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节点,深入理解文本主题及表达的情感态度,始终是一线语文教师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文章以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点拨切入,针对学生在文本阅读中遇到的“盲点、迷点、阻点、晦点”,提出逐一破解的点拨方法,教给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验情感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点拨策略
作者简介:陈梦心,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盐港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广东 深圳 518083)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1-0084-02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共情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有重要促进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关键节点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恰如其分的点拨,是语文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经验,以部分课堂教学实例切入,拟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点拨技巧进行探索。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一课教学时,不少学生在预习时就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儿子是如此听话,媳妇是如此优秀,他们夫妻又是如此恩爱,焦母为何要无事生非,棒打鸳鸯,强行拆散他们呢?
生1:因为刘兰芝太优秀了,焦母嫉妒了,加上刘兰芝太软弱,过于听话,焦母认为她好欺负。
生2:我看过《礼记》,有一句“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据此,我认为是刘、焦的感情太深了,两人经常卿卿我我。眼看着自己辛辛苦苦一手带大的儿子被别的女人夺走了,自己却被冷落在一旁,焦母吃醋了。
生3:刘兰芝好像没生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焦母嫌弃刘兰芝,是不是因为她没有生育儿子?
针对以上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可直接进行点拨:刚才有位同学引用了《礼记》中的一句话来分析,在此我也想向大家提供《礼记》中的另条记载,看看对大家是否有帮助。“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刘兰芝在家里的表现触犯了封建礼教,触怒了焦母。你看,在焦母眼里,刘兰芝是“举动自专由”,她认为“此妇无礼节”,作为封建家长和封建礼教代表的焦母当然会“吾意久怀忿”了。可以说,焦母正是凭借“七去”中的第一条来迫害刘兰芝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刘、焦其实就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从上述教学实录片段可以看出,学生因阅读量有限,出现了知识“盲点”,而不能正确找到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直截了当的点拨,扫清理解障碍,帮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
在《鸿门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疑问:真奇怪,项羽正在火头上,一心要灭了刘邦。项伯的话如何就能使项羽改变了主意呢?有一位学生回答道:因为项伯讲得有道理。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存在偏差。教师要采取逐层深入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理解思路上。教师可以这样来引导:有道理就一定能使一个正在怒头上的人改变主意吗?请同学们再来看项伯的话“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这是什么意思?打个比方,你和某位同学代表班级参加竞赛,你们得了冠军,可是一向要强的你没有考过那位同学。这时,有人来劝你说,你的智商本来就不如别人,要不是他考了第一,你怎么能戴上冠军的奖牌呢?你应该多谢谢人家呢。这样的劝说你会接受吗?
学生感觉教师说得有道理,于是讨论起来,并试图从教材中寻找答案,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邦的这番软话满足了项羽的自高自大的虚荣心,项羽这次兴兵伐罪,本来就出师无名,现在正好找一个台阶下。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如果学生在讨论中出现认知偏误,教师应旁敲侧击、逐层深入,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提醒学生注意适时纠正出现的理解思路偏差,使学生在逐渐深入的分析中得到启发。
所谓理解“阻点”,是指学生在理解文本时遇到的难点,或囿于某种思维模式难以真正理解文本。针对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阻点”,教师要巧妙点拨,具体方法为:一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把一个难点问题细化为具有层次性、诱导性的若干问题;二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给学生提供正确理解的思路,为学生破解“阻点”架设桥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例如,在《过秦论》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你们说是为什么呢?
有学生马上回答:“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很明显,学生在粗略阅读后并未深入剖析文本,没有形成自己的批判性观点。贾谊是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学派的知识分子,他的“仁义不施”的错误结论是历史和个人认识的局限所致,但他能够在两千多年前向当时的汉王朝提出“仁政爱民”的政治主张,已十分难能可贵。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应“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如果仍重弹古人旧调,那将是十分遗憾且悲哀的。对于学生根据课文结论简单得出自己的看法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引导纠偏,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
首先,教师可详细分析“攻守之势异也”的含义,然后提问:两千多年来,人们一提到“秦”,前面总要加一“暴”字,“残暴”几乎成了秦朝的代名词。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个王朝不残暴呢?
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课堂讨论十分熱烈。在五分钟的讨论中,学生列举了很多王朝和著名帝王,如汉武帝、唐太宗、宋仁宗、康熙、乾隆等。但每提名一位帝王,都会遭到另一部分同学的诘责,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最终也没达成共识。讨论结束后,教师做了讨论小结:封建统治是专制统治,专制统治的最终目的是巩固帝王特权。因此,对于一切可能妨碍帝王特权的言论和行为,即便是父子兄弟,也必然会遭到严酷镇压和无情杀戮。所以,封建帝王的残暴是专制体制的必然产物。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讨论中,经常出现学生表达能力有限而词不达意的现象,学生理解了文本却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语表述,就是所谓的表达“晦点”。教师对此要及时予以帮助,进行启发或纠正性的点拨,明晰“晦点”,引导学生精准表达。
例如,在《蜀道难》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自由朗诵完成后,提出:通过听读和诵读,你初步感知这首诗的风格是怎样的?
生1:这首诗的风格十分雄伟。
师:“雄伟”应该是表现景物特点的词汇,表现诗歌的风格要怎么说?
生2:豪迈的,豪放的。
师:还有吗?
生3:富有气势的。
师:富有气势,应该是比较雄浑的,是吧?雄浑豪放正是这首诗的主体风格。所谓“雄浑”,即有空间感、立体感;所谓“豪放”,是指感情奔放。应该说,这首诗的风格体现在其主旋律上,那同学们来看,这首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是哪句话?
经过点拨让学生更精准地掌握了文字的用意。“点拨”作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具体形式丰富多样,并不限于前文所述几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点拨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在运用点拨方法进行阅读教学时,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1. 点拨要适度。阅读教学的课堂仍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务必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下转第99页)(上接第85页)主体地位,教师的点拨要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做指点,避免出现点而不到会而不发、点之过度又越俎代庖的情况。此外,教师的点拨应言简意赅。
2. 点拨要找准节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精准把握时机,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反应快速,不失“战机”地进行点拨,恰逢其时,尺水兴波;或抛砖引玉,投石问路;或顺势拓展,推波助澜,真正发挥点拨“点石成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戚辉.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2,(6).
[2] 刘艳林.交际能力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2,(5).
[3] 陈美.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2).
责任编辑 袁静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