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步焕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1]是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扶贫思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扶贫思想虽“成”于担任总书记以来的治国理政实践,但却很早就已经“行”于青年时期和在地方工作时期的探索积淀。正如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指出:“梁家河的插队经历,形成了习近平的早期扶贫思想。”[2]
习近平早期扶贫思想有其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它是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形成起来的。
1968年底,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全国随即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3]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69年1月13日,习近平和当时八一学校的20多名同学,与北京市的知青们一起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4]习近平插队的地方是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这是一个“群山阻隔、多风少雨的荒僻之地”,这里“山大沟深,交通落后,土地贫瘠,降雨很少,自然条件很差”,当时没有电,也没有农业机械,吃水、吃饭、烧柴、照明都很困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习近平早期扶贫思想形成的大背景、大格局,条件极差、环境极苦的梁家河村是习近平早期扶贫思想产生的现实土壤和实践舞台。
在插队的7年时间里,习近平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这7年知青岁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到梁家河的两年。从不谙世事,到努力适应农村生活,自觉接受苦难磨炼,先后过了四大关,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一阶段的磨砺最重要的是,“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习近平早期扶贫思想能够形成的关键前提。
第二阶段是到1974年初入党。习近平与乡亲们一起生活、劳动,用真诚赢得了乡亲们的肯定,与群众融为一体,已经不分彼此。村民让他“做赤脚医生,做记工员、农技员”,后他又被抽调搞社教工作。[5]这段时间,习近平积极要求进步,1973年入团,且因“表现好,群众威信高”,于1974年1月入党。这是习近平早期扶贫思想形成的必要准备。
第三阶段是当大队支书后的一年多时间。习近平的入党见证人杨世忠回忆:习近平由于“劳动吃苦,群众基础又好,大家都拥护他”,被选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习近平“带领广大社员治沟打坝、植树造林、大办沼气”,受到各级领导一致好评。[6]习近平当选大队支书后,积极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这些反贫困的生动案例是习近平早期扶贫思想最终形成的实践基础。
在与贫困苦苦斗争的7年插队经历中,尤其是在当选为大队支书后带领村民开展的反贫困实践中,习近平逐步形成了认识深刻、特征鲜明的早期扶贫思想。这些思想具有群众性、实践性、科学性等特质。
群众性是习近平早期扶贫思想的首要特质。可以从知、情、意三个维度认识。
1.对深入基层、扎根群众的深刻认知。只有埋头向下看,扎入基层,才能团结群众、融入群众。青年习近平已经深深感到:“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都能做得比较好;凡事团结处理不好,就都做不好。”后来他曾改用郑板桥的《竹石》来表达自己对这段上山下乡经历的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7]当他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时,不仅感受到了自己生活的充实,而且更加深刻认识到了群众的力量和所需,为早期扶贫思想奠定了群众基础。可以用梁家河村民张卫庞的一句话来概括:“再糙的饭他(指习近平)也吃得香,再穷的人他也看得起”。[8]
2.对群众的眷眷深情。急群众之所急,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这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对基层群众感情至深,则是青年习近平最朴素的情感流露。雷平生(当时与习近平住同一孔窑洞)回忆起的几件小事,就很好说明了习近平的“仁义”(心地善良):面对智力上稍有欠缺、一般人难以与之相处的孩子,习近平从来没有过疾言厉色,而是以一颗包容的心真诚相待;习近平见到一位自称曾是习近平父亲卫士的讨饭老汉时,便毫无保留地把钱和粮票都给了他。[9]不管是陌生老人还是残疾孩子,都能以一片爱心相待,这是习近平早期扶贫思想能够形成的情感基质。就是梁家河村民王宪平所说的习近平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10]
3.为群众做实事的坚定信念。习近平后来说道,要选择正确的道路,与环境的好坏无关,“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陕北高原作为自己的“根”,培养出了自己“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不变的信念”。[11]正如当时在文安驿公社任职的刘明升评价:“他(指习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12]与习近平一同在延川县插队的北京知青陶海粟也说,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这种信念是习近平在7年时间里与普通老百姓共度时艰中,“油然而生的、铸入血液的信念”;是他的无可替代的“人生乐事”。[13]可见,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当时最朴实、最忠实的信念,为习近平早期扶贫思想的形成注入了坚强的意志动力。
实践性是习近平早期扶贫思想的突出特征,体现为一个“干”字。
1.脚踏实地的实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14]“奋斗”是习近平在梁家河带领村民进行反贫困斗争的真实写照。与习近平一同在梁家河劳动过的当事人普遍评价,习近平劳动“非常下力气”,“肯吃苦”,“一点都不惜力”,从来不“撒尖儿”(即偷奸耍滑,偷懒),“能受下罪,吃下苦”,一点城里娃娃的“娇气劲儿”都没有。[15]习近平在当大队支书之前“肯吃苦”,成为支书后更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了很多为群众谋福利的实事,如办沼气、打水井、打坝地等,处处体现了奋斗、实干的光辉。
2.敢闯敢试的敢干。在与贫困作斗争的过程中,青年习近平不仅苦干、实干,而且敢闯、敢干。办沼气是习近平带领村民开展反贫困斗争的精彩篇章,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当时的农村普遍比较保守,村民们对于新鲜事物往往比较抵触。《取火记》记载,由于之前陕西并没有办过沼气,所以习近平刚开始办沼气时人们并不看好,甚至有人说风凉话。[16]但习近平不为所动,毅然带领村民修建沼气池,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成功点亮了陕北高原的第一盏沼气灯。刘明升评价:从办沼气的事情上,可以看出习近平的“开拓精神”;习近平做事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了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干事,敢干大事”。[17]梁家河村民石春阳回忆:习近平“心里装着老百姓”,“又有一股创闯劲”,办成了许多副业。如在村里办铁业社,解决了村里农具的需求问题;办代销店,满足了社员各种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办缝纫社,减轻了妇女的生活负担;办磨坊,解放了劳动生产力。[18]
