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发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国外职业教育经验借鉴、职业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与区域发展等领域;前沿主题集中在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与此同时,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也存在:“碎片化”的经验总结多,“体系化”的理论研究少;研究方法借鉴多,规范使用少;国外经验借鉴的研究多,国内模式的本土建构少等“三多三少”的短板与难点。为补齐短板、突破难点,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加强“体系化”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元研究、重视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与跨学科思维、加强职业教育“中国模式”的总结与提炼。
关键词 职业教育;知识图谱;研究热点;前沿主题;研究难点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07-0028-07
发轫于1917年的中国职业教育学[1],经过60多年的发展,于1983年正式取得学科建制,又经过近百年的实践探索与发展,于2014年确立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界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也随着职业教育的实践不断向前推进。职业教育在百余年的研究进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著作、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和随笔感想等,为将这些文献资料以一种动态、多元、分时可视化语言展现在特定的知识图谱上,并基于可视化分析更加科学直观地洞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与前沿,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在可视化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一、研究方法与设计
托马斯·库恩(Kuhn)认为,科学发展是科学革命的历史过程,一般要经历前科学期、常规科学期、科学危机、科学革命和新的常规科学等不同阶段,科学发展的本质是科学革命与常规科学、交替运动与积累范式的交替运动过程[2]。与此同时,普赖斯(Price)的科学前沿理论也认为,参考文献的模式标志科学研究前沿的本质,研究前沿是基于新近的研究成果,隨着发展知识网络也会变得越来越密[3]。博特(Burt)在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时提出了结构洞理论,并认为处于结构洞位置的个体通过信息过滤而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与创新能力[4]。因此,本研究将基于上述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和SATI、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关于职业教育研究的全部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
可视化分析与CiteSpace软件的运用。CiteSpace是一款着眼于分析科学研究中蕴含的潜在知识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主要通过可视化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分布情况、结构和规律,具有图和谱的双重属性[5]。面对海量的职业教育研究,期刊论文的关键词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抓手。通过提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洞悉特定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6]。为更加直观与直接把握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前沿趋势,笔者主要通过职业教育相关研究文献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来实现。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的技术手段主要通过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5.3.R8来实现。CiteSpace软件是目前学界进行文献可视化研究常用的文献计量软件之一,由国际著名信息可视化专家陈超美博士用Java语言开发,基于引文分析理论,对科技文献进行“科研合作网络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文献耦合分析、特定领域共现分析”[7]等的信息可视化软件,其主要优势和特征是“一图览春秋,一览无余;一图胜万言,一目了然”[8]。
社会网络分析与Ucinet、SATI软件的运用。约翰·斯科特(Scott)认为,社会网络分析是综合运用“数学模型与图论等方式研究行动者相互之间、社会网络之间、行动者与社会网络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9]。社会网络分析可以直观地把握复杂客体之间的内在规律、联系与属性。在本研究中通过对职业教育领域相关研究关键词矩阵的社会网络分析,基于关键词节点大小以及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联系特征去分析现有关于职业教育研究的前沿与热点。社会网络分析主要通过软件Ucinet6和SATI3.2来实现。
聚类分析与统计软件SPSS的运用。统计学中在研究“物以类聚”问题时会用到聚类分析的多元统计方法,聚类分析依据不同个体之间相似与差异程度来判断个体之间的“远近亲疏”[10]程度,将不同个体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关于职业教育相关文献高频关键词的主要领域可以通过共词矩阵的系统聚类得到。层次聚类分析主要通过统计软件SPSS实现。
(二)数据来源
为科学客观地把握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前沿,反思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难点。笔者对中国知网(CNKI)中收录的关于职业教育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检索。为了更加科学地反映职业教育研究的主流观点,本研究在检索期刊时将期刊来源限定为“CSSCI”,检索条件是:关键词为“职业教育”(模糊)或者“职业技术教育”(模糊)。在上述检索条件下,总共检索到1690篇文献,为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研究剔除报道、书评、通告等非研究型文献,得到有效文章1675篇,见图1。从图1中的年度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文献在时间维度的分布基本呈现递增趋势,尤其是在国家公布职业教育重要政策时,文献的变动较为明显。如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出台,都引发了职业教育的研究热潮。在科学收集文献数据的基础上,应将文献数据转换成文献计量软件可以识别的格式。在对数据转换之前,主要通过Notepad++文本软件批量打开下载得到的TXT文档,然后在菜单栏中选择Encoding,将文本全部转化为UTF8格式。最后将数据导入不同文献计量软件,基于特定的研究需求输出具体研究结果。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视觉思维是文献计量软件的主要设计理念与思维方式,因为视觉在人类感知外部信息的过程中起着绝对主导作用,而图像则是视觉信息的第一要素。CiteSpace、Ucinet、SATI等文献计量软件将抽象的文献信息与数据转化成可视化的空间结构与知识图谱,为科学直观地分析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下文将根据文献计量软件输出结果,见图2、图3、表1,结合具体研究文献,重点分析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与前沿主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一)职业教育研究热点分析
