为各校人才培养特色发展留出足够的拓展空间。
第四方面,“教学规范”中要求教师应当编写教学大纲、实验与实习实训大纲、教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教材,对课程进行考核,并对教师的教学纪律、教学态度、精神面貌、学生的参与程度、学风建设、学术道德进行规范。
第五方面,“师资队伍”中要求管理科学专业应当具备至少10名专任教师且具备5年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教育背景,专业主干课程至少配备1名专任主讲教师,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得低于80%,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不得低于90%,并且通过岗前培训并获得教师资格证。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应当包括一部分比例具备行业经验的人员,且任课教师队伍需在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学缘等方面结构层次合理。
第六方面,“教学条件”要求生均图书(含纸质与电子图书)不少于100册,生均年进书量(含纸质与电子图书)不少于4册,同时需配备中文和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以满足理论和实践教学需求。对于教学经费,要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拨款和学费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500元,同时教学经费应当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增长,不可用于其他用途。
第七方面,“教学效果”中要求建立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教学效果评价,参与评价的主体应当包括学生、同行等多类主体,教学效果应当成为改进教学效果的依据。此外还要求将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纳入教学效果考核及专业建设指标中,原则上,要求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平均水平。
确定培养目标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只有基于合理先进的培养目标,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首先通过对比财经类院校与综合型大学,以及财经类院校内部相关专业设置的差异,梳理财经类院校管理科学本科专业的特点;其次分析大数据时代新的管理情景下对于管理科学人才的素质要求;最后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提出大数据时代下财经类本科院校管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
与综合型大学相比,财经类院校设立的管理科学专业有很多不同。财经类院校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核心学科,同时兼有文学、法学和理学等支撑学科,学科类型较为集中。虽然财经类院校缺少工科背景,但是学科优势较为明显,应用领域更加明确,人才培养更加具有目标性。首先,财经类院校的定位,使得财经类院校师资队伍、科研教学都集中于管理和经济等相关领域,学科优势明显;其次,财经类院校管理科学专业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金融经济、生产管理、物流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商业领域;最后,财经类院校管理科学专业主要为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组织培养拥有扎实财经知识,并掌握信息与工程相关技术知识的专门人才。
另一方面,在财经类院校中设立的管理科学专业,与金融、会计等专业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管理科学专业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它特别强调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以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管理学方面的交融应用(朱海霞,2005)[7];其二,管理科学专业的研究方法丰富,不仅包括管理学经典的研究方法,如决策理论、对策理论、运筹与优化方法,还包括金融工程、工业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等财经领域的其他研究方法;其三,管理科学专业理论与应用并重,它不仅强调知识在社会商业领域中的应用性,还强调方法设计、模型构建和系统优化等理论学习,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和科研能力。
1.系统化和定量化思维。大数据时代数据呈指数级增长,信息碎片化、繁杂化成为时代特征,具备系统化思维,可以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进行管理决策,这是面对大数据时代的重要能力之一(Hilton,2010)[8]。因此,管理科学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系统思维能力,不仅可以从系统各部分考虑整体,还可以考虑各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大数据时代更加需要定量化的思维支持决策。在面对管理问题时,不再是完全依靠经验或者直觉,而是用数据说话,依据数据的特征、关系和变化来研究趋势、解决问题,做出最优的规划或者决策,使管理决策更加可靠准确。
2.数据管理及分析能力。大数据时代,财经领域积累着海量数据,如何对海量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挖掘数据背后蕴藏的商业价值是管理科学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数据管理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数据管理面临的新挑战,产生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同时掌握数据管理的新技术和新工具,如学生应该具备数据建模、查询语言、数据库调优和优化、数据仓库以及并行处理等相关知识,鼓励学生学习并运用关系型数据库、Hadoop、Map reduce、Spark和云计算(AWS)等多种技术来完成分布式数据、流式数据、图型等数据的管理工作。数据分析方面,要求学生具有面向数据科学的应用统计学相关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编程、算法设计以及网络数据采集能力,同时要掌握现代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原理及方法,并可以使用诸如Python语言、R语言等数据分析语言及开源工具,通过编程解决管理科学专业中的决策、预测和优化等问题。
3.实践应用和自主学习能力。随着大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不同行业,都需要依据大数据分析进行辅助决策。因此,管理科学专业人才需要面向不同行业需求和根据数据现状,具备设计个性化的数据应用解决方案的能力,帮助组织或企业实现业务资源优化配置。
大数据时代下,新知识和新技术以指数级的速度产生和更新换代,因此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根据学习和研究需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进行学习探索实践。在学习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本专业和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
大数据时代,随着国内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管理中数据处理和量化分析不断增多,各大财经类院校的管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本文选取了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7所财经类院校,整理了管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各财经院校的培养目标均强调扎实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素养,掌握数学、信息科学等定量分析方法,培养面向财经领域的专门人才。山东财经大学和贵州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培养“大数据”时代管理创新人才、掌握商业“大数据”技术等内容;其他财经类院校也提到“掌握数据分析技术”或者“具备复杂数据分析能力”等内容。
表1 财经类院校管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新《国标》中对管理科学专业的定位进行了调整。《国标》以学科大类的方式进行划分,管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首先需要符合其所属的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培养目标,然后再满足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内容见表2。
表2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培养目标
参考各大财经类院校的管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并依据2018年新《国标》中对于管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对学生毕业时应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同时体现大数据时代对于管理科学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财经类院校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具备以下几方面内容:基础理论方面,应具备良好的财经素养和管理素质,同时拥有数学、计算机科学、系统工程等学科基础;实践能力方面,应具备系统优化能力、建模量化能力、编程计算能力、决策支持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并可以应用这些能力解决复杂管理问题;应用领域方面,主要培养面向金融行业、工商企业、政府部门等从事宏观决策、战略规划、企业诊断、业务运作、风险管理和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
