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军
地铁的开通运行,实现了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等资源的集聚配置,影响着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重塑起着重要作用。济南市地铁1号线的开通运营,无疑给长清区带来一些新的发展机遇。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发挥好地铁经济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市场的作用,是长清区先发优势得以发挥的关键。
地铁经济是涵盖地铁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物业租赁、产业布局、商业形态等众多领域所构成的整体市场概念。学术界一般把地铁经济分为内部经济、外部经济和衍生经济,这是基于资源在不同部门和领域之间的配置所进行的划分。地铁的高度能达性,吸引各种商务、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向轨道站点周围集中,实现了城市空间的重塑和各类资源的重新配置,在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力就业、城市旅游等多方面产生影响,不但能够刺激对站点周围土地的深度开发,而且能促进地铁沿线经济的繁荣发展,其实质是引发地铁通达区的资源集聚配置。
在地铁经济中,地铁建设是基础,运营是目的,附属资源开发是重点,三者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构成地铁经济的完整体系。附属资源根据与地铁依附程度的强弱,又可划分为核心资源和衍生资源。核心资源主要包括:地铁商铺资源、广告资源、通讯资源、视讯系统资源、房地产资源等。衍生资源主要包括:工程技术、物业租赁、商业资源、文化创意、人才培训等。
根据增长极理论,地铁在城市经济增长中能够形成一定的区域聚集效应。地铁建设与运营的技术性较强,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对包括建筑、规划、机械、制造、通信等在内的众多行业起到带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地铁通过降低运输成本,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集聚,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实现了城市产业布局的优化。一方面使得各行业间的资源及人员重新配置,具有引流功能,引导市中心人口逐渐向城郊转移,吸引更多的人口到沿线选择就业与居住。人口的聚集产生更多的商务、生活、休闲、娱乐等需求,进而促进轨道交通规模经济圈的形成,改变产业结构,带动房地产业、商贸业、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推动沿线区域经济繁荣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带和规模经济圈的形成将带来更大的人流,为轨道经营公司提供客流规模支撑,降低其可变动成本,沿线物业、地产综合开发的收益可改善其经营。两者互动发展的结果有利于地铁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地铁经济引发新城区资源集聚配置有三个特征:一是资源在地铁车站空间上的集聚。在新城区的核心站点的地上空间,有稳定的客流,适宜引进大型商业统领区域商业形象,往往修建甲级办公楼、高端购物商场、商务酒店、高级住宅、高档餐饮店等。对车站地下资源的开发一般采用“网络式”连接模式,以地铁站为辐射点,充分利用地下分散空间,连接地铁与商业建筑,开发新的商业态势。二是资源在城区间实现优化配置。由于市域轨道交通的建设提高了沿线区域的交通可达性,实现了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快捷联系,从而使主城区居住、商业等功能用地在地域上趋向转移,促使居住、商业等用地沿轨道交通线路呈带状分布向边缘区或新城区疏散,结合轨道站点进行高密度开发,最终实现中心城区土地资源在经济环境方面的优化配置。三是资源在产业上的集聚。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舒适、快捷、环保的特点优势,不仅提高沿线地区的可达性,加强城市不同地区功能、空间和产业的联系,而且具有集中、集聚、集约产业的功能,使得沿线集结大量的商业、商务、文化设施,带动房地产业和商贸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的圈状产业集群,不仅带动提升传统的商圈能级,而且能促进形成新的规模经济圈。
济南地铁1号线的运营,强化了长清区城市功能及其与中心城的联系,使长清的定位由卫星城变为主城区的一个增长极,将极大地改变长清区城市形态,促使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其发展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济南地铁1号线的运营,对长清区发展会形成可持续的良性互动机制,沿线人口聚集,进而吸引更多的经济要素、资源聚集,增强长清区经济活力。一方面对沿线土地集约利用和发展、完善城市空间功能布局、指引城市合理规划发展等有着重大作用。长清区在要素集聚的基础上获得的是先发优势,在短期内形成主城区其它区域所没有的“虹吸效应”,从长远看,便于优势产业形成规模,成为新的主城区增长极。另一方面,地铁站与城区空间发展的关系呈现出极化现象。由于中心区域与城郊区往来更加方便灵活,人们对居住区域的选择就自然偏向环境更适宜的郊区,因此长清所承担的城市功能将进一步完善,居住、商业等设施向地铁沿线逐渐聚集,形成聚集效应。聚集效应的形成直接改变着沿线土地的原有使用性质,随之放大土地资本效应,为区域发展奠定基础和动力。如:沿线农民的农业耕地、宅基地等会转换成房产开发或纯商业等其他多种业态用地形式。土地性质的转变同时为土地原持有者和开发投资者带来长期可观的收益。
