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杰 宋杰
[摘 要]榜样既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同频契合、互相成就的一体两面。根据课题组的调研数据,对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榜样认知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归纳总结的新时代大学生榜样特征,着重从三个方面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榜样培育的新平台和新途径进行了思考和设计:即教育引导要在“知”上下功夫、实践培育要在“行”上下功夫、舆论宣传要在“微”上下功夫。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榜样选树;榜样认知;榜样培育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917(2019)02-0032-06
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大战略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376“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377而在高校,榜样培育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一、榜样选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同频契合
榜样即模范和典型,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某一实际的行为实践活动及其活动的成果或行为实践中蕴含、体现、彰显出来的,对于其他社会成员具有借鉴、激励、警示作用的东西”[2],是某种道德标准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能够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从而学习效仿形成优良品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就强调要以先锋模范为镜鉴,要在活动中注意总结典型,及时起示范推动作用。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榜样的选树、宣传和学习过程正是认可、传播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诠释、深化和内化过程,是通过将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具体化、形象化,以大众乐于接受、通俗易懂的人物形象和事迹精神,推动大学生对榜样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逐步到理念认同、行为导向的转化过程。因此,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就体现什么样的导向,实际上就是在培育和倡导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念。
(一)榜样标准承载和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
榜样是具体生动的、具有时代内涵和价值取向的社会符号,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体现。选树榜样人物及其先进事迹,其选树类型和标准就承载和传递着一种价值观,并通过榜样符号使价值观具体化和生动化。目前在全国影响广泛的各种典型人物评选中,榜样人物选树的评选类型或者评价标准都集中体现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例如,由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选拔最广的道德模范评选,旨在层层推选群众身边的榜样,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召群众,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可以从其树立的5个榜样类型(“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得以生动体现。而由中国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联合评选、共同授予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旨在树立政治进步、品德高尚、贡献突出的优秀青年典型,集中反映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这可以从其列出的评选条件中具体体现,即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品德高尚,作风正派;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在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
这些影响大、范围广、受欢迎的榜样人物评选活动正是通过榜样身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特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基本道德准则形象直观地传达给了社会公众。
(二)榜样激励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在大家普遍接受的认同理论中,个人把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认同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理性认知阶段、情感认同阶段、行为认同阶段,这三个阶段层层递进、逐步升华,并形成有机链条。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同样需要通过正确认知、情感共鸣,进而指导行为实践并逐步形成行为习惯。在这个认同链条中,是否能引起情感共鸣在很大范围上決定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因此,有效利用和引导情感因素的参与能增强价值认同的成功率和粘性。以榜样引领作为目标导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属于情感教育,用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能激起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互动,感召、激励和鼓舞大学生主动效仿和学习,能够起到以情动人、以情引人、以情化人的感染效果。
