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家庭教育 溺爱 品德教育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每个家庭里的孩子越来越少,独生子女问题不断凸显,家庭教育也渐渐失去了原来的本色,将孩子抚养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只是一味的溺爱,舍不得说,舍不得骂,更舍不得教育。所以,就出现了一批新时代的“巨婴”,十多岁,二十多岁的人了,还生活不能自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向父母要钱理所当然,稍不顺心,就骂家人骂社会,好像全社会都欠了他的一样,都要围着他转才好,要不然就干出一些丧失品德,违法乱纪的事情。
在很多新闻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某某,二十多岁,因向母亲要钱未果,就拿刀砍死母亲;某某,向母亲要钱买蘋果手机,母亲没钱给就让母亲当众跪着;还有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因从小被父母溺爱,六岁还不让下地走路,被父母抱着,结果在他十五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一个人挑起家里中重担,他却因玩游戏母亲没钱给他经常打骂她,到他十八岁后,母亲也因操劳过度去世了,他就变卖家里所有东西度日,偶尔邻居也接济一下,但是他的好吃懒做最后也让邻居失望透顶,最后都不管他了,到他二十五岁后,家徒四壁,最后把自己活活饿死了,这样的悲剧,既让人可气,又觉得可笑,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四肢健全,身体健康,却被活活饿死了。这些人每个都受过不低的教育,也学过不少知识,文化知识一点也不缺,而他们都缺乏的是品德知识。品德教育的缺失,使他们失去对是非的判断标准,对善恶和礼义廉耻的认识不清,只是想着长期以来父母对自己的纵容,自己干什么都是正确的,容不得别人的指责和说道,才会有这样的悲剧。而这些青年中,很多都是出自农村,部分来自城市,因此,农村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相比于城市来说缺失更为严重。
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春节团拜上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是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家庭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其中过去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遭到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造成的严重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导致家庭教育缺失或者失位,使得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种种问题,而新的恰当适宜的家庭教育正在形成中。习近平主席的话,深深揭露了我国家庭教育现在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反映出我国家庭教育中的存在的弊病,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时至今日,这些问题却依然存在,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家庭教育问题不断升级的?
台湾学者林淑玲将家庭教育定义为:为健全个人身心发展,营造幸福家庭,以建立祥和社会,而透过各种教育形式以增进个人及家庭生活所需知识,态度与能力的活动。但是现在的家庭教育却远远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而且是越走越远,家风、家训缺失,品德教育被忽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教孩子做人,帮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而且做人教育是贯穿孩子一生的事情,现在却被很多家庭都忽视了。许多父母只想着让孩子健康长大,无忧无虑,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尤其是农村父母,不想让孩子像自己一样吃苦,将最好的都给孩子,自己宁愿吃糠咽菜,也要让孩子过得很,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孩子要月亮不敢给星星,就是这种思想害了孩子的一生。他们忘了或者忽视了,生活越优越,孩子就越容易产生惰性,尤其是还缺少品德教育,做人教育的前提下,就更容易形成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恶习,最终就成了我们经常看见的纨绔模样。
蔡元培先生说:“决定人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精神性是人生的本质。人之为人,就在于人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家庭教育中,注重了对孩子知识的学习,缺乏对生命的关怀,对精神的关怀。这就是家庭教育变成了单纯的技术行为,只关注“知识”的学习,把孩子当成“工具”而不是“人”来培养。孩子从一个“人”变为一种“工具”,是家庭教育的大多数问题。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使命是促进孩子的品德培养和精神成长。现在的很多家庭教育恰恰就是缺失了这些精神性的东西,只是无节制的满足孩子各种物质生活,忽视孩子精神教育,使孩子的物质欲望无限制的膨胀,精神世界却无比匮乏,精神空虚,只能沉迷于各种物质世界带来的快感。将孩子养废很容易,只要一味纵容,不断满足物质需要就可以了,但要养成才却不容易,孟母三迁就是最好的例子,孟母为了让孩子成才,三次搬迁,想尽办法,最终也终于成就了孟子的不凡成就。现在社会也不乏有孟母这样的父母,为了孩子上学方便,想尽办法,买学区房,举家搬迁,守着孩子学习,但是他们学习的只是孟母的皮毛,而没有学习到精髓,只学习到了为孩子上学而想尽办法,却没学习到她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关键因素,例如:孝亲敬长,诚信感恩,勤俭节约,谦和有礼等品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依然还是各种小公主,小皇帝,真正品学兼优的人才却不多。