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代应
【内容摘要】高中历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而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不仅可以帮助高中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够让他们通过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对国内外历史特点有个深刻了解。所以老师在教授历史的过程中创新历史教学方式,不但要培养学生们对于历史学习的能力,还要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历史核心素养。本文分析了如何在核心素养下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效率,并结合一些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浅析策略,希望可以对高中历史课堂的效率有些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 核心素养 教学思考
历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指的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也就是发生在现在时间点之前所有的人物以及事件等,它是我们进行历史研究的课题,主要是通过考古文物,文献记载,以及建筑等形式留存到现在的。另一个方面指的是人类在主观印象中存在的历史,也可以说是通过研究历史客体所形成的思维印象。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在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它们正处于无限接近两个历史方面的内容的过程,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拉近这两个方面的距离,以此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 利用多媒体导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才是学生们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让学生们产生动力的主要原因。只有学生们在学习中产生乐趣,才能够更好的投入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效果的提升,但是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历史教学,从来没有想过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一种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直接导致学生们在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中失去对历史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更是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出现厌学的严重情况。历史是抽象的,更是枯燥乏味的,在这种枯燥乏味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去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到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去。
比如在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图片或者视频,吸引学生的历史学习注意力,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之后,教师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疑惑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究,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的话,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综合性的讨论,促使学生在小组的讨论中,有效的掌握高中历史知识,同时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高中历史学习效率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短暂的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掌握住历史知识中的重点以及难点。
二、借助核心素养评价历史事件
当我们在评价其中一件事情的时候,经常会带入一些主观意识,并以自己为中心去评价与解读一件事。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针对其中一件历史事件,经常会用自己的主观理解去解读一件历史事件,这就导致学生在解答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的时候,经常会偏离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而导致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评价态度。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应当过多的注入自己的历史情感,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从真实的历史事件的角度出发,正确的解读历史真相,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的掌握历史知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为学生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能够使学生按照正确的思念观念去发展。比如说,在历史课中讲解《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节课的时候,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图片的内容主要有两汉、宋、明清三个不同时期朝臣在朝堂上的姿势,学生们通过照片就可以直观的了解到在一开始的时候,朝臣都是坐着上朝,后来发展为站立,再后来就直接下跪,通过这一朝堂姿势的转变,可以引导学生初步的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解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然后给学生引申出在明清时期设立了军机处,加强了封建社会君主集权制,主要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封建社会的制度,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们从当代背景的角度,重新思考君主专制加强所带来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现代的社会主义社会与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做比较,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探究君主专制制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利弊,从而促使学生站在客观的角度去探究与认识中国历史事件,从而促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的设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高中历史知识,并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从而促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更好的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应当注重自身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技能,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宋波.唤醒、浸润、体验:环境素养教育的有效路径——基于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2016(3):51-53.
[2]马少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初探[J].科教导刊(下旬刊),2017(2):122-123.
(作者单位:广东省新兴县田家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