1.校企合作研究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校企合作的困境与破解之策。和震认为,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学生、院校、企业、行业、政府”等五大层面的问题[11],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一个跨领域、跨部门的问题,需要国家政府部门做好顶层设计,明确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协调好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创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良好的制度环境。关于校企合作的具体问题,潘海生调研发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着“合作深度不足、合作质量不高、利益主体相关度差异大”等具体问题,并针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地方先试先行、加强对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等具体破解之道[12]。二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我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偏好主要包括“技能偏好和成本偏好”[13],且二者之间是负向的交互作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与收益是影响其参与职业教育的决定性变量,与此同时,“企业的规模、核心生产要素等”[14]個性特征也会造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差异。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挤压效应改变了收益与成本的格局,在“技术进步—技能变动—边际生产率提升—工资挤压效应”[15]的动力机制作用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偏好将表现出明显的技能性特征。三是多学科视角解读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一项复杂的跨部门、跨领域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因此也需要从多学科的视角去解读。现有校企合作研究有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对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产权问题的分析[16],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对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主体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静态合作与不合作博弈的分析[17],基于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对校企合作“壁炉现象”[18]的探究,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对校企合作治理结构的分析与构建等[19]。基于不同的学科、不同理论的视角对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进行了深入分析。
2.国外职业教育经验借鉴研究
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职业资格框架制度、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等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国外经验。因此,国外职业教育经验与启示的研究也就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如关于德国双元制,陈德泉认为应对德国双元制进行重新审视,双元制不仅仅是简单的单向促进关系,而是与业务过程导向的企业组织结构的共生关系,其不取决于法律规定与行政命令,而是各方的自愿自觉参与,其培养过程不仅重视操作技能的提升,也十分关注理论学习与公民教育[20]。关于德国双元制的研究有大量文献侧重于探讨其优势与成功之处,但也不乏对其问题与不足的反思,有学者指出因德国双元制学徒培训岗位和组成结构的变化、培训模式由集体向分散转变,给中小企业、中学学业不佳者、学徒等带来了新的不公平与歧视[21]。也有学者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对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培训体系与职业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比较了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莱茵”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国家—政府”主导模式以及以英美为代表的强调市场自由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并提出了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22]。
3.职业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研究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与劳动力市场联系的紧密性。因此,职业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职业教育与就业问题也就成了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此问题,有学者认为应发挥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作用,使职业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就业并与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教育类型。也有学者提出职业教育要积极回应“一带一路”等重大政策红利,培养出更多真正适应国际与国内市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有学者对极端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并提出应把握职业教育面向变化与面向确定性的规范性特征、“一般人”培养与“职业人”养成的目的性特征、生涯发展与初次就业的环境性特征[23]。
4.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与区域发展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教育类型。社会服务是职业院校的重要社会职能,带有鲜明区域性与地方性的职业院校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有学者指出,为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应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职业教育,构建开放的职业培训体系,为企业、行业、社区和个人提供培训服务与技术支持[24]。为了在“同质化”现象广泛存在的竞争场域中获得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应走“差异化”发展战略,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对接产业结构布局设置专业,不断提升职业院校的区域服务能力。与此同时,为了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也有学者对职业教育如何参与精准扶贫问题进行了探讨。许锋华认为,职业教育具有实现脱贫致富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其实现精准脱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提升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脱贫能力,职业院校应努力定向培养适合本土的各类人才、积极传承民族文化、开展“互联网+职业教育”项目,使职业教育助推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25]。
(二)职业教育研究前沿分析
特定主题的前沿领域在文献计量学中主要通过相关研究文献的“突现词(burst terms)”[26]来表征,相关领域研究文献的“突现率”可以通过分析高频关键词的变化与文献被引次数的变化率得到。因此,特定主题的前沿研究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计算相关文献的“突现率”进行衡量。对职业教育研究前沿趋势的分析主要通过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5.3.R8计算,见表2,通过分析职业教育研究高突现率与研究趋势不断增强的主题即可得到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前沿主题。
1.产教融合研究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在国家大力推动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的相关研究成为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前沿主题之一。刘志敏认为,产教融合是一个“融入、融通、融合”三层级逐步递进和演化的过程,在融入层面,高校要融入产业技术进步的现实诉求、融入企业生产与研发的各个环节、融入行业发展的演进趋势;在融通层面,高校要将其自身的各项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并实现协同效应,并与企业的主要职能实现“点”上的协同、链接和贯通;在融合层面,要使产教双方的各要素彼此支撑、互相转化,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真正实现“合二为一,融为一体”[27]。庄西真认为,在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存在着主体构成、改革方式、行动准则、发展策略、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是造成产教融合过程中矛盾与不协调的源头,为化解上述矛盾则应针对具体的差异实现校企合作关键点上的突破,并最终实现“愿景统一、利益融合、供需协调、资源融通”的理想产教融合图景[28]。
