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改革也不断推进和深化,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教育事业的主阵地,也更加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而在高校的教学研究中,钢琴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钢琴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对音乐和美感产生共鸣和领悟,也利于学生德、美、智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钢琴教育在新形势下,受到了教学者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做好高校的钢琴教学,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措施去实践,就是笔者的教学目标。本文将通过阐述高校钢琴教学方式的拓展和实践,力求提高学生的钢琴水平,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高校 钢琴教学方式 拓展
钢琴是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所以钢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将钢琴教学方式恰当地运用在教学中,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师的钢琴教学方式,对于每一个学生都非常重要,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音乐课程的程度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钢琴教学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不再适用于现代高校钢琴教学的需求。所以,教师应该对现有的高校钢琴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不断地改进,以求找到更好的高校钢琴教学方式。
一、高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不能真正领悟钢琴的演奏技巧
钢琴教学是高校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能够增强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积极地适应社会。曾经的钢琴教学,总是用呆板的五线谱和枯燥的教学方式来进行钢琴教学,让很多学生难以在课堂真正领悟和感受音乐以及钢琴的魅力,教学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时候,学生连最基础的音乐感悟都没有,如何去真正掌握钢琴演奏的技巧呢?教师教学困难,学生理解困难,都造成了钢琴的教学目的没有达到。而新时代下,高校钢琴教学方式,应该注重艺术思维和创新思维相结合,让学生首先理解音乐的美感,然后进行钢琴旋律的学习,最后才能熟练地掌握知识。
(二)教师没有更好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高校钢琴教学显然已经不再适应于社会和时代,那么,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改进和更新现有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提高教学手段。以往的钢琴教学,教师总是作为教导的主体,而往往忽略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人公,尤其是钢琴这类偏于实践的知识体系。教师没有对教学手段进行更新和改进,也激发不了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由于现在很多高校招生较多,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好的钢琴基础,生源质量的下降,意味着教学任务更加繁重。这种时候,教师没有良好的教学方式,就会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质量不佳,学生领悟不到钢琴的美妙,本身钢琴基础就薄弱的学生将会更加困难,不利于高校的教学。
二、有效进行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实践
(一)让学生对钢琴学习更加有积极性
其实想要让学生对钢琴的学习更加具有积极性,就需要激发学生对钢琴的兴趣和热情。很多高校的老师在新时期下, 积极采取新型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以往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让学生从感受钢琴的魅力开始,采取恰当的手段,丰富课堂的内容,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在课堂得到音乐的领悟,从而激发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钢琴课上,教师先弹奏一段优美的曲调,然后教师在讲解其中的弹奏技巧之前,将这段音乐旋律的故事和背景讲给学生听,这段音乐来自哪个音乐家,他的人生经历是什么,在什么时期创作出这段曲调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创作者的情感和心境传达给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其对于课堂的注意力,也能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二)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培养全面型人才
教书育人,不仅是培养知识型人才,更需要培养德智美全面发展的有道德的学生。一个学生不仅需要掌握钢琴知识,也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和艺术情操,爱国、遵纪守法。这也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之一。钢琴的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操,也能够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将道德思想融入课堂。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弹奏我国的音乐,可以是爱国曲目,也可以是道德培养的曲目;然后通过教师对歌词的解释,让爱国品质的培养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学生的心中。这种教学方式的创新,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也能帮助其全面发展,成为真正的人才。
三、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地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更新和改进。笔者作为一名音乐老师,通过对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追求更好的钢琴教学手段和措施,以求为学生提供更加有趣、生动、高效的课堂。笔者将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不断革新教学手段,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钢琴水平,为高校钢琴教学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郭子暄.基于教学实践所进行的儿童钢琴教学思考[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2]陈天.新时期高校钢琴教学方式的拓展及实践探究[J].艺术评鉴,2017(14).
[3]李达.浅谈综合性高校钢琴专业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拓展與综合性教学模式[J].音乐大观,2012(11).
(作者简介:丁金,女,硕士研究生,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