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高频考点分析指要

2019-07-04 02:22河北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19年3期
关键词:经济生活考点考查

河北

本文所谓的《经济生活》高考高频考点(热考点)是相对于高考的低频考点(冷考点)而言的,依据的是近10年(2009—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中经常考查的,考查的次数相对较多,频率相对较高的考点。这样的考点很多既是本学科知识的重点,也多能在当年的重大时政热点事件中有充分的反映和体现。

高频考点一: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计算题,货币、外汇、利润等的计算

【知识要点】

1.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生产者要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2.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货币的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3.利润

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利润表现为企业的经营收入与生产经营成本之间的差额。

4.外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说明外币的汇率跌落。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10年全国高考试题(全国Ⅰ卷)考查情况:2018年12题、2014年12题、2013年13题、2012年12题、2011年24题、2010年24题、2009年24题、2009年25题。

【例 1】(2018 •全国Ⅰ卷• 12)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生产该商品相关的判断如表1所示 ( )

A.① B.②

C.③ D.④

表1

【解题分析】本题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就是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则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则在同样的时间生产商品的数量会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虽然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了,但在同样的时间里生产商品的数量增加了,所以商品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答案为A。

【高考趋势分析】《经济生活》中的计算题涉及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频率最高的,一定要重点理解和把握。涉及数学运算的这类考点计算的难度不会太大,考查时往往涉及多个概念或几层关系,多以假设的若干条件作为背景材料。解决这类考点的问题,主要应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汇率、利润率、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二是对试题材料中给定的条件要一个一个的分析,涉及的问题要分步的一步一步解决,不可盲目地一步到位而得出答案。忽略一个条件,漏掉一个计算步骤就可能导致结果出现错误。

高频考点二:企业的经营

【知识要点】

1.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竞争优势;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经营必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经营主要靠市场调节,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配置。但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弊端,所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需要国家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近10年全国高考试题(全国Ⅰ卷)考查情况:2018年13题、2017年38题、2016年12题、2015年12题、2014年14题、2013年38题(2)问、2012年14题、2010年26题、2010年38题(2)问。

【例2】(2018 •全国Ⅰ卷• 13)企业聚焦品牌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控制产品企划和营销网络,将“设计、生产、运输配送”环节外包,与供应商、加工商和物流企业建立联盟,通过联合开发产品、数据共享,加快市场反应速度。该模式体现的企业经营理念是( )

①整合上下游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②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

③通过兼并收购,扩大企业规模

④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利润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对企业经营与发展的理解,主要考查企业经营模式体现的经营理念。将“设计、生产、运输配送”环节外包,与供应商、加工商和物流企业建立联盟,体现了企业合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①符合题意。通过联合开发产品、数据共享,加快市场反应速度,说明该模式提高了企业的效率,②符合题意。与供应商、加工商和物流企业建立联盟,不属于企业的兼并收购,③不符题意。试题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利润率的内容,④与题干内容无关。答案为A。

【高考趋势分析】企业如何进行经营,企业如何经营和管理才能成功,对这一内容的考查,近几年高考考查涉及的非常多。从考查的形式上看,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大多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考查。即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并不是直接考查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是对教材中企业经营内容的迁移或拓展,也是在变相的考查这一内容。考查的重点是考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考生对知识内容的分析和运用。这就避免了考生对教材知识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企业经营的考查,近几年高考大多是采用的这两种形式:一是给出具体的情境(包括企业面对的困境),分析企业应如何做或采取哪些措施;二是提供企业的具体做法(结合具体情境),分析企业这样做体现的依据、理由、作用或理念等。从近几年高考考查的情况看,第二种情况占了大多数。这启示我们,分析企业经营方面的试题,我们不仅要知道企业应该如何做,更要理解企业为什么这样做,企业这样做的意义有哪些。要把教材中企业经营的内容与试题中企业的具体做法联系起来分析,尽可能做到灵活理解和运用。

高频考点三:生活消费及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知识要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决定消费的方式,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不断增加居民的收入。

3.我们提倡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要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要坚持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和勤俭节约。

近10年全国高考试题(全国Ⅰ卷)考查情况:2018年15题和38题、2017年38题、2014年13题、2014年38题(2)问。

【例 3】(2018 •全国Ⅰ • 38)材料(略)。设问: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

【解题分析】从本试题的材料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马拉松的赛事多、参与人数多、覆盖面广。这突出体现出的一点就是,我国居民对身体健康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体现了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所以,分析本题材料得出和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就是我国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其他答案要点分析(略)。

【高考趋势分析】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这部分的选择题多以图表的形式出现,问答题多是在答案中渗透消费的有关知识。从设题的材料看,多以我国目前的居民的消费状况和消费的变化为背景;从设题的角度看,主要有三个角度:一是对我国居民消费状况或消费变化的认识,二是消费的作用和意义;三是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不平。这启示我们,在把握消费这一内容时,要特别关注一下我国目前居民在消费方面的变化,要结合我国目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体会。