2.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研究
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教育部于2014年8月颁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截至2018年8月已连续公布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名单。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现代学徒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前沿主题之一。关于学徒制的研究,有立足我国国情对本土学徒制的研究,也有关于国外学徒制的比较研究。其中,尤以国外学徒制的研究为多,如英国学徒制[29]、澳大利亚学徒制[30]、瑞士学徒制[31]、爱尔兰学徒制[32]等。针对我国本土学徒制如何发展的问题,关晶认为相对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其教育性质的广泛化、功能目的的教育性、利益相关者机制的复杂化、教学组织的结构化等方面[33]。也有学者指出,由于合作文化、企业社会责任感、合作信誉等非正式制度缺失导致我国企业参与学徒制的动力不足,为进一步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应营造良好的合作文化、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塑造良好的合作风尚与信誉[34]。然而,无论是现代学徒制,还是其他形式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其立足点都是基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架构、重点任务与体制机制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前沿主题之一。围绕“如何发展职业启蒙、如何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发展职业培训”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周建松认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走出单个“部门”与“院校”的内部视角,而应该从产业发展需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外部视角出发,实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内部协调性与外部适应性”的有机统一[35]。陈鹏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满足个体的普适性需要、群体的广泛性需要以及经济社会的高端性需要,应全面考虑职业教育的“内部延展性、外部适应性与内外互通性”,最终建构包括职业启蒙、职业准备与继续教育等不同层级、不同类型教育相互融合的“大职业教育”[36]。也有学者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本土构建。此外,也有关于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实践问题的研究,如有学者针对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基于国际比较的视野,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做了国际层面的探讨。
三、总结与展望
现有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在不同程度上指导了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升了职业教育理论水平的高度、丰富了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与方法选择。与此同时,通过梳理现有研究也发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不足与难点问题。具体而言,可将其归纳总结为“三多三少”现象,即:“碎片化”的经验总结多,“体系化”的理论研究少;研究方法借鉴多,规范使用少;国外经验借鉴多,国内模式的本土建构少。针对“三多三少”现象,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应加强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体系化”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元研究
康德曾说“直观无概念则盲,思维无内容则空”,理论就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职业教育理论是职业教育实践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是科学主义研究态度的反映。丰富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与现象为开展职业教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与理论源头,职业教育实践现象只有经过描述、概括、外推等环节,才能在最后上升为规律与理论,而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导致职业教育研究陷入“零敲碎打”式的经验总结,从而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科学理论。通过梳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职业教育研究发现,现有的职业教育研究过多地关注现状研究与案例分析,针对政策热点的时效性研究居多,还没有形成稳定性与可持续的研究体系,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还处于一个比较“贫瘠”的状态。因此,职业教育学理论建构与元研究是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界应该重点关注的“短板”。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不仅要描述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事实,也应将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事实凝练与升华为更加科学、规范、系统与有深度的职业教育理论。并用这些职业教育理论规范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为、批判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合理性、解释职业教育现象中存在的诸多疑惑,使得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不仅仅能够“顶天”,而且能够“立地”。
(二)重视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与跨学科思维
研究方法的学习、选择与使用是职业教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科学知识的快速发展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方法与范式,但职业教育学应该选择怎样的研究方法?关于学科与研究方法的选择,潘懋元教授曾提出存在三种情况:一是某一门学科本身就是基于某种方法建立起来的,如统计学;二是某一类学科共同使用某一类研究方法,如自然科学类的诸多学科;三是在学科研究中几乎运用所有的研究方法,如生态学、空间学科等综合性学科[37]。职业教育学是一门跨界的综合性学科,在研究过程中也将运用诸多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梳理职业教育学热点与前沿主题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方法正在走向多元化,但现有部分研究中其他学科方法使用的规范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要进一步提升方法使用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使得多元方法能够真正服务于科学的職业教育研究。与此同时,由于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为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迈克尔·吉本斯的“知识生产模式II”理论认为,新的知识生产应注重应用语境、跨学科性、异质性、组织多样性、反思性、社会问责制与多维度评价[38]。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为职业教育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诸多新的视角与思路,因此,未来职业教育学要在新知识生产模式理论的关照下开展更多跨学科与创新性研究。