(三)榜样精神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榜样通常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树立的先锋模范,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主流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榜样精神和引领作用推动不同时代核心价值观发展前进。从历史长河来看,中国共产党在其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都非常注重以典型榜样的正面力量来引领社会和时代发展,也因此塑造了一批批引领时代主流价值方向的榜样形象。从革命战争时期舍生忘死的王二小、刘胡兰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公而忘私的赖宁、雷锋等,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李素丽、孔繁森等,再到新时代全心为民的龚全珍、毛秉华等。这些榜样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和各个时代精神特征的生动载体,无不承载、表达并传递着各个时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也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活生生的具体形象,是我国新时代主流价值的旗帜符号,是广大人民群众道德认知、道德追求和道德实践的集中体现。这些榜样人物和其先进事迹在不同的时期引领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向前,榜样精神内涵随着类型和范围的不断拓展而丰富发展,这些榜样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契合,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丰富和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内容时曾表示,“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181。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然体现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一脉承载,这也必然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的榜样培育课题,在其生成、传播和践行等各个环节上,要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实质上的契合和实践中的同频共振。
二、榜样认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同符合契
为进一步了解新时代北京高校大学生对学生榜样的认可程度和大学生对高校学生榜样选树、培育机制的意见建议,更好地发挥学生榜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本课题组制作了《北京高校大学生榜样情况调查问卷》,2016年对在京十所不同类型高校的500余名大学生(其中硕士研究生20.3%、本科生69.7%、高职生10%)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表明,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对榜样及其激励作用给予积极评价,尤其对全国和市级评选的榜样类型认可度高,对榜样认同的特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对学生榜样的培养和宣传机制建言献策。另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灌浆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他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在榜样认同、激励作用等方面也存在不成熟、不理智的现象,这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一)对榜样及其激励作用认同度高
榜样是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一面旗帜,是凝聚民族力量的一种象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榜样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指引人生方向,探索奋斗轨迹。调查显示,有56.4%的学生“想成长为一名学生榜样”,由此表明,大学生对自身成长成功比较期待。对于“目前社会上的高校大学生榜样评选”,比较认可的依次是“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中国榜样”“北京市三好学生”等;对于“校内的大学生榜样”,认可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优秀毕业生”“十佳系列”等,可见越是评选层次高、评选范围广、影响度高的榜样越受学生欢迎。有44.8%的学生明确表示认可榜样的激励和引领作用,能对自己启迪心灵、激发动力、效仿学习。
当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有些学生成为榜样的动力还不强烈,对其激励作用感觉不明显。尽管多数学生希望自己成为榜样,但是也有一些学生表示“无所谓”,甚至有少数明确表示“不想”,反映出少数学生追求平淡,志向不高。同样,对于大学生榜样的激励作用,仍然有一些学生认为“一般”,甚至个别人选择“比较小”,或许是学生自己不认同评选出的榜样,或许是其追求个性化、思想多样性,不想成为榜样。评选出的榜样只有从大学生自身需求找到切入点,才能激发起价值认同和效仿动力,这同时反映出我们选树榜样工作中存在一定不足。
(二)对榜样认同特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榜样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质和内涵是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这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一致。调查发现,对于“普遍意义上的高校大学生榜样应该具有的特质”,大学生的选择依次是“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科技创新”“自强不息”,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一致,同时也佐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人心。而对“榜样”的直接理解就是“全能型”学生,认为“榜样”“综合素质比较强”的比例超过80%,可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榜样更受学生欢迎。
(三)榜样评选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影响校内外榜样作用发挥的主要原因依次归结为“评选条件不科学”“榜样类型不合理”“推荐程序不严谨”“评选结果没有完全由学生投票选出”,可以看出,在榜样评选中,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很重要。要注重發挥大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激发其自我教育的需求,使其对照榜样、追求先进,将榜样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外化为积极行为,才能发挥榜样应有的正能量激励作用。
