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溯川 姚生旺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切实推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等八项要求。[1]“一带一路”在中亚地区建设需要语言文化铺路,需要通过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我国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也不断在向深层次发展,孔子学院作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平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学院的使命与“一带一路”的宗旨相辅相成,以文化交流为切入点的伙伴关系具有坚实的民意基础,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成为中外合作与交流的契机,良好的文化关系可以延伸到政治、经济领域,从而提升国家关系,把伙伴关系推向新高。孔子学院建设对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保持沿线多元文化生态平衡、打造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意义重大。
中亚地区地处欧亚大陆核心地带,战略地位重要。我国西北部与中亚地区地缘邻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紧密,中国与中亚地区各国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教育文化联系密切。当前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展,中亚人民也切身体会到了学习汉语言文化的现实需要,孔子学院的建设将更加巩固双边合作。孔子学院的建立是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往来的象征,进一步畅通了双方民间文化交流的渠道,满足了中国语言文化外交的需要,可以说,孔子学院是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的示范工程。
自2005年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中亚地区孔子学院迅速发展,成为当地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双边人民的文化交流。
1.孔子学院在中亚已完成初步布局,总体发展可观
由状况表可以看出,中亚地区共有13所孔子学院。土库曼斯坦目前还没有孔子学院,但有4所高校设有汉语专业。哈萨克斯坦设立的孔子学院的数量最多,这与哈萨克斯坦与我国传统上有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有很大的关系,经济合作必然带来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需求。吉尔吉斯斯坦的孔子学院数量较多,且每年招生规模都在6千多,下设有20所孔子课堂。2013年10月,为加快孔子课堂本土化发展,国家汉办批准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设立汉语师范专业,这具有非常好的示范引领作用。2015年6月和2016年6月,吉尔吉斯斯坦国孔子学院与吉尔吉斯斯坦文化和教育电视台合作,录制了汉语教材《快乐汉语》100课时的教学视频,拓展汉语教学范围,使身处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偏远地区的人们也可以通过电视来学习汉语。
孔子学院在中亚存在区域内散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政治经济相对发达城市,其数量增长还是相对趋于缓慢,需要进一步合理增大辐射面。中亚地区孔子学院涉及的专业领域也不断由外语人文类大学向能源综合类的大学共建拓展,使汉语言文化的价值不断向其他领域延伸。[2]
2.孔子学院在中亚院际合作欠缺,合建院校实力不强
孔子学院在中亚地区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加上各国文化传播机构的竞争激烈,孔子学院在这里的发展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孔子学院合建机构主要以西北地区院校为主,而与东部高校共建的较少。我国办学实力较强的高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而西北部高校由于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在办学条件、教研水平等方面相对滞后。
中亚地区孔子学院彼此缺乏院际交流合作,院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师生互访、联合培养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应该每年定期组织召开中亚地区孔子学院联席会议,共同探讨中亚地区孔子学院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3]虽然中亚地区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推广起步较晚,但是也有表现突出的孔子学院。2016年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就荣获“先进孔子学院”。
中亚地区孔子学院文化交流业务依据《孔子学院章程》严格执行,主要包括开展汉语教学、培养汉语师资、传播中国文化、提供各类信息咨询等方面,其业务领域也根据当地实际向外拓展,不断增强文化交流的实效性。
1.开展汉语教学
中亚地区孔子学院的业务之一就是为当地的汉语学习者开展教学,每年根据招收学员的水平层次进行师资配备,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为当地输送优秀的汉语人才。孔子学院的汉语课程逐渐向中小学、社区延伸,覆盖面变广。孔子学院组织各类汉语考试来检验教师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的效果,为学生提供汉语水平资格证书,这是当地学生申请孔子学院奖学金时必不可少的条件。根据孔子学院总部汉语考试服务网信息,中亚地区孔子学院举办HSK、HSKK、BCT、YCT等考试项目,这也是中亚学生申请赴华留学的必要条件,考试结束后根据考试结果对学员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反馈,不断完善汉语教学工作。
2.培养汉语师资