科学性是习近平早期扶贫思想的重要特征。在反贫困实践中,青年习近平深刻认识到两点。
1.反贫困必须实事求是。习近平在农村生活一段后逐渐了解到:家家户户都要饭,当时农村的状况是“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粮”,粮食留给壮劳力,女人孩子出去讨饭。农村的贫困生活使习近平明白了什么是中国的实际,什么才是最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习近平后来说,他的成长进步起始于陕北7年,这7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点收获是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培养了自己的自信心,另一点便是让自己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点使他“获益终生”并且“还受益于此”。[19]王宪平说,当时对习近平的思想起作用的,是与农民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是知青岁月里日复一日的艰苦生活和劳动。[20]正是因为实事求是,青年习近平才找准了当时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真正实际,正是在努力改变农村贫穷面貌的奋斗中,习近平早期扶贫思想才得以形成。
2.反贫困必须重视科学知识。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是反贫困的关键一步。雷平生回忆: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贫穷面貌,习近平成为支书后给村里做了许多实事,这些事大都与科学技术有关。王宪平回忆:习近平当选为支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民打了一个淤地坝。在打坝过程中,习近平特别注重施工的进度和质量,专门到县里找水利部门现场考察排洪沟规格问题,计算相关数据,按标准施工,并严格督促汛期的排洪管理,最终建成了牢固的淤地坝,该坝现在仍发挥着作用。习近平不仅自己非常热爱读书学习,还特别注重村民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强调“年轻人如果不识字、不学习,以后是没有出路的”,并特意办了扫盲班。[21]
习近平早期扶贫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启示价值。
梁家河时期是习近平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是在这里他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说:“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我在这里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22]
从当选大队支书到担任总书记,习近平40多年的成长经历充分表明: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是在长期实践基础上的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而早期扶贫思想是其历史逻辑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梁家河的这些“大学问”是后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历史源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历史渊源。学习习近平早期扶贫思想,有利于深入了解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逻辑和科学内涵,有利于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习近平早期扶贫思想对当前的扶贫实践有如下启示。
1.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7年多上山下乡的经历使习近平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是习近平扶贫思想人民性的历史来源和最早体现。习近平在青年时期就已经认识到,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真正了解群众,只有具有对基层群众的至深感情和为群众做实事的坚定信念才能带领群众真正摆脱贫困,这些朴素的认识后来升华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当前做好脱贫工作的指导性思想,不仅为脱贫指引了最根本的价值导向,而且提供了最深层的动力源泉。在脱贫路上,只有紧紧依靠人民、众志成城,才能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和一个贫困群众,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2.必须坚持实干精神与敢干精神的统一。青年习近平在带领村民同贫困作斗争时就意识到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他反对一切空谈的形式主义和僵化的保守主义,不仅切切实实地撸起袖子去做,还敢于突破旧有的条条框框去闯。在今天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要将扶贫与立志结合起来,既要实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又要敢干、善干、巧干,勇于担当、坚定敢为。要引导群众改变“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辛勤劳动实现脱贫,以开拓创新实现致富。
3.必须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当前,科学对待脱贫攻坚首先体现在精准上。只有精准把脉、对症下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能实现精准脱贫。具体就是: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根据各地区群众的具体情况,做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等工作。
4.必须激发内生动力。最终实现贫困地区和人口脱贫,还需要激发贫困群众自身脱贫的动力和能力。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反贫困实践中,非常注重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村民自身文化知识的学习。在今天的脱贫攻坚中也要注意发挥科学技术的驱动作用,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改进帮扶方式,处理好外部帮扶与内部提升的关系,帮助贫困群众提高科学致富的能力,激发起群众自身摆脱贫困的持久内生动力。
5.必须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扶贫干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因素。青年习近平能够带领村民干成一件又一件实事,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他个人的领导素养。当时与习近平一同生活、劳动过的人普遍反映,习近平有一种令人敬佩的“很了不起”的领导力,主要体现为:一方面,待人很随和,亲和力很强,善于团结,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办事公道,没有私心,敢于担当,说一不二,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做事认制度不认人;同时,又非常善于学习,爱思考,处事沉着冷静。[23]因此,要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加强扶贫干部自身领导素养的培育,真正发挥扶贫干部的火车头作用,带领群众打好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