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的囚徒

2019-07-01 04:56闫文盛
广州文艺 2019年6期
关键词:寡言思考者知足者

大多数时候,室内还是沉寂的。如果天色变幻,不用抬头,就能感受到桌子前的光线暗淡下去了。冬天里白昼很短,一个人静悄悄地坐上几个钟头,好像就可以把一整天过完了。天色将暮的时候才出门去,到菜市场里转一圈,同卖菜的本地农民交谈几句,他们脸上的神色很日常,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等到夜晚真正降临了,屋子里的热气升腾,电视机也打开了,那些图像里的人都带着在外面放风时的愉悦表情——这是把世界上的所有人都看作囚徒,危险性就在这一刻莅临。它们慌慌张张进入你的领地。有那么一刻,甚至谁都不再说一句话。但是这一刻会有终结,否则生活就无法继续。一般说来,思考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它经常带着否定的意味,使平淡的生活无法获得真正的平衡。从古人留下的大量笔记里我们获得印象,知足者常乐。我们进一步作出这样的推想:知足者才不会沉湎于思考。有时,这些不喜欢思考的人被视之为平庸。这样说来,平庸其实不是一个固有的词语,它被无事生非的人加注到另一些对立的人身上。其结果是这样的:被指为平庸的人乐呵呵地过日子,他们才不会操心自己是杰出还是平庸呢。同样的时候,那些忧心忡忡的人在思考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折磨。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思考者被囚禁在室内,因为外面的喧嚣是向来就有的,现在更加重了。我们只凭借想象去勾勒囚徒生活,这形成了一种潜意识。如果室内的温度尚可,我们不至于冻手冻脚的话,那短暂地做囚徒似乎并无不可。许多年了,有多少人是这样走过来的呢?

有时候,屋子里简直是冷寂,我们的座位固定不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会导致我们的目光困倦。双眼一直盯着一个地方,譬如说,一幅画或者雪白的墻面。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异常大的变故,这一个地方可以以同样的样式定格多年。我们咳嗽一声或者鼻子使劲吸气,屋子里的空气都会受到震动。最明显不过的,是屋子里的冷寂被打破了。我们再次发现:所有的屋子都是前后贯通的,这样既方便了空气流通,又方便了我们在有限的空间中四处走动,从而避免了在狭小的居室内逗留过久从而疯掉的可能。当然,实际情况可能更加复杂,囚禁的区域也未必止于一时一地。事情的怪诞之处就在这里:像套中人一般生活,迷恋于这种自我束缚的人并不鲜见,他们从早到晚都不轻松,却乐于承认自己在承受心灵的苦役,更有甚者,还会将其生活状态四处传播,从而使更多的人知晓世界上有这一类人存在。我们在交际中获悉的一些事实证实了这一点。长此以往,连带我们自己都会受到影响。但沉湎于室内生活的人未必都是思考者,打听到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好比找到一把通往自由生活的梯子。于是,我断断续续地待在屋子里,一整日都没有跨出楼门半步,以这种封闭状态换来一些若有若无的回报。我生活中的必需品有一部分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到了后来,我更加迷恋于以这种方式抵达美好的生活。众所周知,自古以来衡量物质生活的高下有一个金钱标准。我居家思考的结果是:这毫无问题。因为囚禁心灵的空间到目前还没有。只要心灵博大,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换句话说,一切可能皆有。这却是一句老话。