地铁1号线实现了长清与中心城区的有效连接,助推了现代服务空间由城市核心区域向外围区域扩展的趋势,这给长清的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选择。在中心城区既有主导产业核心辐射能力的带动下,长清区的高端装备、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电子电气、食品医药、建筑产业化等等产业将迅速发展,使得其产业获得了超前发展的可能,加上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促使长清的产业结构快速形成以第三产业,如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教育研发、旅游休闲等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这不仅使长清区在济南市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承担新经济空间发展载体的作用,而且为其产业功能空间的提升带来强大的动力支持。同时,交通的便利性增强了地铁沿线房地产的开发强度,随着住宅开发的增加和商业用地需求的增加,沿线土地价格的提升,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2017年上半年,地铁经济效应与当时房价上涨高峰重叠,使长清地产行业首次出现开发商溢价拿地。随着地铁中转站与大型出入口的设立,二、三级商业圈也将形成,从而构成新的商业中心。1号线11个站点中有3个紧密连接着智力和创新资源中心,所具有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合力,在技术平台建设方面会在全市形成先发优势。
地铁经济所引发的集聚度与互动效率,会影响到济南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多中心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在西部新城逐步成为全市新的文化艺术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业中心、商务中心、会展中心和央企总部中心的背景下,1号线的快速连接将实现济南西部新城与长清区的对接,促进长清快速对接主城区,并成为主城区整体规划布局的一部分。通过与西部新城建立紧密的合作协调机制,提高长清区对中心城区外迁产业的接纳能力,不仅加强中心城区的整体协调发展,实现互利共赢,而且可以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合理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另外,1号线和高铁连接,创新谷片区将成为济南市交通最为发达的地区,从而把济南带入了我国最活跃的两个经济圈——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大的发展格局中,这两个经济圈中一些企业受当地产业发展的空间、资源和费用等限制,正在寻找新的转移地。作为“京沪经济走廊”高端产业资源最佳承接地的创新谷片区会成为重要的承接基地。
研究表明,轨道交通使用率与城市人口密度具有正相关关系,弹性系数约为0.6,也就是意味着人口密度每提高10%,轨道交通的使用率相应地就会上升6%。长清大学城的新一轮的规划定位于“资源共享、产城融合”,1号线的开通运营,将促使长清建立完善的行政、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满足人口集聚所产生的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地铁经济的发展可以推进农业集约生产和规模经营,使农村经济体系向高效、高产以及优质的集团化发展,这将为农产品转型打下基础,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条件。同时,还加速转移了农村部分劳动力,加快了资金、信息以及物流的交换速度,不仅可以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缩小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而且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1号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沿线农村的交通环境,为城乡交流提供便利,为农村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创造条件,对于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会产生深远影响。
近几年,长清已经初步形成了六大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区位优势、大学城优势、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园区载体优势。时空距离的缩短促使新城产业空间更多向这些具有优势的新兴产业和领域转变,尤其是以技术研发、知识经济、信息服务等为主的附加价值较高的产业。与中心城区相比,长清有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如广阔的空间、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良好的景观环境、相对廉价的地租等,加之区域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城区的交通可达性逐渐提高,将进一步促进长清生态旅游、健康休闲、农业观光、民俗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等等的发展,将会出现其他城区不具有的先发优势和契机,这是增强长清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采取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是放大地铁经济效应的关键。只有把城市土地、社会资本、基础设施、城市环境、人文资源等等经济要素配置好、利用好,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把握和运用好城市经营的理念,才能不断为城市注入活力。