对汉语师资的培养主要来源于本土汉语师资和中方外派志愿者教师。中亚地区孔子学院对本土师资培训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孔子学院组织本土汉语教师到其合建的中方院校进行中短期培训,实地体验中华文化,实地参观并考察中国文学、建筑、汉学研究的相关机构等。第二种是在中亚孔子学院的培训中心定期进行实用培训,要求老师时刻掌握最前沿的教学技术和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培训教学机制。为了让中方外派教师很快融入当地教学环境,孔子学院也会采用一系列措施,如每周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以老带新做好“传帮带”等。还通过视频备课将各个教学点的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切磋,共同备课,畅谈经验教训。孔子学院也会对到任的志愿者教师培训适合当地的文化交际用语,也会组织一些教学研讨会,强化中国志愿者与当地汉语教师对彼此国家文化的了解。
孔子学院也组织优秀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家访。家访体系是孔子学院教师、学生和家长彼此交流的平台。通过家访,教师可以更加真切体悟学员的学习情况,把握正确的与学生交流的方法,加深家长对孔子学院的了解,增加彼此的信任。在家访期间,孔子学院的老师们可以深刻了解国家的民俗风情,真实感受到民族节日的气氛,更好地融入中亚地区的民族文化圈。[4]
3.传播中国文化
中亚孔子学院配合中亚国家的需要,提供文化咨询和协助,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中亚地区孔子学院作为新时期丝路文化交流的亮点,在宣传我国的文化外交理念的同时,也将这种发展理念融入办学中。孔子学院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及当地居民走近中国,拉近文化距离,从而塑造鲜活的中国形象。孔子学院举办的文化活动,一部分是包括中国节日、中华才艺、中国文学、文化讲座、影视图像等主题活动;另一部分是孔子学院日常的文化体验、社区服务,不断在现实层面挖掘丝路文化中具有世界价值和时代意义的篇章,通过征文比赛、遗迹参观等方式表现出来,激发中亚地区民众的文化历史情结。同时孔子学院还提供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各类信息咨询,开展当代中国研究等工作,辐射面也在不断的拓展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在中亚文化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中亚地区孔子学院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中亚各国家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普遍保守,对于孔子学院在该地区传播中华文化往往持谨慎的态度。同时中亚地区孔子学院普遍成立的时间较短,规范性和影响力有限,没有清晰的发展定位和长远的建设规划,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机制。优秀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完善的教材和语言认证体系、灵活的教学模式和满足多方要求的课程设置等都在建立的过程中,目前尚未形成高质量的品牌。中方大学和外方大学对孔子学院的定位存在差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在实际操作阶段还是很难。[5]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缺少相应的规则和法律规范,对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的界定比较模糊。
中亚地区孔子学院目前存在重语言教学轻文化传播的问题。孔子学院的工作重心应该是传播中国文化,并满足当地人有关中国的各种需求,使其成为一座加深中国与中亚地区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文化驿站。中亚孔子学院往往偏重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对当代文化创新成果的宣传却极为缺乏,使受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具有局限性。
缺少原创文化品牌,这是当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普遍面临的困境。中亚地区孔子学院文化交流发展定位不明,缺乏清晰的文化品牌塑造策略,文化交流内容层次不高,缺乏对当今中国许多文化符号的现代解读。因而,中亚地区孔子学院对外传播的内容应该更加着力于中华现当代文化产品的创新推广,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华融入到现代文化的交流中来。
中亚地区大多数孔子学院文化传播处于大众人际传播的阶段,方式较为传统,主要通过课堂文化教学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效果不明显。缺乏对民间渠道的有效利用,很多时候中华部分本土文化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其国际影响力和渗透力也十分有限。例如孔子学院双语院刊有11个语种,但并没有中文与中亚地区当地语言的版本。这方面需要中亚地区孔子学院与孔子学院总部院刊总编辑进一步努力沟通协调,争取优化创刊流程,建立具有中亚地区特色的孔子学院院刊。同时增加院刊的发行渠道,扩大发行范围,让更多的中亚汉语学习者可以方便获取。
文化传播的官方媒体寥寥可数,教育学术交流渠道不畅通,导致了文化交流的途径单一。中亚地区孔子学院应尝试通过“自建融媒体”的方式,设置介绍中华文化的网站,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渠道,提高中国文化的传播力。[6]在以后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在抖音海外版Tik Tok、Facebook、Whatsapp等社交新媒体的宣传力度,增进中亚人民对中国基本国情、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与认识,展示新时代大国的形象,使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途径进一步立体化。
中亚地区当地汉语师资力量短缺,主要来源有中方院校外派与本土国人。为了确保总体质量,派出教师要有较熟练的汉语国际教育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由于外派教师服务年限较短,会显现一定程度的适应断层,“水土不服”,往往教学刚有起色,就面临着回国的问题。中方院校派遣方式没有充分考虑选派教师的家庭生活问题,不但影响了外派教师结合本土文化开展汉语教学的质量,而且不利于外派教师参与双边企业的文化交流合作。有的外派教师到中亚地区教学是为了获得工作经历,加之工作环境相对比较艰苦,就会无形中影响教学质量。另外,中亚地区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数量仍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教师经验不足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现阶段通过“短平快”方式仓促培训出的汉语教师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中亚地区孔子学院的汉语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仍处于传统的教育形式,没有适合当地的国际汉语教育系统,其教育方法有太多的灌输,教学方式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和趣味性。[7]