(四)成为榜样主要靠自身努力,同时学校也要做好培养宣传工作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调查表明,对于“高校大学生榜样的生成”,有57.5%的大学生认为主要是“个人努力”,同时也需要“学校培育”和“家庭教育”。在榜样选拔中,要多从“具有突出品质和能力的学生”以及“班团干部”中选择;在培养培育中,学校的着力点应放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榜样氛围”“形成导师制培育机制”“建立培育榜样苗子的训练体系”上;在评选机制中,更多注重“建立公平的榜样评选机制”和“树立科学的榜样类型”;在扩大宣传上,学校要更广泛 “开展现场交流”“网上互动宣传”“专题报道”。另外,“学校培育”在培养高校大学生榜样方面与学生期望还有一定差距。这说明,我们高校榜样教育培养工作应该认真反思,需要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特点,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榜样特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同心同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习近平说过:“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3]168。榜样的培育就主要体现在“德”的层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德”的表现也越来越丰满,新时代高校学子所认同的榜样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榜样人物的“典型性”与“普通化”
在价值多元的今天,榜样正由“传统英雄”向“平民典型”转变,越来越多的“草根英雄”得到社会认可和喜爱[4]。对现在的高校学子来说,传统榜样教育中的榜样代表,他们的成长或成才经历难于效仿,导致许多榜样“太高尚”“太遥远”,只能“远远仰望”学而不得。正如上述调研数据表明,新时代大学生都是有相当的意愿希望能够成为别人心目中的榜样,明确表示“不想”的仅占8.9%,而且普遍认可“自我努力”是实现成功、成为“榜样”的重要途径。因此,这种可以被大多数人所模仿、被认可的“榜样”,除了传统的道德楷模、名人榜样外,更多的应该是大学生平凡生活中零距离的同龄模范,这些身边人、身边事,可以被模仿甚至可以被超越。就像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过的中国科技大学国防生邵云飞,他的信念就是“平平凡凡做好自己工作就行”。踏实做事、踏实做人,那些从事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人和从事特高压、智能电网研究运行的电力工人等“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也是高校学子学习与佩服的好榜样。
(二)榜样类型的“多样性”与“一元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嬗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价值追求也呈现多元。传统榜样评选经常采取由官方确定、行政引导、由上而下的方式,模式整齐划一,“根正苗红”的政治要求也过于守旧和单一,导致许多榜样过于理想化而缺少情感认同。其实,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需求,榜样选树的类型已经在与时俱进,越来越丰富了。课题组在文献调研中发现,作为大学生群体内的最高荣誉——“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开始设立时,榜样类型集中在自强励志、科技创新、创业就业等7个方面;之后榜样类型逐渐丰富完善,目前的榜样类型扩展至热爱祖国、敬业奉献、勤奋学习等11个方面。当然,渴望一朝成名、一夜暴富的价值追求也生发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追崇,如娱乐化、功利化等哗众取宠的“榜样”等。因此,培育高校学子认同的榜样,把握好“多样丰富”与“一元主导”之间的尺度,是真正实现榜样持久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三)榜样宣传的“看得见”与“学得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杜拉说过,“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5]。普通群众对于榜样的了解,一方面来自对于身边的榜样自身及其事迹精神的直观接触和体会,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通过社会与大众媒体的宣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取决于宣传的成果。因此优秀的榜样能否引领大学生,不仅取决于人物事迹的感染力,也取决于榜样形象是否符合受众需求,是否能够植根于群众心中。加强宣传示范,提升榜样认可度,也是课题组在调研中收集到的建议之一。正如当前对榜样的命名,有“楷模”(例“时代楷模”)、“模范”(例“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标兵”(例“学习标兵”“科技标兵”)、“榜样”(例“青春榜样”“北京榜样”)之类,也出现了“最美”这样的生动表达。比如,“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司机”“最美警察”等,他们虽然都是来自基层的平凡群体、普通一员,但身上满满的正能量尤其能够产生引人向上、催人奋进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激励着人们精神的不断提升。媒体是宣传和推广榜样的重要阵地,因此在榜样宣传中更应特别关注宣传对榜样形象的再造,要力求避免以往传统榜样宣传上“高大全”的完美化倾向,让大众对榜样的认知更立体、榜样的形象更真实,不仅“看得见”,更可“学得着”。
四、榜样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3]164。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榜样培育一定要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对榜样的认同特点才能顺利推进,这里着重从教育引导、实践培育、舆论宣传三个方面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一)教育引导方面,大学生榜样培育要在“知”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于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也是学校特别是高校的共同使命。
榜样教育只有从大学生自身找到切入点,才能激发起价值认同和效仿动力。新时代大学生强调个人意识、在乎人生体验、表现个性张扬,敢于乐于尝试新事物,崇尚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在当前社会思潮主流更加分散、派别更加多元、观念更新加快的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成为每一个人的价值追求。当选树的榜样并没有与自身的心理需求引起共鸣,不能从自身心理认同中自发地产生出来,而只能从冷冰冰的客观事实中引申出来,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要求而来,只是社会和学校推选而来,难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正能量和认同效仿,很显然就不能发挥榜样的应有作用。
因此,我们要借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之机,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榜样认同,立足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为榜样的鲜亮底色提供保障。
(二)实践培育方面,大学生榜样培育要在“行”上下功夫
