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兵 肖艺水 胡孟泉 黄爱英 车 风 付春华
(江西新余新钢中心医院 心内科 新余 338001)
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使得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病发率逐年升高,且该类疾病的病发会严重影响病患的生活质量、生命安全[1~2]。目前,临床上一般通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确定疾病类型,常见的方式有常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远程心电监护等[3]。由于心律失常有偶然性发病或一过性发病的特点,单纯的单次常规心电图只能捕捉数秒的心脏信息,会出现漏诊[4]。因此,本次实验主要研究远程心电监护在心律失常中的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筛选我院心内科2018年1月~2018年12月入住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患100例,将研究对象按数字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给予不同的监护方案。纳入标准:病患和家属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自述有“心悸”症状且多次。排除标准:肝、肾等重要脏器损伤,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等,严重心血管疾病等。研究组的50例研究对象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5.4±7.2)岁;平均病程(6.2±0.7)月;无基础病变的2例,患高血压的29例,患糖尿病的8例,患高血压+糖尿病的11例。对照组的50例研究对象中,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3.8±7.9)岁;平均病程(5.8±0.9)月;无基础病变的1例,患高血压的26例,患糖尿病的10例,患高血压+糖尿病的13例。对比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发现差异有可比性,P>0.05,可在同一基线上进行对比。
对照组研究对象于入院后均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首先在仰卧位下静息15min左右,医护人员将导线、电极连接固定好,在病患胸前贴电极电极片,设定好参数(如纸速),连接好电极,进行心电图检测。研究组研究对象在常规心电图检测后,实施远程心电监护的监测方案,采用 CM1、CM5、MaVF导联三通道进行记录,分别放于胸骨右缘第四肋间、左腋前线第五肋间、位于左右锁骨中外1/3下方,无关电极导联放至左右肋弓下缘。病患的心电图数据是通过GPRS进行无线传输的,可通过自动报警、手动发送、定时发送、求助发送、专家关注、电极脱落报警等模式进行实时检测心脏的心电图变化。专家对心电图出现的变化通过电话、短信的方式进行紧急干预。
观察病患心脏的心电图变化,分析心脏病变情况,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窦性停搏、束支传导阻滞、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统计病患在此次治疗中的依从性。
在此次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病变的例数最多,且最后检出的心律失常的总例数及其所占的百分比多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心脏病变检出情况对比
研究组对照组χ2P正常2189.6<0.05窦性心动过缓420.9>0.05窦性心动过速100.4>0.05房性期前收缩1484.3<0.05室性期前收缩1275.1<0.05房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130.7>0.05室性心动过速110>0.05心房扑动210.3>0.05心房颤动723.2>0.05窦性停搏021.4>0.05束支传导阻滞430.5>0.053度房室传导阻滞010.4>0.05心律失常48327.8<0.05总例数5050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增多,患心血管疾病人口数逐渐增多,导致社会的负担加重,已经成为了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心脏是机体最重要的器官,一旦出现异常,可直接危及生命。心律失常作为心脏疾病的一种,在发病时进展快、发病急、病死率高,需要在发病早期尽快到医院就医,及时治疗,以提高治愈率[5]。由于其一过性发作的特点,导致常规检测手段诊断困难,因此使用24h动态心电图、远程心电监护系统进行补充检测。常规的心电图检测实时性较差,不能及时、准确捕捉到心脏的病情变化,因此临床上在检测心脏一过性病发疾病时常常不采用此种方式。本次实验采用远程心电监护的方案监测心律失常,远程心电监护运用了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通过网络将病患机体的心电信息、生理参数等实时传送至医疗终端,医护人员及时了解病患的病情变化,从而及时发现心脏异常,并进行早期治疗干预,提高治愈率,以降低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率[6]。
综上所述,远程心电监护的操作简单,其结果作为心脏疾病的诊断依据,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但因本次实验的样本量小,需要做多次大样本实验进一步探究远程心电监护在心律失常中的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