目前中亚地区孔子学院的汉语教材资源匮乏,缺乏用当地语言翻译的汉语教材,教材种类单一,实用价值不高。已有教材难度过大,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没有按照科学依据筛词,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材的注释不简洁实用,这方面需要精心打磨;不同教材之间从体例、构思到选文内容没有太大不同,彼此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缺乏创意。近年来国家汉办已经开始着手面向中亚地区汉语教材的编写工作,但没有把文学专业汉语教材、高级翻译汉语教材等专业汉语教育的需求考虑在内,精品教材少。为了更好地传播我国文化,有必要树立适应地方特色的教育方式,对教育方法的采用、中文科目的构造和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使孔子学院真正融入中亚文化之中。
中亚汉语的辐射面偏小,要加强与当地政府合作,争取把中文教育纳入当地义务教育体系,为在中亚中小学开展中文教学“破冰”,使汉语教学真正实现“从娃娃抓起”,进而推进将孔子学院的课程纳入中亚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过程。
虽然中国与中亚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基础,但由于彼此政治制度不同,中亚地区当地普通民众对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性都不高,导致许多工作开展起来很被动。中亚孔子学院与西方文化传播机构的竞争激烈。孔子学院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推广尚未达到传播价值观念的高度,处于一种“高成本低产出”的弱势竞争状态,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软实力,增进异质文明体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所发挥的作用还比较有限。
由于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当地的人们对与中国发展经贸合作更感兴趣,对文化交流比较保守。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进行文化推广时,难免会与当地的文化碰撞发生冲突,有些国家为了避免本土文化受到冲击,在对待孔子学院开展的一些活动就缺乏主动性。受汉语普及面的限制,中亚地区中文图书或报刊很少见,而且许多都是通过交流赠送的,当地民众能接触到的中华文化素材稀少。中亚地区基本没有中文图书馆,无法为本地区汉语学习者和中国学研究者提供服务。中国与中亚地区依托孔子学院在图书互译方面的合作也很少,中亚读者对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并不熟悉,还需中外专家学者们在本土化教材开发、翻译团队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由于中亚当地民众说话的发音习惯和特有的音调,有着浓厚的口音,让他们学习汉语过程比较吃力。
中亚地区孔子学院要发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中国和中亚地区国家文化外交提供有力的支撑。
孔子学院参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要巧用力,巧用传播策略,注重多维度的传播,在中外文化融合上下功夫。[8]要注重中亚地区受众调研,加强传播效果的有效评估,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传播内容与方式,不断增强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在新媒体时代,要抓紧建立海外受众数据库,加强信息的反馈与分析,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9]注重传播内容的选择,逐渐打开通向另一种文化的窗口,每位孔院教师都应该成为一名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亚地区孔子学院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使文化传播模式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展示不同角度下的中国,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使大家得到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盛宴,更有深层的感情上的靠近与文化上的认同,体现中国文化固有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传播理念,为彼此之间其他领域的国际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坚定文化自信。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善于用融通中外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在表达方式上,既要有鲜明的中华部分本土文化特色,同时也要兼顾到中亚国家惯用的表达方式、话语体系,以及他国人民对中华部分本土文化的感受性,从而提高他们对于中华部分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深切感受中国文化的美好与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例如中亚地区孔子学院要多邀请一些来自中亚本土的汉学家、艺术家和学者演讲,因为他们有本土语言优势,能找到独特的切入点,用受众习惯和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例如艺术家可以通过相声这个“桥梁”来向观众介绍中国文化及社会的各个层面,让观众离开时能带走一些可以思考的东西。还可以邀请中亚社会各界人士来中国参观交流,引导我国民众讲好“中国故事”,使外国友人能够更好的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