高频考点四:价格及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知识要点】

1.影响价格的因素:(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供求影响价格。当商品的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可能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当商品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可能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价格变动的影响:(1)对消费的影响。一般来说,当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在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也会减少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也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2)对生产的影响。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近10年全国高考试题(全国Ⅰ卷)考查情况:2017年12题、2016年14题和15题、2015年13题、2013年12题、2009年27题。

【例 4】(2017 •全国Ⅰ卷 • 12)甲与乙是互补商品,甲商品具有需求弹性。假定甲的价格下降,其他条件不变,则乙的需求变动图示是( )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互补关系的两种商品,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对另一种商品需求的影响。甲商品的价格下降,则对甲商品的需求增加,甲乙是互补商品,那么乙的需求也会增加,正确答案为C。A选项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商品价格下降,需求会增加,但这里商品价格有变化,而试题中有其它条件不变这一条件,说明乙商品的价格不变,A不符合题意;类似,B选项也不符合题意。需求量增多应向右平移,D不符合题意。

【高考趋势分析】这部分考题近几年高考的考查多以图表的形式出现,要特别注意试题给出的条件,依据条件进行认真分析。要特别掌握的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格上升,会导致供应增加,而需求减少;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导致供应减少,而需求增加。并且价格与供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要特别注意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即价格由价值决定,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市场决定价格),政府要对市场价格进行科学的调控。要关注市场价格对消费、生产、居民收入等多方面的影响。

高频考点五:政府的宏观调控(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知识要点】

1.我国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既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3)国家的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2.消费

我国政府千方百计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不断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倡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企业

国家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国家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我国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4.收入

(1)居民收入。我国政府着力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者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政府要履行好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兼顾效率与公平。(2)财政收入。国家财政的重要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最普遍形式,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5.宏观经济政策

(1)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解决好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近10年全国高考试题(全国Ⅰ卷)考查情况:2017年14题和16题、2016年13题、2015年14题、2015年38题(2) 问、2014年16题、2014年38题(2)问、2012年13题和16题、2012年38题(1)问、2011年27题、2011年38题(2)问、2010年25题。

【例 5】(2017 •全国Ⅰ卷 • 16)2016年9月,某省探索发行异地扶贫搬迁债券,用于弥补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的资金缺口。该债券首期额度5亿元,社会资本认购高达35亿元。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支持扶贫,可以( )

A.扩大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

B.减少政府扶贫资金的支出

C.拓宽扶贫资金的筹措渠道

D.促进扶贫资金的精准运用

【解题分析】针对扶贫出现的资金缺口问题,政府采取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弥补,从大的范畴看,这体现了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本题考查角度主要是政府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支持扶贫的作用或意义。重点要理解好债券的有关知识,政府债券是政府为筹集资金而向出资者出具并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可见,政府发行债券进行扶贫,并没有减少扶贫资金支出,因为政府是要还本付息的。B选项说法错误。政府发行债券,是政府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以这种方式进行扶贫,拓宽了扶贫资金的筹措渠道,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资金的使用范围和资金的具体运用方面,A选项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答案为C。

【高考趋势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设题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试题材料为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采取措施,设题角度考查的是政府采取措施的作用、目的、合理性、意义、依据等;二是试题材料为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近几年涉及的突出方面就是政府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上的一些重大举措,其次是在地方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民生(扶贫、消费、三农、分配)、市场、行业(保险、互联网)等方面。从内容的主体上看,主要涉及三大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包括劳动者、消费者、居民等)。从政府角度看,主要涉及国家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措施,平时学习时尤其应特别关注政府在财政、民生、环保和对外等领域新的重大措施,要时常用宏观调控的知识深刻领会相关的时事和内容。

高频考点六:我国的对外开放

【知识要点】

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我国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2)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的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3)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4)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近10年全国高考试题(全国Ⅰ卷)考查情况:2016年38题(2)问、2015年15题、2013年14题、2012年15题、2011年25题、2010年27题。

【例 6】(2016 •全国Ⅰ卷 • 38)材料(略),设问:(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对沿线国家和中国是双赢的选择。

【解题分析】本题以近几年我国对外开放的热点“一带一路”建设为背景材料,重点考查的角度是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及影响。要特别注意试题的关键性词语“双赢”,意味着既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沿线国家的发展。所以本题须从两个角度组织答案,即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对中国的积极作用和给沿线国家带来的好处。回答本题要注意结合材料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迁移。(参考答案:沿线国家:扩大产品供给;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中国:扩大产品市场;促进优势产能走出去;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高考趋势分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和我国对对外开放的高度重视,对外开放的有关试题在高考中的分量还可能会加重。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考查的情况看,高考考查的角度主要集中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对我国对外开放一些重大事件影响和取得的重大成就的意义的认识;二是对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本身存在的问题或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主要是美国)针对我国采取措施而导致的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这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重大意义、影响,要从国家、企业 、个人等多个方面进行理解。同时要深刻认识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在技术和产品的质量方面,要不断增强我国对外开放的竞争能力。更要特别注意的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利用各种手段,挥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大棒,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惜利用各种借口对我国施压,严重危害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并积极应对。

猜你喜欢
经济生活考点考查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统计常见考点追踪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浅谈高中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的几点建议
如何提高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能力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