培育大学生榜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在榜样的引领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实践就可能迅速地形成可观的规模和声势。发挥好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关键在于落实到行为实践中。让榜样真正“领”起来,发挥榜样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符号的功能,换句话来说,就是要让榜样充当旗帜、指南针,把群众引领到学习榜样的行列中。我们推出每一重大典型,最终都是要学习贯彻,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生徐本禹到贵州山区农村小学支教的先进事迹经宣传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徐本禹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尤其感动了广大青年学生,称他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楷模”“中华民族的脊梁”“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在徐本禹的感召下,先后有全国各地高校的近百名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长期义务支教。徐本禹的事迹不仅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坚定、价值取向正确、积极进取、奋发成才、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塑造了高等学子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社会形象。徐本禹的事迹可感、可知、可学,既典型又鲜活,既崇高又质朴,既能感染心灵又能启发思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榜样做出行为示范,让更多的人来实践效仿,这样就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群发效应,才会更广泛地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社会文明风尚和良好风气,才会让人们在集体中相互感染、激励,更快实现个人进步。
高校同样可以内“行”——积极搭建不同类型的德育实践平台,富有成效地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同时根据已有榜样的事迹特点和学生成长的不同需求,建立科技创新、志愿服务、自强不息、社会实践等不同主题的动态榜样库,用不同的青春榜样进行分类引导,扩大示范成效,实现对全体学生的有效覆盖和全面引领。高校也可以外“行”——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接受社会教育。北京联合大学“智力西部行”愛心支教团队至今已连续6年利用暑期时间走进贵州偏远的贫困山区进行爱心支教,从一个普通的学生自发联合团体成长为硕果累累的大学生榜样团队。正所谓“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丰富的实践将为“各行各业”的榜样提供多彩舞台。
(三)舆论宣传方面,大学生榜样培育要在“微”上下功夫
对于舆论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为我们提出了工作要求和发展路径,“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6]。在大学生榜样培育工作中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要借助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优势,尤其是“微”的活力。这里的“微”,不仅是指当下微信、微博等“微”字号传播方式,还指要在细处着眼,做细做实,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宣传功能[7],要充分运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手段,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渠道做好宣传。
因此,不管是近距离感受身边榜样的力量,还是领悟报道里的榜样的精神,只有有血有肉的,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才会让人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在榜样宣传方面,要积极探索更务实、更管用的榜样传播路径,以点带面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实现立体化、互动化传播。要加大对榜样事迹的深度挖掘和大力宣传,在榜样培育过程中讲好榜样故事、传播好榜样精神,阐释好榜样魅力,为榜样的生动实践提供滋养。特别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要观念创新。对榜样人物的宣传报道观念必须更新,要树立坚持主流、服务大众、互动交流、融合发展的新理念,这既是实现中国梦之必需,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二要策略创新。要善于发现民情民生的关注点,最大限度地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平民化的视角进行宣传报道。同时,用广大群众能够读懂、听懂、喜闻乐见、富有时代气息与人情味的文字和语言进行宣传。三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发挥如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与广播、电视、校报等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优势。要特别注重网上舆论宣传,创新运用网络宣传,遵循传播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积极弘扬主旋律和主流价值,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要调整宣传报道的话语体系。可采取由媒体发现、学生或网民推荐,自下而上,再由学校参与的报道模式。五要建立完善的媒体受众信息资源库,广泛了解社会受众的需求特点和趋势。六要注意营造氛围。要利用好各种有利时机和场合,打造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的教育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
在新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加强榜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在精神实质和外在实践环节的契合互动,不断归纳总结新时代背景下的榜样认同内涵,积极探索榜样培育的新平台和新途径,让见贤思齐成为高校学子的自觉行动,继而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2]张茹粉:《榜样教育的理性诉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4]郭立场:《榜样认同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
[5][美]A·班杜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林颖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6]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人民日报》2019年1月26日。
[7]宋金玲、張迪:《新时代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策略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