开展人文交流有利于在中亚地区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友谊,有利于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民意基础。可以考虑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或上合组织等跨国多边组织,建立中国与中亚地区政府间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为中国与中亚地区文化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及相关从业者们搭建有效沟通的平台,有效整合文化教育资源,激发文化交流领域的新合作。[10]定期举办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论坛,从制度层面合理规划双边文化交流合作,设置专门研究双边文化交流的机构,为彼此深度的文化交流合作奠定理论基础。孔子学院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开拓文化交流的新渠道,创新文化交流模式,构建一个丰富多样的人文交流机制,继续传递恒久的人文关怀的温暖和感动。使中亚人民切实感受中华文化的持久感染力,培养他们对异域文化的认知力、艺术资源的整合力以及形象思维的创造力。
中亚地区孔子学院要扩大与区域内高校联盟的合作,帮助合作伙伴更好的理解孔子学院的性质、目标、资源,使孔子学院的资源与地方高校自身长期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合作协议应该有效界定相互的责任与投入,以及资金管理方面的要求和程序,使中亚地区建立起一个推广中华语言文化的网络。要依托孔子学院加强与社区民众的交流与沟通,进一步简化文化交流活动的审批程序。
文化交流的持久在于互动。要鼓励中国学生去中亚地区交流学习,大力宣传中亚地区国家的奖学金项目,加强双边互派留学生的规模。鼓励中亚地区孔子学院的优秀代表多参加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为中亚各国的大学国际化增加有分量的一笔,走向世界舞台,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积极推进中亚地区孔子学院的“本土化”进程,了解当地教育体系,尊重当地文化与法律是孔子学院提高办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关键。
1.要大力培养孔院本土师资力量。孔子学院应深入了解当地社会对汉语需求,着眼未来发展变化,进一步健全完善师资培训机制,促进本土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外双方要系统规划师资培训内容,建立中亚地区孔子学院师资共育基地,整合教育资源,定期选派优秀本土教师来华交流学习,从各方面夯实本土教师语言基础、教学技能,使本土教师把开发学员思维、传播中华文化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来完成。[11]同时要定期进行教学评估,以便更好的检查教师培训的效果及各位汉语老师的教学质量,评估结束后迅速对评估结果作出分析和总结并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还应该鼓励当地华人华侨积极从事汉语教学工作,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汉语文化教育工作。要做好新老教师的交替协调工作,既保证教师团队的稳定增长,又能使教师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团队里的教师在异乡找到归属感。鼓励即将离任的教师写好工作总结,提醒新教师在工作中所需注意的各种事项,确保新教师赴任后很快适应工作节奏。
2.要编写特色本土教材。孔子学院教材的内容设计上要引入文化的内容,始终把实用性放在内容设置的首要地位,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教材内容中,以潜移默化的语言教学带动文化教学。不同的课型需要突出不同的语言风格,精读教材基本都是书面语风格,阅读类教材基本上属于广义书面语,口语教材则基本是口语风格。教材所需要的教学量要与当地的学制相契合,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要适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观念、民族性格等特点。最终形成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不同层次汉语学习需求的教材,优化教学资源体系。教材需要由中外优秀的教师合作编写,专家审定把关。
3.设置专业汉语课程。定向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语言人才,加强与当地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为企业输送供需对路的人才。孔子学院应转变文化传播理念、创新文化传播方法,加快中华文化融入当地社会的步伐。中亚地区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不但要通透地领会和践行中国驻中亚各国大使馆、孔子学院总部和中方合作院校提出的建议和指导,而且要把这些思想渗透到孔子学院、老师和学生中。学院要遵守中亚各国的法律,尊重当地习俗,处理好与外方的关系,并与他们商讨制定孔子学院的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鼓励中亚地区兴办以商务、中医、武术、旅游等为主要特色的孔子学院。而孔子学院可以提供直接语言帮助,整合当地翻译资源,建立译介中心,为中资企业国外本土化提供快速的通行证。例如在哈萨克斯坦,中国企业的翻译官基本都是由当地孔子学院的语言学教师兼任。
孔子学院的资金来源要逐渐弱化政府资助这一渠道,这样可以逐步淡化孔子学院的官方色彩,使中亚地区国家更好的参与到孔子学院的建设中。孔子学院可学习法语联盟的成功经验,即加强与当地企业、机构与高校的合作来达到资源最大化,在筹集资金的同时从而达到互利共赢。同时要完善孔子学院的各种管理制度,经费管理流程与所在大学的财务体制并轨,在此基础上制定今后的发展规划。孔子学院要借力国家汉办的重点项目,例如“汉语桥”大学生中文大赛、汉语水平考试、夏令营项目、奖学金项目、孔子课堂等,不断加强自身办学质量的提升,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在线上线下的互动,科学划分课程,明确课程指向性,提供在线书籍及学习笔记等。
加快建设孔子学院的教学质量认证,建立和完善对孔子学院的质量评估。通过评估对中亚地区孔子学院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实施有效的组织管理,确保教学环节的稳步推进。孔子学院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中资企业的合作,为中亚地区孔子学院提供切实可靠的实践基地和教学案例。例如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于2018年就跟上海城大酒店、奥什大唐国际贸易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金山眼镜店签署了实习合作协议,为外国学员免费提供正式的实习机会,优秀的学员将成为这些中资企业的正式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