政府、企业与投资人都应树立市场导向。一是创新管理体制,准确定位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实现直接经营者向市场制度制定者的角色转变,通过事先控制和事后监督,依法对企业的市场准入、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等进行监管。通过对项目中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三者的有效剥离和科学组合,使城市的公用事业实现可经营化,从而形成投资市场。二是拓宽融资渠道。比如发行企业债券,有利于拓展地铁建设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培育轨道公司上市,运用信托融资吸引社会闲散资金。三是要注重开发的可持续性。避免大型站点商业资源过分集中、客流量小的站点出现资源闲置。在商业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制定不同的商业网点层级,合理的安排站点层级的资源,根据周边人群的购买力水平来设置不同的商业开发项目。
与主城中心相比而言,长清区产业布局与发展相对滞后,由于产业类别或职能部门的限制,加之城区配套设施建设周期较长,对居民的就业吸引力上远不如中心城区,1号线运行后,如果在城区建设与发展上不放大先发优势效应,形不成带动作用明显且富有特色的主导产业,有可能丧失调整和完善自身产业结构的机会,过度房地产化会为后期发展埋下极大隐患,有人“流”而留不下的现象会制约发展。因此,必须树立“健康、生态、融合”理念,充分发挥长清城区的资源优势,借助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区域交通优势,着眼“产城融合”,制定并实施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规划。一是加强地铁资源的综合规划和开发,着眼地铁站内外部共建、共享、共荣,做到地铁总体规划要与区域发展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地铁所处区域的消费群体状况以及现有商业状况,规划建设配套的医疗、教育等机构,使地铁经济发挥最大效益。二是把集聚在轨道交通沿线及车站区域的所有资源视为一个整体,综合开发房地产、商贸、文化、娱乐等产业,建立车站商业综合体,发挥运输功能和商业服务功能的同时,提升城区整体品牌形象。
实现1号线沿线综合资源得到合理化、最大化的开发,需要采取与城市运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商业模式。地铁站口是城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黄金地带。通过地铁口和地上商业实现有机结合,带动地铁进出口周边商业的发展、形成一个辐射力很强的商业中心。对于此处的商业综合体建设,可采用轨道公司、开发商与政府合作开发模式,政府注重为轨道公司提供土地使用、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同时需要加强对其扶持和监管,促进沿线物业的开发。轨道公司则注重将前期规划、招商及日后的运营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要满足市场、文化以及消费者的需要,适应地铁商业休闲化、娱乐化趋势,发展网络地铁购物模式,为地铁及其周边商铺提供展示商品的网上平台,增强店铺的辐射力,不仅为顾客提供网上选订、当面交易节省时间,而且解决网购存在的网络安全及售后服务难等问题,也为乘客的生活休闲娱乐提供完善的服务。
重视对周边土地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价值。遵循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协调轨道交通与新城土地的联合开发,在建设时序、开发强度、空间布局等方面统筹引导,一方面,通过产业功能的落位夯实城区对轨道交通的运营支撑,同时做好土地储备工作,以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土地建设不合理、过度开发等情况。结合黄河滩区部分村庄迁建,用足用活增减挂钩土地政策,考虑建设地铁特色小镇,既解决资金来源,又提高就地城镇化水平。另一方面,对沿线不同类型的土地进行分类有序开发。对居住、商业用地具有较强磁力效应的项目,往往对工业用地有着明显的排斥性,适合选择投资回收期短而收益较高的项目。根据距地铁站点核心发展区的远近,确立开发强度、开发方式,例如约500米范围内,以功能混合的商业、商务办公、休闲娱乐、酒店式公寓等为主,500米—1000米范围内,可较高密度的安排中高档住宅、商业与零售业以及学校用地,保证城区居民出行的便捷与交通可达性。
一是培育高端化品牌,促进市场化大流通,建设专业化大市场,构建一体化大网络,加速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定位、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地位、世界级文化旅游圈相适应的“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大服务”现代商务服务体系。二是统筹考虑长清城区与中心城区以及西部新城之间的联系与分工,在产业选择、产业布局上形成良好、有序的协作关系,着眼承接京津冀和雄安新区,打造科创基地和总部经济服务保障基地,培植支柱产业体系,成为济南市重要的功能节点和产业新增长点。三是把握产业技术的发展方向,重视潜在的、有特色的优势产业的发掘和开拓。在发展“园区经济”过程中,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与周围园区错位发展,培育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效益的规模经济,通过“产业园区+科研文教区”的叠加模式在长清城区乃至更大范围内抢占未来市场竞争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