依照《国标》的指导,并结合大数据时代下管理科学专业的定位及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重新设计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的改革方向。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为例,结合山西财经大学的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对《国标》进行细化,在满足《国标》要求的基础上,力争高于《国标》开展办学。
山西财经大学作为财经类院校,培养目标应该在掌握管理科学专业相关知识基础上,侧重财经领域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强化管理科学专业应具备的建模能力、系统优化能力外,更加突出大数据时代下需要的编程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复杂管理系统的优化决策能力。同时,为体现山西财经大学的办学特色,需主要围绕风险评估和价值评估两个应用方向,强调学生在相关领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训练。
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有良好的系统化管理思想和较高的管理素质,掌握管理学与经济学基础理论以及信息与工程相关技术知识,具备处理管理问题的系统优化能力、建模量化能力、编程计算能力、决策支持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能够运用管理科学技术、方法、模型和工具,解决大数据背景下复杂管理系统的优化、决策、风险评估和价值评估等问题,塑造具有创新创业精神,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满足现代管理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管理科学专业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专业的培养规格主要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三个方面做出要求。在基本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科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一门外语并具备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熟悉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知识,了解中外管理科学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基础知识,并形成合理的整体性知识结构。在基本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学习、获取以及更新管理科学专业相关知识的能力;具备综合应用管理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具备较强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并在相关领域初步具备创业能力。在基本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应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具备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体魄。
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特色为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规格总体要求,以经济、金融等大财经领域知识为基础,以管理科学专业知识为核心,着重培养大数据背景下的定量分析能力,及其在风险分析、决策支持等管理实践领域的应用,为学生搭建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平台,培养面向大数据时代从事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管理咨询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依据《国标》要求,山西财经大学设计了“学校通修课程+大类学科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开放选修课程”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国标》中的通识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通修课程和开放选修课程中;《国标》中的基础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通修课程和大类学科课程;《国标》中的专业课程主要体现在专业发展课程中,且专业主干课程主要体现在专业发展必修课程中。本文依据该体系,并结合大数据时代下管理科学专业的定位及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管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具体设置方案包含五个方面。
1.学校通修课程。学校通修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可以划分为思想政治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计算机、大学体育及身心健康课程。其中,思想政治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包括大学基础英语和经管方向通用学术英语;大学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和数据分析(Python)及数据库技术(MySQL);身心健康课程包括军事理论训练、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创业基础和安全教育。
学校通修课程中大学计算机课程安排学习Python语言及MySQL数据库体现了大数据时代对于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在数据管理和分析方面的要求。
2.大类学科课程。“大类学科课程”主要根据管理科学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定位进行设计。大类学科课程分为大类必修课程和大类选修课程,大类必修课程是包括管理科学专业在内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都需要学习的课程,大类选修课程则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方向选择相应课程,修满选修学分即可。
大类必修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管理科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大类选修课程包括会计学、金融学、经济法概论、企业资源计划、财务管理、建筑工程概论、工程制图与识图、投资学、战略管理。
3.专业发展课程。专业发展课程主要针对管理科学专业,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进行设计。专业发展课程可以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对应《国标》中的专业主干课,要求不可少于6门,其中系统工程、决策理论与方法、生产运作管理、预测方法与技术为必须设置课程。
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和财经类院校特征,专业必修课程可以考虑设置系统工程、决策理论与方法、生产运作管理、预测方法与技术、数据分析与商务决策和项目管理6门课程。专业选修课可以设置风险分析与管理、系统分析与控制、信息资源管理等课程,并可以根据专业定位进一步突出应用领域,有选择地开设如供应链管理、信用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方向的系列课程。
4.开放选修课程。开放选修课主要立足通识教育,可以开设文学艺术类课程、历史文化类课程、经济与社会发展类课程、管理与行为科学类课程、科学技术类课程、创业创新类课程等。
5.实践及创新创业类课程。管理科学专业是面向管理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当包括充足的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其一,可以根据理论课程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如管理科学实训、管理决策实验、项目管理沙盘模拟、企业资源计划、数据分析与商务决策实验和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等课程;其二,可以在系统工程、生产运作管理、项目管理、征信和市场调查等课程中安排实践环节;其三,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可以设置大学生创业基础、SYB、创业学等必修或者选修课程;最后,在每学年期末指导学生完成社会调查、学年论文等实践内容,第四学年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通过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实践能力。
新《国标》的颁布,可以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指导,标志着我国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有标准可依。《国标》对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含的各个方面做了底线要求,以保证培养合格人才,在此基础上,鼓励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创新,以高出《国标》的要求进行办学。财经类院校管理科学专业具有鲜明特色,一方面,与综合型大学对比,财经类大学虽然缺少工科背景,但是财经类相关学科建设完备,优势明显,应用领域更加集中,有助于聚焦培养学生的相关核心能力。另一方面,与财经类院校其他专业对比,管理科学专业特别注重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科学等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管理中数据处理和量化分析的不断增多,该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需要与时俱进,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特色和课程体系上不断更新和完善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升级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