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9-07-02 02:49王璐苹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周径全血神经外科

王璐苹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神经外科患者手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同时因手术操作及用药造成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比例较高,对患者术后康复造成严重影响[1]。对此,该研究以2017年5月—2018年5月为研究时段,给予神经外科患者予以循证护理,分析其临床护理效果。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该院神经外科手术患者80例,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40)与参照组(n=40)。其中实验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18~60周岁,中位年龄(38.63±10.66)周岁。外科手术时间58 min~5 h,中位外科手术时间(3.04±1.57)h。参照组男 22 例,女 18 例。年龄 19~62周岁,中位年龄(38.66±10.65)周岁。外科手术时间65 min~5 h,中位外科手术时间(3.06±1.54)h。 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外科手术时间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方式通过可比性检验合格。

纳入标准:(1)知晓该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2)经由神经外科确诊相关疾病及手术指征。排除标准:(1)合并重症慢性疾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等);(2)认知能力异常;(3)术前凝血指标异常[2]。

1.2 方法

参照组通过常规护理形式,根据患者神经外科疾病种类与手术流程开展围术期护理。实验组予以循证护理模式,手术前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手术相关知识,并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预防措施等相关内容予以普及,提高患者治疗及护理依从性[3]。术前给予患者完善相关检查,了解患者血凝功能指标,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护理。术中避免对患者下肢进行穿刺,并在术中加强对患者下肢血运情况进行观察,根据手术体位情况合理应用软质枕,防止局部压迫造成患者下肢血液运行不畅[4]。术后抬高患者下肢20°~30°,减轻患者下肢肿胀症状。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尽早引导患者开展康复训练,提高患者下肢血运水平,避免其下肢血液瘀滞[5]。术后对患者凝血相关指标加以检查,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高风险患者实施抗凝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护理前后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6]。通过《疼痛数字评分法》评估患者的护理前后疼痛感,满分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疼痛感越强,测量患者膝上及膝下周径。记录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80例神经外科患者相关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参照组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及护理前后疼痛评分、下肢周径数据行t检验方式,采用(±s)表示。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行χ2检验,采用百分率表示。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外科患者护理前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神经外科护理前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数据(表1),护理前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低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神经外科患者护理前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2组神经外科患者护理前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实验组(n=4 0)参照组(n=4 0)t值P值全血低切还原粘度护理前 护理后全血高切还原粘度护理前 护理后全血方程K值护理前 护理后红细胞聚集指数护理前 护理后4 2.5 3±5.8 5 4 2.5 4±5.8 6 0.0 0 7 6 0.9 9 3 9 3 7.3 7±4.1 4 4 0.2 5±4.2 3 3.0 7 7 4 0.0 0 2 9 6.4 2±0.8 8 6.4 0±0.8 5 0.1 0 3 3 0.9 1 7 9 5.1 1±0.6 7 5.6 3±0.7 2 3.3 4 3 8 0.0 0 1 3 7 8.3 7±6.4 4 7 9.3 9±6.4 8 0.7 0 6 1 0.4 8 2 2 6 2.9 1±4.1 7 6 8.7 4±5.5 8 5.2 9 3 1 0.0 0 0 0 5.5 4±0.6 2 5.5 5±0.5 9 0.0 7 3 8 0.9 4 1 3 4.2 4±0.5 2 4.7 8±0.5 8 4.3 8 4 3 0.0 0 0 0

2.2 神经外科患者护理前后疼痛评分及下肢周径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神经外科护理前后疼痛评分及下肢周径数据(表2),护理前2组患者疼痛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后疼痛感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膝上、膝下周径较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神经外科患者护理前后疼痛评分及下肢周径比较(±s)

表2 2组神经外科患者护理前后疼痛评分及下肢周径比较(±s)

组别疼痛感(分)护理前 护理后下肢周径(c m)膝上 膝下实验组(n=4 0)参照组(n=4 0)t值P值4.0 3±1.5 2 4.0 5±1.5 3 0.0 5 8 6 0.9 5 3 4 1.1 7±0.6 3 2.3 1±0.8 8 6.6 6 1 9 0.0 0 0 0 5 8.3 2±5.4 1 6 3.7 4±6.2 9 4.1 3 1 7 0.0 0 0 1 3 2.4 6±3.5 7 3 6.9 8±4.7 2 4.8 3 0 4 0.0 0 0 0

2.3 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比较

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占比2.50%,参照组为6例,占比15.00%。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χ2=3.913 9,P=0.047 8),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参照组(15.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神经外科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其活动量水平下降,加之手术中麻醉药物的影响,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故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例较高[7]。鉴于此,该研究给予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数据显示,护理前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未见明显差异性,实验组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低于参照组,护理前2组患者疼痛感未见明显差异,实验组护理后疼痛感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膝上、膝下周径较低,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循证护理是当前临床中先进的护理形式,最初由加拿大学者整理并完善该种护理模式,循证护理以临床经验、学术研究、医学文献等作为证据,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开展护理工作。循证护理工作具有合理性、科学性,能保障临床护理工作的时效性,可降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8]。

综上所述,该研究给予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在患者围手术期间完善其护理操作,依据临床经验与学术研究内容,可有效避免患者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因此,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围术期护理方面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优势。

猜你喜欢
周径全血神经外科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波:行走在神经外科前沿
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诊断儿科感染性疾病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