(三)加强职业教育“中国模式”的总结与提炼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成功的动因离不开其适合本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之支撑,而职业教育之成功则离不开适应本国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禀赋等的职业教育模式之探索。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国外职业教育成功模式的研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与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借鉴国外经验与国际典型案例的时候,应秉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态度,在合理理性地研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模式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中国模式”的本土构建。上百年的中国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成功案例,但这些经验与案例如果不能升华与抽象,将永远是“碎片化”的经验与案例。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应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中国模式”的本土化建构,厘清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与本质特征。
参 考 文 献
[1]闫广芬,陈沛酉.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学的求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8(10):55-62.
[2]托马斯·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3.
[3]Price D J. Networks of Scientific Papers[J]. Science, 1965, 149(3683):510-515.
[4]Burt R S, Jannotta J E, Mahoney J T.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Structural holes[J]. Social Networks, 1998(1):63-87.
[5]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194.
[6]候剑华,陈悦,王贤文.基于信息可视化的组织行为领域前沿演进分析[J].情报学报,2009(3):422-430.
[7]Chen C.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3):359-377.
[8]刘泽源.科学前沿图谱:知识可视化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
[9]约翰·斯科特.社会网络分析法[M].刘军,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38.
[10]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42.
[11]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90-93.
[12]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143-148.
[13]潘海生,张梦云,王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偏好及政策效度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Z1):23-30.
[14]潘海生,林宇,王世斌.基于有序PROBIT模型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偏好与差异性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7):59-67.
[15]潘海生,高常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策略变迁机理及政策启示[J].教育研究,2016(8):64-69.
[16]朱俊,田志磊.从初始产权到混合所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制度变迁——一个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38-43.
[17]李勤.从校企合作到校企联盟——以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为分析工具[J].教育发展研究,2014(7):76-80.
[18]王为民,俞启定.校企合作“壁炉现象”探究: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4(7):54-62.
[19]杨进,刘立新,李进.治理理论视域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治理结构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6):5-9.
[20]陈德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重新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16(2):92-96.
[21]何杨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公平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7(3):104-109.
[22]刘晓,陈志新.英、法、德三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发展演变与历史逻辑——一个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8(5):104-116.
[23]和震,谢珍珍.就业不是职业教育的终点:职业教育的经济决定论驳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0):42-48.
[24]苏文锦.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66-170.
[25]许锋华.精准扶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64-69.76.
[26]宋亚峰,马君.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87-2016年)收录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的计量与可视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7(34):63-68.
[27]刘志敏.產教融合:从“融入”走向“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4-25.
[28]庄西真.产教融合的内在矛盾与解决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9):81-86.
[29]许艳丽,李文.英国学位学徒制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18(10):43-49.
[30]吴新星.澳大利亚学徒制改革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4):81-88.
[31]吴传刚,石瑞敏,马莉.瑞士现代学徒制的机制分析与经验借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63-65.
[32]潘海生,曹星星.同源殊途:爱尔兰、英国现代学徒制治理理念与治理体系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7(11):115-128.
[33]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10):97-102.
[34]杨公安.我国现代学徒制非正式制度的缺失与完善[J].教育研究,2017(8):91-95.
[35]周建松,褚国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相关问题研究——基于经济社会发展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67-70,74.
[36]陈鹏,庞学光.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5(6):70-78.
[37]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291.
[38]GIBBONS M, LIMOGES C, NOWOTNY H, et al.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M].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994: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