钏助仁 张涛
[摘要]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这为下一阶段深化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指明了方向。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必须牢牢坚持以骨干专业群建设为基本载体,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发展动力,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实践主线。在严格遵循行动逻辑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办学方向,保障品质内涵,坚持创新驱动和合作发展,提升技术技能积累,推动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走向国际化。
[关键词]新时代 特色高水平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钏助仁(1979- ),男,云南腾冲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云南 德宏 678402)张涛(1978- ),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四川 成都 61006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1-0011-07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仅是我国社会建设、经济建设的新时代,也是教育事业大发展的新时代,是高职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新时代。《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中提出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这将开创我国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当前,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学术界关于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理论研究也在全面展开,鼓舞着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继续奋进。不过,笔者在调查研究现阶段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地区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存在盲目无序的现象。对此,从理论层面梳理和分析新时代下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现实要义,明晰行动逻辑与具体路径,为全国各地的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实践提供指导,成为十分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一、新时代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现实要义
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提出绝非偶然,而是在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大势的影响下,我国高职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具有非常重大的政治意义、社会效益和教育价值,体现了我国高职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方针路线。
1.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需求的必由之路。人民群众的高职教育需求是我国社会主义高职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职业教育需求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进程与人民群众的职业教育需求变迁紧密联系。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是我国高职教育的恢复期和初创期。十年“文革”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职业教育的断层。改革开放初期,一方面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需要大量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劳动者,急需重建职业教育体系;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在教育秩序恢复以后,爆发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需求大爆发。这在客观上推动了高职教育体系的加速恢复和建立。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时期,得益于自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扩招”的改革政策,从2000年起,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同进入了规模扩张期,高职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这一时期的高职教育规模扩张同样有两大动力:一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组织以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大幅增长推动了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国内培养更多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总体偏低,人民群众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仍未得到有效满足。2006年以后,经过连续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包括高职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接近尾声,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问题,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开始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点。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适时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之后又进一步实施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开启了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2018年,教育部启动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本质上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两大工程的接续,其目标是在现有重点高职院校支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长时间上解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职教育的需求。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对高职教育的需求始终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正是国家对人民群众高职教育需求的直接回应,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需求的必由之路。
2.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深化。提高高职教育水平、创办高水平高职院校一直是我国高职教育的政策目标,2006—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先后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分批次遴选了两百所办学成绩突出的高职院校进行重点支持建设。2015年,为了巩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工作成果,教育部编制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鼓励和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明确界定了优质高职院校的内涵和标准。经过三年左右的重点建设,被纳入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各地方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大为增强,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有力带动了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整体提升。为了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推动新时代高职教育再上新台阶,教育部在2018年2月印发了《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决定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职学校”。对比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可以看出,前者就是后者的拓展和深化。第一,对高职院校办学的要求从办学特征转向办学结果。从《行动计划》对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内涵和标准的界定性表述来看,其主要集中在办学特征上,如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等;《工作要点》中对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界定则是“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完全是从办学成果角度来表述的,这预示着新时期高职教育办学要更加注重办学效益,这就对整个高职教育办学和教育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增加了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新要求。从《行动计划》中对优质高职院校的界定来看,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是立足国内;在《工作要点》中则明确提出了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办学要达到“国际可交流”的层次,这是新时期国家对高水平高职院校办学所提出的新要求。
3.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工业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也进入了一段长时间的规模扩张期。据统计,在1985年,全国的高职学校共118所,在校生人数为6万人,而到了2017年,全国的高职院校数量已达1388所,在校生人数超过1000万人。30多年间,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增长逾10倍,在校生数量更是增长超过166倍,基本实现了高职教育的大众化,高职教育市场基本饱和,亟待从一味扩大规模的外延式扩展转到注重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来。实际上,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孕育发展都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的实施,更是需要一大批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高超、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可以说,推进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改革高职教育体制、创新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一批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是关键举措,其关键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是对全国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引领和带动。尽管以提高高职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早已成为国内学术界和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具体指向、发展目标、策略路径等重要问题上,高职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因此,推动国内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就必须树立一种标杆、一类典型,以期通过它们对全国的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形成示范、引领和带动,而标杆和典型的树立重任,就落在了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肩上。第二,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体现了新时期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要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根本要求。在《工作要点》中,教育部明确界定了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应当达到的标准,即“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而这三条表述的出发点都是高职院校建设要与行业产业、区域经济、国家战略紧密配合与对接,这就体现了新时代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要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根本要求。
