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华,张诗文,贾林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推进,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8 090.4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但由于中国企业在东道国环境责任履行不足,叠加“民粹主义”或“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导致中国对外投资的风险案例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1]。联合国在2015年确立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涵盖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其对生态环境和持续性发展的关注,尤其是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海洋资源以及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的关注,也对我国跨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环境与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绿色发展、环境善治等理念不断推行的国际背景下,如何实现企业跨国经营与东道国的社会、环境效应的双赢,成为中国跨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战略选择[2-3]。在此背景下,对跨国企业的环境责任水平进行测度,有助于把握中国跨国企业环境责任履责现状及制约因素、为寻求其提升策略提供对策建议,以实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环境责任起源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现有研究经历了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逐步过渡到企业环境责任研究这一嬗变过程。Sheldon 率先提出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到其他责任中的理念[4];美国经济发展局提出了包括保护环境和环境责任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三中心圈”模式。Carroll 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四级金字塔模型,将企业环境责任涵盖在第二、三层级中[5]。Enderle提出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四构面[6]。此后,学者们对企业环境责任的研究进一步深入。Lyon & Maxwell提出环境责任是企业的自愿活动,会产生正的外部效应并改变公共产品只由政府提供的局面。Gunningham认为环境责任是企业自愿将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做法[7]。
相较而言,国内学界对企业环境责任的研究相对较晚,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涌现刘俊海、刘连煜、卢代富等学者[8-10],从法律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给予关注并出版了类似于《公司的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等一系列论著[8-10],此后学者高桂林、吴真、谭莎、叶大凤,唐娅玲、龙成志等[11-15]也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研究。
基于此,本研究将企业环境责任界定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主动降低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随着人们对企业环境责任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关环境责任评价指标的研究也逐渐增加。福斯特·莱因哈特按照环境责任履行水平将跨国公司分为五类:环境落后者(Environmental Laggards)、被动者(Environmental Reluctants)、合规者(Environmental Committed Compliers)、战略者(Environmental Strategists)以及笃信者(Environmental True Believers)[16]。Morhardt等选取全球40家最大的跨国企业为样本,运用GRI 2000和ISO14031这两大国际环境责任评估指标及标准,对40家样本企业的环境责任进行了重新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企业发布的自愿环境评估报告(Voluntary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s)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很多在GRI 2000和ISO14031标准体系中权重较高的评价指标(如占GRI 2000评估体系42%权重的一些经济和社会指标,占ISO14031评估体系22%权重的环境因子指标),在企业自愿环境评估报告中却很少运用,由此导致二者之间偏差很大[17]。Harrison & Wicks构建了一个包含员工、顾客、股东等利益相关方在内的企业绩效评估体系[18]。Lockie等从农场主、员工和社区多视角对企业环境责任进行了评估[19]。Cong等从两个维度对企业环境绩效进行了评估:其一是环境影响得分(Environmental Impact Score),来自于《新闻周刊》公布的绿色排名(Newsweek Green Ranking);其二是危害人口模型(Modeled Hazard Population Results),以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公布的风险筛选环境指标(Risk-Screening Environmental Indicator)为基础[20]。
国内对于企业环境责任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也进行了有益探讨。如王天仁从环境保护记录、环境保护投入比率、能源使用率和节约资源率等维度对环境责任进行测度[21];万莹仙认为企业环境责任评价应当涵盖环境法规执行情况、环境质量情况以及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况等三方面[22];关阳建议从企业环境法律责任与企业环境道德责任方面构建企业环境责任评价指标体系[23];黎敏从单位收入资源消耗、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维度来评估石油企业的环境责任水平[24]。这些研究无疑为企业环境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思路,然而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很多评价指标并不能直接套用到中国跨国企业的环境责任水平测度中。
综上所述,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企业环境责任的研究日趋成熟,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或政府部门定期对企业环境绩效或环境责任履行水平进行评估,因而测度指标体系已日趋成熟,数据的可获得性也比较强。国内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对企业环境责任或环境绩效的评估并未形成统一的评估体系,且现有有关企业环境责任的测度,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5],和讯网公布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①和讯网是从股东责任、员工责任、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五个维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估,其中环境责任的权重为10%(服务企业)、20%或30%(制造企业)。,都是将企业环境责任做为社会责任的一个组成构面进行评价,并未形成独立的评价体系。