现在,我们的年龄大起来,对于任何事情的判断更加谨慎。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即使对某某人抱有好感,也不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这样行事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我们从一个个本来就寡言的人变得更加不善言辞了。但是看起来并无什么不妥。因为熟识的人都知道我们本就寡言,不熟识的人权当没有记住我们,从而尽最大可能把我们忽略了。我们默默地置身一隅,聆听别人的高谈阔论时会乐在其中。这却是一个秘密,从来没有向外界透露过。如果位置不好,我们被安置在突出的地方,环视众人,高傲得像个王子似的,或者更加之场面里有优雅的女性,从我们的角度看过去时正好与其对视——作为一个羞涩的人,我们的心跳便会加速,情急之下做出的第一个举动应该是:尽量低头,避免迎接对面那一束目光。说起来,这都是沿袭多少年的事了,到今天为止,发生的尴尬未知凡几。但时日愈长,尽管我们的习性未改,却已渐渐地处之泰然。挑选职业时我们也考虑到这一点,对于那些需要超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工作敬而远之。但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我们还是选择了需要与人沟通的记者一职。在整个从业队伍中,我们的寡言都是出了名的。俗语云,人怕出名猪怕壮。等知道我们的人多起来,即使出门不带名片都无丝毫担忧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老大不小了。但这是一个异常滑稽的事实,因为我们内心狂妄无知,常常做出一副屈就的样子,对所处的行业充满了鄙视,从而几乎就要被一些老资格的人加以驱逐了。类似的事情并非没有发生过。

我们原先是坚持自己的主见的,因为不可能改弦更张,重新做人,所以就做出一副姿态,并且绝不依附于人。对于后一点,我一向以为尤其难得。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不仅没有法子混得好,而且简直连基本的问题都解决不掉。临到抉择的时候,我们的言辞突然多起来了。但是啰里啰嗦,溃不成句。好在多数时候,愿意接纳我们的人都大度宽容,对于我们的表现,他们洞若观火。对于我们而言,这一切多么富有人情味。多么重要。我们暗暗接受这种慷慨,虽不至于表现出感激涕零的样子,但绝对视之为荣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所接受的传统教育中,知恩图报是一种美德。在我们四处碰壁失魂落魄的年月里,我们想不到终究有一天,我们会循序渐进地抵达这一步——受人提携,一点点地进步,发展,把自己做大。把自己做大,这是一个多么容光焕发的新词。以前我们说不出这么鼓舞人心的话,而且因为利己思想严重,容易为人所不齿。现在不了。我们出没在先前想象不到的高档场合,看到各色人等,心里的一切障碍慢慢地消失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慢慢发现了对我们极其有用的一点:成功者的目光大半都相似。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在这种目光的逼视中,我们曾经感到局促和气馁,甚至在最开始的时候,羞涩的旧病一再地复发,不仅不能与之平等对话,而且简直是以自己的沉默来防身。这种姿态带给我们心灵的隐痛,多年以后,我们都不能忘怀这一幕,仿佛它从未消逝一般。然而,就像生存本身具有危险性一样,回想往事同样也是不轻松的。事隔久远,我们可以设想:在别人的记忆中,又有过多少琐屑和不堪?最终,它们在时间里迎风飘散。

责任编辑:杨 希

习习,散文家。著有散文集《浮现》《表达》《流徙》《风情》 《讲述:她们》《风吹彻》等,作品获多个文学奖项。现居兰州。

主持人语:

读闫文盛的文字,每每都能感觉到他相向与人的特别的掘进——向内的朝向逼仄处的不遗余力的掘进。他的文字鲜有通常意义的显性的线,线被他折碎,碎出一粒粒分量,即便在他看似完整的文本里。

“我有我独守的领地吗?一定有的。但这个领地太小了。通常容纳不下我的灵魂在里头打个来回。”

这种掘进,触达着富有的矿脉,有他对可通约的人的生存之境的打探、反诘、深究、鉴定。结果是,那个文字里的“我”或“我们”越来越小,而被“思”探照的事物越来越大。在我看来,这也是他用岁月累计的《主观书》的主观之外的庞大之处。如果没有猜错,今天我们读到的也是他《主观书》的一部分。

这样的掘进大概也决定了他终要形销骨立地完成着他自己的、一个人的哲学,而且文字与时间与他一块儿前行,我想,会永无枯竭。

——主持人:习习

猜你喜欢
寡言思考者知足者
哲理漫画
罗思敏:城市复兴的设计思考者
春日篇
让高中生成为历史课堂学习的思考者
不爱运动,是因为太爱动脑
大师的寡言
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