二、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行动逻辑
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既要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要满足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逻辑就是要在不断夯实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基础的同时,发挥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其差异化竞争力。
1.坚持骨干专业群建设为基本载体。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领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往往还承担着向区域产业、行业提供技术创新、咨询、推广和服务等职能。可以说,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为了让高职教育供给更充分地满足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需求,让学生毕业后具备高质量就业的能力,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完善学生知识技能体系进行专业建设就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当代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在这样的形勢下,高端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技术技能和健全的通用能力,还需要具有学科交叉学习和应用的能力。高职教育要适应产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就必须在专业建设方向上做出调整,以骨干专业群为载体,带动高职院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第一,牢固树立并持续强化以专业集群发展为专业建设重点的办学理念,推动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群、产业链紧密对接,根据产业经济发展动态和趋向调整优化专业建设面向,充分激发专业发展的内在活力,提高人才培养应对产业变化的适应能力。第二,积极推动专业建设资源的高效整合。教育资源是专业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要让骨干专业群建设取得实效,就必须加强专业建设资源整合力度,根据专业布局合理、协调分配相关资源,达到专业建设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效能。第三,重点提升优势专业集群的综合实力。高职院校要以取得高水平专业建设成果为目标,通过教育项目开发、关键领域以及共性技术研究突破、国内外先进办学经验学习交流等方式方法,集中力量提升优势专业集群的综合实力,更好地发挥骨干专业集群对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的示范辐射作用。
2.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发展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全社会对高职教育向现代化发展的期盼和要求。从宏观层面上来讲,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够有力支撑我国现代制造业体系的成熟和强大;从中观层面来讲,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为地方建立和完善产业体系提供人才助力;从微观层面来讲,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树立自身的公信力和美誉度,为其长远稳步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够给高职院校带来良好的动力效应。一方面,培养出高质量人才有利于树立高职院校的教育品牌。学校的教育品牌是指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综合内涵,是学校办学理念、教育品质、教育特色、经营机制以及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尽管一所学校教育品牌的建立受诸多因素影响,但作为教育机构,教育质量无疑是最核心的影响因子。对高职院校而言,教育质量的最佳体现就是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打造教育品牌,体现办学的高水平,就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行业影响力。《工作要点》明确指出,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应当达到“业内都认同”的标准,业内都认同所指的正是高职院校的行业影响力。一所高职院校在业内的影响力如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为行业、产业提供的优秀人才数量越多,其行业影响力越大;二是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为行业、产业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越强,其行业影响力越大。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要想赢得业内的认同,扩大行业影响力,就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现阶段,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牢牢把握两大着力点: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高职院校建设在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条件的同时,要狠抓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二是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校风学风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优良的校风学风不仅能有效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还有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精神人格的健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时刻将营造优良学风校风摆在院校建设的突出位置。
3.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实践主线。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实践主线既是高职教育合乎教育规律的应然之举,也是长期以来国家对高职教育办学的根本要求。从国家战略和政策层面来看,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产教融合、特色办学”作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原则。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总体要求,并将“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又将“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列入我国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的重要举措。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制定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相继出台,对全国高职教育落实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出了更加详细的部署和指导。由此可见,坚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实践道路,是党中央、国务院一贯坚持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对全国各地高职院校高水平办学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从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存在弊端,高职教育的主体——公办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存在市场化程度不足、教育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也大大延缓了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进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职教育要回归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培养人才的本位,就必须摒弃办学机制和教育管理方面的行政化色彩,让教育教学主动对接产业、行业发展,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路线,这是高职教育办学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因此,建设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必须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实践主线,这是确保高职院校办学高水平、有特色的根本之策。
三、新时代推动我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路径
推动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厘清其建设逻辑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根据院校办学实际条件以及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现状来制定相应的策略措施。
1.树立科学的办学方向,把握好立德树人主线。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的大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程度也参差不齐,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方向等方面都千差万别。因此,“特色高水平”对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而言,内涵和重点也不尽一致。但不论是哪里的高职院校,都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办学,都必须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作为院校建设的根本任务,把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教育决策和部署摆在院校建设的突出位置,认真学习、正确理解并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指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中,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水平高职教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推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要把握好三个要点:
