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睿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以 40~50 岁的中年男性为主要发病群体,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与病死率逐年上升[1-2]。在临床上结肠癌治疗常采用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等方法,积极有效的外科手术治疗主要以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腹手术为主[3-4]。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预后突出等优势,但其近远期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确定[5]。本研究探讨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对手术治疗前后对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受体Tie2的影响。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观察组,n=50)和传统开腹切除术组(对照组,n=50)。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经结肠镜检和病理学活检确诊,符合《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诊断标准及《实用结直肠癌外科学》中相关外科手术治疗适应证[6-7]。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排除有精神病史、心脑肝肺等其他主要脏器病变、原位肿瘤及远处转移者。对照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3.97±10.68)岁;男性38例,女性12例;按病理分型划分:黏液腺癌20例,乳头状癌15例,管状腺癌12例,未分化癌3例;按病理位置划分:升结肠18例,降结肠16例,乙状结肠13例,横结肠2例,肝曲结肠1例;按病理TNM分期划分:Ⅱ期34例,Ⅲ期16例。观察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4.47±10.86)岁;男性37例,女性13例;按病理分型划分:黏液腺癌19例,乳头状癌15例,管状腺癌11例,未分化癌5例;按病理位置划分:升结肠19例,降结肠14例,乙状结肠12例,横结肠3例,肝曲结肠2例;按病理TNM分期划分:Ⅱ期33例,Ⅲ期17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研究经本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2组患者术前掌握生命体征状态,主要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超声、胸透、心电图和血压等。
腹腔镜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常规消毒和全身麻醉,采用标准腹腔镜四孔法,腹腔内环境利用手术器械对结肠癌病灶周围粘连进行有效分离,切除结肠癌病灶,常规止血缝合。开腹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消毒和全身麻醉,行上腹正中或右侧经腹直肌切开腹壁,依次结扎切除结肠癌病灶,冲洗腹腔,常规止血缝合。
术前和术后1天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6 ml,2 000 rpm/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浆取血清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受体Tie2含量,试剂盒购于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比较2组患者术后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总费用等。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后,术后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减少、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总费用没有明显差异(P>0.05)(表1)。
表1 2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切口感染、肠梗阻、腹腔积液、皮下气肿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血清内MIF、VEGF、Ang-2及Tie-2含量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患者血清内MIF、VEGF、Ang-2及Tie-2含量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例
表3 患者细胞因子治疗前后的变化
注:*为与治疗前相比,P<0.05。
结肠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发病率高、转移率高、恶性程度高,需行临床手术治疗将其病变组织和周围病灶彻底清除[2,8]。传统开腹手术虽能清晰地观察患者结肠组织病变的情况和病灶大小,但其伤口较大,术后恢复慢,患者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腹腔镜是临床上的一种带有新型可视电子设备的微创方法,主要具有术后瘢痕小、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低及有效减轻伤口疼痛等优点,可以快速清除病灶、促进病情转归、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已成为外科发展的总趋势和追求目标[9-10]。结肠癌的腹腔镜手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不仅可完成同时切割病灶和相应结肠系膜、清扫边缘转移淋巴结和边缘血管,而且可以减少对周围组织和脏器的损伤、减少腹腔内污染、利于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降低了术后肠梗阻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1]。本研究表明,患者行腹腔镜切除手术治疗后,术后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肠梗阻、腹腔积液、皮下气肿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人数明显减少,说明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切除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较少。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具有调节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物活性,主要由活化的 T 淋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等分泌[12]。研究表明,结肠癌患者体内活化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可诱导释放MIF 、TNF-α和IL-1α等细胞炎性因子。高表达MIF 能够增强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分泌组织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能力,能够促进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EGF表达,促进血管的生成[1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在体内可通过与受体相互作用诱导血管形成;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内皮细胞表达MMPs及分泌组织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参与血管新生重建,具有促进血管新生再生和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的功能,在血管损伤及修复愈合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4-15]。有研究表明,VEGF 在肿瘤组织中呈高表达,明显促进血管增生和肿瘤转移。血管生成素-2(Angiogenin-2,Ang-2)及其受体Tie2可以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和改善局部血流微循环,维持血管成熟和稳定,参与内皮血管的新生。当其与 VEGF 共同作用时,可促进内皮细胞以出芽的方式新生血管、增加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促进血管的重构和保持血管的可塑状态[16-17]。本研究表明,行腹腔镜切除手术治疗结肠癌后患者血清内MIF、VEGF、Ang-2及Tie-2含量显著下降,说明MIF、VEGF、Ang-2及Tie-2可有效参与调节结肠癌血管损伤和新生修复过程,调节机体内的炎症损伤和血管重建,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和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低。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有效改善患者体内MIF、VEGF、Ang-2和Tie-2浓度,以缓解术中的手术损伤情况、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改善患者体内的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