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凤,陈 晨*,王 玲,巢秋萍
(江苏省常州市解放军第904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0)
急诊科作为医院重要组成科室之一,其收治的患者多为危急重症者,具有病情急、进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等特点。急诊科患者往往是突然发病,毫无心理准备,易出现烦躁、压抑等负性情绪,会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遵医行为及整体临床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有效缓解和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对提高急诊患者临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1]。本文选择本院急诊科2015年8月-2018年5月收治的140例患者作为观察样本,现汇报如下:
选择本院急诊科2015年8月-2018年5月收治的140例患者作为观察样本,依据1:1比例分为甲组和乙组,各组均为70例。甲组:男、女患者比为37:33,患者年龄24-82(54.6±4.3)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17例,创伤25例,呼吸系统疾病28例;乙组:男、女患者比为38:32,患者年龄25-83(55.3±4.2)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16例,创伤23例,呼吸系统疾病31例。经比较,2组之间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有比较意义。
甲组给予常规护理,严格遵医嘱开展各项基础护理,明确岗位职责,以急诊工作制度为依据,合理安排和分配手术、麻醉师,但护理时间、内容等无统一标准。乙组给予人性化护理,主要涵盖以下内容:①改善护理环境:提供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定时通风换气,合理调整室内温度、湿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合各种娱乐设备,以分散患者注意力,提供开水和一次性纸杯;接待患者时要穿戴整洁,以减轻其陌生感和恐惧感;②加强细节管理:③心理干预:急诊科护理人员需要理解患者出现的烦躁不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亲切、耐心的与患者进行交流,对其良好表现给予充分肯定,维护患者自尊心,做好意思保护,积极答疑解惑,增进护患关系,给予其依赖感和安全感,密切观察心理状态变化,制定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对于病情危重或病情急的患者,需事先准备好各种急救设备、器械等,进行各项检查和输液操作前,要对以上操作的重要意义告诉患者及其家属,同时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强化宣教指导。密切观察输液部位有无肿胀情况出现,适当调整输液速度。以平和的语气、心态解决为,避免发生护患纠纷。
运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及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定2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抑郁情绪变化,10分制,得分越低,则代表焦虑抑郁情绪越轻微[2];运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定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总分值为100分,得分和护理满意度呈正比。
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加以处理,相关评分以(±s)进行描述,组间对比给予t检验,P<0.05视为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出现。
组间予以比较,甲组SAS、SDS评分均高于乙组,其护理满意度评分低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表1 对比2组SAS、SD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
急诊科大多数为危重症患者,由于护理人员每天需要面对较大的工作量,再加上诊疗工作繁琐、复杂,医患纠纷事件发生率较高。与此同时,急诊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比较严重,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正因为如此,需不断提升急诊患者的护理质量,以避免发生不良事件,降低医患纠纷发生概率[3]。
人性化护理是对常规护理的优化和改进,其通过帮助患者消除负性情绪的方式,促使其重新获得治愈疾病的信念和决心,增强广大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依赖和信任。为患者提供安宁、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可确保各项治疗工作顺利开展,避免其他不必要的干扰,提高患者配合意识和依从性;加强细节管理,综合患者的实际需求制定护理方案,可帮助患者保持身心愉悦,以免情绪变化影响治疗和护理;心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烦躁、压抑等负性情绪具有重要意义,其可促使患者全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同时提高其疾病认知能力,对临床各项护理工作进行默契配合,防止心理变化,对治疗效果、生活质量、预后及转归产生负面影响[4]。
根据本次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可知,乙组患者护理后的SAS、SDS评分相比于甲组显著降低,其护理满意度评分相比于乙组显著提高,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表明,人性化护理有利于提高急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