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普通高校社体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019-07-05 14:09孔祥魁王剑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7期
关键词:持续发展高校

孔祥魁 王剑

摘  要: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内六所普通综合性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计划、毕业生去向等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探讨高校体育教学科研的重点和发展趋势的前沿问题,宏观掌握高校教学的总体框架以及人才培养现状,力求找出适应经济发展趋势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内体育教学和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为普通高校进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校  社体专业  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3(a)-0102-02

在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当下,如何紧贴国家政策,积极进行转型,将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成了各高校迫在眉睫的事情。只有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的社会体育人才,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才能保持新鲜的活力,才能在大学转型的浪潮中保立不倒,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对选择了湖北大学、长江大学、三峡大学、湖北文理学院、江汉大学、湖北师范学院等六所普通高校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索近6年来湖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研究热点与前沿。揭示我国高校社会体育研究领域现状、热点与演进趋势。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湖北省普通高校社体专业的发展概况

自1998年起,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被国家教育部列为一门正式的学科,从此社会体育专业脱离体育教育专业,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随着居民健身需求的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逐渐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湖北省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湖北文理学院、江汉大学、湖北师范学院等高校都相继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当体育教育人才日益趋于饱和状态时,就必须及时改革办学模式,改进学院内部结构,增强师资力量建设,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具有社体专业特色、掌握基本体育指导技能的新型体育人才。

2.2 湖北省普通高校社体专业办学条件

2.2.1 湖北省普通高校社体专业师资力量

一所大学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是由学校所拥有的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的。笔者所调研的6所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学院教师数量、水平有着较大差别。湖北大学作为最早成立社体专业的高等学府,拥有较为雄厚的教师队伍,并且有博士生导师2人和硕士生导师23人。三峡大学和长江大学的教授与副教授师资力量相近且拥有十个以上的硕士生导师;江汉大学教授与副教授数量不多但拥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6名;湖北文理学院拥有六所院校中最多的教授数量,但无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湖北师范相比而言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授与副教授人数较少且无硕博士导师。综合看来,6所普通高校的师资力量都需要进一步提升,以为学生提供更高的教学水平、教育质量。

2.2.2 湖北省普通高校社体专业体育场馆建设与使用情况

对于体育学院来说,体育场馆器材就相当于同学们的“教室”,是进行教学和训练的场所。场地器材设施的多寡与使用状况,直接关系着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作为湖北省内综合排名靠前的综合性体育院校,六所高校的场地设施都能满足基础的学习训练。

2.3 湖北省普通高校社体专业主要实习地点及见习地点安排

在调查中发现,湖北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学生实习实践经验,拥有比较完善的实习流程安排,实习地点也相对灵活,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提供了四个实习意向:(1)赛事经纪公司;(2)户外拓展培训公司;(3)健身俱乐部公司;(4)体育产品营销公司。实习范围最为广泛;三峡大学实习地点主要在各社区及健身房;长江大学社体专业实习地点仅有健身房,但分布广泛;湖北文理学院与体育文化公司合作,采取定向实习校企结合的方式;江汉大学则将学生实习安排在各健身房、摔跤队等地;湖北师范学院的实习地点包括公共及商业体育服务机构、健身俱乐部、体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科研单位等。

2.4 湖北省普通高校社体专业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4.1 细化人才培养目标

各高校应在分析本校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院校特色基础上,找准自身的定位。在全民健身指导、社区体育、俱乐部指导人员和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等目标中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并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使其符合自身实际情况。

2.4.2 优化课程设置,改进课程结构

在不影响社体专业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将原有课程结构中重复、不合理的地方删减掉,增设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内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培养可持续,课程设置可持续,进而促进社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4.3 校内外教师、器材资源共享

高校应与一些俱乐部、社区达成协议,充分利用校外场馆。这样学生既可以进行专业技术实践,又能加强自己技术水平。另外各高校可以租借学校没有的场馆,确保多种项目在学校普及,使学生能够选择学习不同的项目。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聘请跨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也可以聘请专业教练、企业家讲课,帮助解决实践中的困难,使师生共同受益。

2.4.4 树立改革创新意识,突出专业特色

过去的二十几年当中,六所高校在湖北省社体专业人才培养当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为社体专业学子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迫使各高校从源头做起,积极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敢于紧贴市场趋势和社会需要进行改革,勇于突破陈规旧律,勇于走自己的路。

3  建议

(1)社体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突出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应与时俱进,使学生掌握“一特一长”,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应结合社会体育的特点、市场经济和就业制度的改变及社会发展的需要4点来设定培养目标,同时将目标细化,结合高校自身优势和地方特色制定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

(2)加快社体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进程,积极借鉴专业体育院校、其他普通高校体育学院的课程设置中的可取之处,结合本校自身条件,与时俱进的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计划。适当增大选修课程比例,给予学生更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性。

(3)社体专业的人才毕业后面对的是广大群众体育领域,必须掌握基本群众休闲健身器材的使用能力,能够在常见群众体育项目中进行专业指导,故各高校要与时俱进,为学生创造新项目新器材新设施的使用机会,优化校内基本运动设备。

(4)目前市场缺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但也存在着部分该专业人才毕业后无法顺利进入工作岗位的现象,这就是教育与市场脱节的结果。离校应高度重视潜在市场的挖掘,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岗位。面对当前社会上专职体育岗位缺乏的现实,毕业生更应该改变以前被动就业的做法,主动创业。

参考文献

[1] 刘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2):80-81.

[2] 何君侠.浙江省高校社会专业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

[3] 赵楠.协同创新背景下江苏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

猜你喜欢
持续发展高校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保险营销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试析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会计实施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