第一,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职院校建設要行稳致远,最重要的是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明确高职院校是为谁培养人、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第二,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德育为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一贯注重的育人原则,德才兼备、以德驭才是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要标准。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第三,要持续加强素质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开宗明义地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那时起,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坚持的基本方向,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同样要将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育的根本途径,让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一起成为优秀人才培养的核心支撑点。
2.保障品质内涵,建设高水平的专业集群。专业是高职教育的主要载体,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一所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如何,不仅直接反映着其办学理念是否先进、办学定位是否准确、办学特色是否彰显,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以及办学效益。因此,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必须把专业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行业边界日渐模糊,学科交叉趋势日益明显,以单一专业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思路和做法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新时代推进我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就要适时调整专业建设理念,从过去的注重单一专业建设转到支持专业集群建设的方向上来,以一流专业集群建设引领和带动院校的整体专业建设工作。
第一,要完善专业建设机制,构建有利于专业集群建设的专业规划布局和资源整合模式。首先,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实际,跟踪行业、产业发展趋势,规划建设与之相应的专业群,加强院校专业群与产业、行业实践发展的联系;其次,要强化资源整合,引入行业组织、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专业群建设,拓宽支持专业群建设的教育资源筹集渠道。第二,要重新组织专业课程体系,围绕专业群构建课程群。课程是专业建设的落脚点,专业建设方向的转变必须体现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之中。构建适应专业集群建设的课程体系,要在充分考虑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岗位群技能要求以及国家职业资格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平台+模块”的方式进行核心课程群的设计。例如,平台化课程可以包括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实践教育平台课程;模块化课程则以各类专业课程为主,供学生自主选择和修习。以“平台”保障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的完整性,以 “模块”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第三,要建设面向专业群的校内实训基地。要落实好专业群建设,就必须建设与专业群教学相适应的校内实训基地,保障专业群建设与教学的连续性和整体性。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在单向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根据专业群面向的技术领域,将实训室组合成具备综合技术应用功能的实训平台,从整体上提高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
3.坚持创新驱动,提升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技术技能积累。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发表了重要讲话,首次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新时代。同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掀起了全民创新的浪潮。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意义、总体思路和办法措施,进一步加速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创新驱动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因此,新时代建设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挥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优势,持续提升院校建设的技术技能积累和成果转化能力,将职业院校打造成区域技术技能积累的聚集地。
第一,要加快推进技术积累和转化。首先,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团队,加强面向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进行应用性研究并提供技术服务,根据相关产教融合项目的要求建立研发中心或者工程技术中心,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转化。其次,高职院校应当持续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事管理制度,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与共建共享,与企业联合建设技术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实验实训平台等,不断强化院校对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承载能力。第二,促进文化育人与技术技能积累的融合发展。坚持创新驱动离不开高职院校师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維和创新能力,而高职院校师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有赖于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推动产业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促进专业教育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进行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在文化育人的实践中推动技术技能积累。
4.加快合作发展,推动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走向国际化。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就逐步融入国际产业链分工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和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我国与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客观上要求培养更多通晓国际事务、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这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出台了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的若干措施。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将越来越深、范围也将越来越大,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会更为强烈。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和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建设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必须把握住历史机遇,积极主动地融入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潮流之中,统筹规划、综合施策,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建设和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第一,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目标定位要立足新高度。高职院校要站在服务和配合国家战略实施的高度开展各项教育与办学工作,主动承担“一带一路”“走出去”以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等实施过程中的责任,着力提升院校办学的国际化视野和格局。同时,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要敢于对标世界一流职业教育机构的“国际标准”,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努力在国际职业教育市场上与各国的职业教育机构比拼和竞争,展现国际高职教育领域的中国形象。第二,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要积极探索国际化教育教学新模式。不论何时,教育质量永远都是高职院校在教育市场上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高水平高职院校要与各类国际职业教育机构“同台竞技”,同样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落脚点。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要积极探索国际化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学习、借鉴世界先进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和教学经验,优化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国际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力。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以“专业+语言”为核心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和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开发设置多语种以及双语课程,完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走出去”的企业进行人才联合培养,依托外向型企业的市场信息优势以及资源优势提高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将校企协同育人上升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层面。
[参考文献]
[1]王福建.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缘起、内涵和社会价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
[2]周建松.基于类型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方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8(4).
[3]王胜兰.经济发展新常态与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冲突与耦合[J].广西教育,2018(15).
[4]姜大源,董刚,胡正明,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8(6).
[5]毕明生.对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的再认识[J].当代职业教育,2012(1).
[6]周建松.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理念与思路研究[J].职教论坛,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