由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历史不长,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绩效及风险等方面[26],对企业环境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对中国跨国企业环境责任的研究也是将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组成构面来进行,如徐二明、郑平所著的《国际化经营中的企业社会责任》[27]、王红对中国跨国公司百强公司信息披露情况的研究、南非中国经贸协会发布的《在南非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28]、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央企业海外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9]、《中资企业海外社会责任蓝皮书(2016~2017)》[30]等。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专门对企业环境责任进行量化分析的研究并不多见。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和讯网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为基础,从环保意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保投入金额、排污种类、节约能源种类数等5个维度构建制造业跨国企业环境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对现有的研究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也拓展了企业国际化研究的维度。
本研究中制造业统计口径是依照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表(GB/T 4754-2017)进行,共包括31个子行业。制造业作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行业,2008年至2017年期间,其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及流量占比皆呈总体增长趋势(图1),尤其是2015以来占比一直在两位数以上,说明我国制造业在对外投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制造业跨国经营的规模呈稳步增长趋势[31]。2017年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294.4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流量的18.6%。
图1 2008—2017年间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及流量占比
由于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历史尚短,对东道国环境风险进行系统跟踪与监测的数据资料匮乏,仅有以美国企业研究所和传统基金会为代表的中国对外投资追踪数据库(China Global Investment Tracker,以下简称CGIT),对中国自2005年以来的不良投资(Troubled Transactions)进行了记录①将因非商业性原因(如政治或环境等方面的障碍)而导致的投资失败案例,称为不良投资。。根据CGIT数据所做的统计结果表明,2005至2016年间中国不良投资的案例共计185起,涉及金额3022.8亿美元。其中金属化工、交通运输等制造业累计投资受损金额占比达47.17%(表1),可见制造业对外投资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损失,给企业声誉和社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其跨国经营绩效。
表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失败案例行业分布†
就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环境敏感型行业占比较高,在“民粹主义”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产生环境问题的概率较高。以制造业对外投资流量为例,2017年总流量为295.1亿美元,其中27.5%的投资流向了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此外塑料橡胶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有色金属等环境敏感型行业所占比重也较大,在东道国容易遭受环境风险。2011年9月中缅合作的密松电站项目因为被指责环保意识淡薄、破坏当地自然景观而被叫停,引发了当地居民的抗议和抵制;2016年理文造纸有限公司在越南的分公司也被指责因违规排放污水而导致当地水源的破坏,被当地政府暂停。这些环境问题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损失,对中方企业形象甚至国家形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也折射出我国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较差这一现实[32]。
关于环境责任的定量研究,国内外学者一般从能源使用、工业 “三废”排放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进行度量。随着企业环境责任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将企业的环境管理意识、环保投入、ISO体系认证等指标纳入环境责任评价体系,如张萃[33]、周敏[34]等。本研究采用和讯网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评分标准中有关制造业环境责任部分的评分标准及权重比例,选取环保意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保投入金额、排污种类、节约能源种类数等5个指标维度,依据表2给定细则和指标权重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说明环境责任水平越高。
表2 制造业企业环境责任指标体系评分细则†
1.样本企业的选取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样本企业的选取。现有我国对外投资项目70%的投资主体是上市公司,相对非上市公司而言,其信息披露更规范全面,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可靠性,选取深沪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具有跨国投资业务、且定期公布企业环境责任信息的85家公司为样本,数据来源于和讯网及各样本企业在2008—2017年间披露的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
样本企业的描述性统计分析。1)非国有企业数量比国有企业略多,由此可见“走出去”战略初显成效,越来越多的非国有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跨国经营的主体逐渐多元化。2)71.76%的制造业跨国经营年龄小于15年,说明大部分企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国际化、跨国经营经验并不丰富。3)制造业跨国经营行业呈现多元化趋势,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含量较高的科技行业都有覆盖,化学和化学制品、造纸、纺织、金属和非金属制品等环境敏感型行业占比较高,约为45%。
2.企业环境责任测度结果
从85个样本企业2008—2017年间环境责任分项指标得分来看,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企业环境责任意识(EA)和通过ISO40001体系认证的企业数目处于缓慢提升态势,说明随着环境责任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获得了国际通用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环保投入(EPI)整体上也逐年增长,而加大环保投入也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绩效,因此2017年样本企业在节能(ST)和减排(ES)的得分也达到了峰值。
就样本企业各年的整体得分而言,环境责任加权平均得分也呈稳定增长趋势,从2008年的2.07逐步增加到2017年的2.74分,说明企业环境绩效在缓慢提高,但与满分值相比,平均得分率仅有40%左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就分项目平均得分比来看,样本企业在环境责任意识(EA)和通过ISO40001体系认证数目这两个维度的得分最高,分别为53.46%和55.9%;而环保投入(EPI)和减排(ES)这两个维度的得分最低,分别仅有33.86%和32.86%。