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空白的,像白纸一样,父母怎么教育,孩子就变成怎么样的人。虽然周围的大环境也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小的影响,但是关键还是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父母对孩子的一味纵容,过度保护,过度溺爱,就会助长孩子的各种不良习性,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自傲任性、依赖懒散、好逸恶劳、软弱无能等品质,缺乏自理能力,没有孝心孝行,没有关爱他人之心,没有吃苦耐劳的品质,没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从而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各种负担和问题。
在以前,城市里的孩子都很娇惯,父母对孩子容忍度高,觉得反正孩子出身好,生在城市,找工作也容易,城里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受不得委屈,可以说都是很有优越感的人。近几年,这种情况却反过来了,现在部分城里家长越来越认识到激烈的竞争会带给孩子更多的危机感,威胁孩子的生存问题,所以就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养成教育,不管是知识的教育还是品德的教育,都在逐步提高,但农村却恰恰相反,以前都听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现在听的很多都是对孩子的过分溺爱,父母把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好玩的,最好的都给了孩子,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省吃俭用,就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即使自己没见过的,没用过,没听过,只要孩子想要,就会想尽办法给买来,一味的纵容孩子各种无理要求,最后使孩子的欲望无限膨胀,只要稍不满足,就会轻者辱骂,重者动手,没有底线意识,没有做人的基本原则,更没有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有的只是自己的私欲,你就应该满足我的需要,不满足就罪大恶极,不可饶恕,各种偏激行为层出不穷。道德,传统美德,孝文化,君子文化,在他们眼中一文不值,甚至嗤之以鼻,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满足自己的欲望才是他们的准则。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而农村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缺失,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国全社会教育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好的家庭教育,就等于孩子先天营养不良,后天要跟上是很不容易的,甚至很多都已经提前养歪了,想要纠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由此才会出现各种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众所周知,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也是需要从小抓起,家庭教育提前将孩子养废,就极难再培养,即使培养成功了,缺少品德的人才也是危险的。因为他们对于责任啊,底线啊,没什么意识,只要利我,什么都敢做,这种人比普通人更危险很多,法律和道德也根本无法约束他们的行为。
我国提倡“五育”并举,德育先行。品德教育是五育之中的重中之重,需要从小抓起,不断塑造孩子的良好品格,为将来更好的发展做好准备。因为完善的品格有利于与人为善,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热爱祖国。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不良的家庭教育则会将孩子毁于一旦。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影响孩子受教育的关键因素,只有家庭教育这一关攻克好了,铺垫好基石,学校教育才能更好的进行,如果家庭教育失败了,跟不上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就会因此受到影响,以后的社会教育也会随之被影响,从而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总之,家庭教育的转变任重道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愿意改变,努力改变,找回缺失的家庭教育,循序渐进,总是可以逐步实现真正的家庭教育,也希望在以后的发展中,每个家长都能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作用,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也重视品德教育,从小开始培养孩子各种优良的习惯和行为,重拾家庭教育中的传统美德,使家庭教育能更快更好的步入到其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李天華.《家庭教育学》2011,(01).
[2]《光明日报》2018.12.01,07版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开明出版社,1999.
[4]赵忠心.中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15.
[5]夏丐尊翻译.爱的教育[M].译林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卢银霞,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作者单位:闾井镇初级中学,主要从事初中政治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