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
【内容摘要】本教学设计在落实《万里长征》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观本地的长征纪念馆,学习毛泽东七律《长征》,比较分析课本、美国人《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以及台湾教材《中国史》中的长征内容,具体实践作者的三种历史教学方法:挖掘地方历史、学科联系和渗透、让思想的光芒照耀历史课堂。本文创新性和思想性都很强,中外比较、古今联系、学科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长征 教学设计 红军过曲靖 思想光芒
一、教学设想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2周年,而我们曲靖是红军长征经过的红色土地,曲靖经开区现有长征路,有红军战斗遗址,还有长征纪念馆——三元宫。执教本课主要是具体实践我在获奖论文《培养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十五种方法》(曲靖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提到的三种方法:挖掘地方历史、学科联系和渗透、让思想的光芒照耀历史课堂。
二、教学重点
1.基本知识
长征原因、长征起止时间、长征经过、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意义。
2.发展能力
(1)、把“龙云献图”、三元宫会议等红军长征过曲靖的历史与长征经过相结合,体会其重要意义。
(2)、充分利用课本P69《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以及P70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把历史、地理和语文的知识进行渗透。
(3)、把课本、毛泽东《长征》、美国人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以及台湾教材《中国史》中的长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作为初二学生,教学难点在于三大“发展能力”,特别是第三点,毫无先例,可能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值得尝试。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我们小学春游时,很多同学都去过三元宫,那是一个什么地方?
学生甲:三元宫有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周总理的雕塑。
学生乙:三元宫有毛主席和警卫员的卧室,还有红军穿过的衣服和草鞋。
学生丙:三元宫二楼上有一组蜡像,是毛主席和另外8个人在开会。
学生丁:三元宫西边有个关下村,有红军战斗遗址,还有红军纪念塔。
教师: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调出滇军,从贵州进入云南富源,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等在1935年4月27日宿营于西山三元宫,红军在关下村缴获军用地图,中央当晚在三元宫召开会议,作出了抢渡金沙江的重要战略决策。2016年8月17日《解放军报》曾刊文《巧获地图渡金沙》,文末为一首打油诗:曲靖公路上,巧获两件宝,地图辨方向,白药治伤号,渡江走捷径,龙云有“功劳”。
其实中央红军到达我们曲靖时,长征刚好过半,那它的前后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 “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万里长征》。
(二)长征原因
课件展示五次“反围剿”情况:
教师:(长征原因)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五次“围剿”。在 “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下,红军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三)长征历程
1.初期受挫
中央红军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损失过半,由8万人减到3万人。
“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到处是战士的尸体,我们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2.历史转折
博古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和,敌人已在湘西布下口袋阵。在毛泽东的坚持下,红军西进贵州,于1935年1月夺取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教师:假如你是参加了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的红军战士,请你谈谈自己对即将召开的会议寄予的希望?
鼓励同学积极发言
教师:长征初期,红军几乎全军覆灭,血的事实让红军将士对错误的军事指挥不满以及要求领导下台的情绪达到了顶点。那么这次会议能否满足战士们的愿望呢?同学们看课本,找出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然后一起朗读。
内容: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观看两分钟影视资料《遵义会议》。
3.冲出重围
(1) 仔细查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重点是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
经过:江西瑞金→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 红军长征过曲靖
①毛泽东《长征》中的两句: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②介绍《红军长征过曲靖》、《曲靖历史》书中的两个故事:献图关下村、运筹三元宫。
教师要求重点勾画课本P69文字,强调三元宫会议的历史意义:四渡赤水河,抢渡金沙江,冲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4.胜利会师
(1) 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2) 会宁会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四)红军长征的胜利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具有重大的歷史意义。
體会长征:红军长征是艰苦的,说说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五)长征精神
阅读材料,知识升华:
《精神的升华:中国共产党的精气神》一书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应该说,党的九十多年历程中可以提炼出来的红色精神有许多种,以历史事件命名的就有五四精神、长征精神等。
那么,什么是长征精神?新时期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弘扬这种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乐于吃苦,不俱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敢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肩负历史的使命,要勤于学习,不怕困难,做生活的强者,善于创造,甘于奉献,让青春之歌唱得更加嘹亮。
(六)比较分析
认真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同一个长征,为什么说法各异?
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毛泽东《长征》
2.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3.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五次“围剿”。在 “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下,红军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中国历史》八年级(中华书局)P68
4. 蒋中正发动五次军事行动,民国23年江西共军西窜,经西南各省,逃至陕北。
——台湾《中国史》高一(华达文教)P277
教师:鼓励同学积极发言,最后总结: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伟大的文学家,诗词充满革命豪情;而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作为美国人,作为新闻学家客观而真实。至于大陆与台湾教科书对“长征”的不同表述则体现了国共两党的不同的历史观,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最后在两分钟影视资料《十送红军》中结束“地球的红飘带”《万里长征》。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一中卓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