就企业所有制性质而言,国有企业的环境责任得分明显比非国有企业高,平均得分率分别为45.21%和38.01%,说明国有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更好,与管亚梅和赵瑞[35]、阚京华和董称[36]的实证结果一致。这也许是因为国有企业依托政府支持而更具资源和规模优势,同时受政策驱动影响大,在追求经济目标时对非经济目标也较为看重,故而环境责任表现更好。
根据对85家样本企业环境责任水平的测度结果,研究结论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表3 样本企业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一,我国制造业环境责任履行水平在缓慢增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跨国企业的环境责任水平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全样本加权得分在2008—2017年间稳步增加。但总体得分率偏低,全样本加权得分比仅为40%左右。全样本平均得分仅为12.08分,其中51.64%的样本企业环境责任得分在10~20分,41.76%的样本得分在0~10分,仅有6.59%的样本企业得分在20~25分。在环境责任水平的5个组成维度中,环保投入(EPI)和减排(ES)方面的得分最低。由此可见我国大部分制造业跨国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待提升,政府和企业应双管齐下共同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环境责任。
第二,国有企业环境履行情况比非国有企业好。表4的统计分析结果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国有企业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兼顾社会公众的利益,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目的和动机更多的是为了实现非经济利益目标,例如响应政府政策、实现公众利益、维护政府形象等,因此国有企业履行更积极,环境责任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贯彻得更好。
针对我国跨国企业整体履责水平低、在环保投入和减排方面的得分最低等现状,特提出以下对策: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倒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和减排力度
政府在利用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应加强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管,在推动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方面扮演好引导者、管制者、监督者的角色。为此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实现环境保护管理标准与国际接轨。由于我国制定的企业环境责任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完善和细化企业环境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企业环境责任管理水平向国际标准靠拢,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倒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和减排力度,推动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如美国对企业海外投资环境行为的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参考。美国政府通过国内立法对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管制,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水污染法》等明确规定企业的环境责任,利用《萨班斯法案》《反海外腐败法》等法律法规加大透明度来确保环保型经营活动。
2.树立正确的企业伦理观,提升跨国企业的环保意识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环境责任构建的重点在于树立正确的企业伦理观,在对外投资中要注重对东道国资源消耗、生态环境污染以及当地公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的关注,是跨国公司能主动履行东道国社会和环境责任的关键所在。为此应该改变企业原有的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治理方式,要从源头做起,加强管理者和员工自身伦理制度、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设,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尊重东道国的生态与制度环境,注重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建立有效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企业应将商业伦理责任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使其能够贯穿到企业的对跨国经营管理全过程中,重视跨国经营活动对东道国资源的耗损与生态环境的污染,不断强化跨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环保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此外,培养专业化的环境管理人才与团队,强化对外投资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在跨国公司决策和运营中的地位,也是跨国公司环保意识真正建立起来的切实体现。
3.积极推行国际环境管理标准体系
从企业层面来说,积极履行环境责任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走出去”战略目标,跨国经营过程中企业应该将环境责任纳入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中。梳理样本数据发现截至2017年仍然有32家企业未通过ISO14001认证,占样本总量的37.64%,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各占一半。ISO14000标准是ISO颁布的关于质量管理和环境管理方面的系列标准,其质量认证被世界贸易组织普遍接受,1994年我国宣布等同采用,颁布了ISO14001、ISO14004、ISO14010、ISO14011、ISO14012等一系列体系,其中ISO14001是一系列标准的核心,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我国制造业需正确认识建立ISO14000管理体系的意义,加大推行力度,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调动企业防治环境污染的主动性以降低环境风险。通过ISO14001认证有利于实现各国间环境认证的双边和多边认证,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提高跨国经营绩效。中国中钢集团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中钢集团把环境责任理念贯穿到战略目标和生产操作流程,对其员工和承包商不断进行培训,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第三方认证机构SAI Global对中钢集团国外投资经营的环境管理表现极为认可。
此外,政府还可鼓励和扶持环境咨询服务业发展,为企业环境履责行为提供专业指导。新兴的环境咨询服务业致力于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环境治理和改善,包括污染控制、监测、垃圾处理、污染净化和废物治理等技术服务,以及其他环境咨询服务,因其专业性和科学性广受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青睐。环境咨询服务能为企业提供专业的诊断和评估,制定专业的环境保护方案,促进企业建立环境风险预防机制,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因为环境责任问题造成的损失。鼓励环境咨询服务随着跨国经营一起走出去,能够降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环境风险,提升企业跨国经营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