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读能力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最应该掌握的基础技能。良好的朗读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直接展现。同时,学生只有具备了朗读的能力,阅读能力才能够有所发展。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学习的趣味性与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越强,学生的学习效率越高。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枯燥和单一,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这是非常不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的。而朗读活动的创建,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词语的含义,辨别词语的情感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了以下几点探讨:
一、 明确培养目标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朗读目标的不明确是影响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树立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标。也就是说,教师要深入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摒弃以教师思想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观想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比如:在《荷花》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和素养,为学生确定了相应的朗读目标,首先,学生要掌握通读全文的能力,能够正确且流利地朗读课文。其次,学生要在朗读的过程中掌握和理解生字“挨、莲、蓬、裂、姿、势”,生词“挨挨挤挤、花骨朵、饱胀、破裂、姿势”。最后,学生必须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有意识地在第二三自然段的朗读过程中体会和感受荷花的美。这样的朗读任务的设置与现阶段的学生的学习现状基本相符。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就能够掌握一定的朗读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
二、 设置朗读任务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场所。要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就要关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就要为学生设置朗读任务,让学生能够明确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同时,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朗读氛围,为学生创造最适合朗读的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此外,教师要注重学生想象能力和发散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产生自身的体验。
比如:在《一面五星红旗》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感受本篇课文的内涵。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了朗读任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在朗读中想象,体会“我”对国旗的尊敬和热爱;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激发学生本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在完成这些朗读任务的过程中,就会体会到文章中人物的情感。可见,朗读任务的设置,不仅能够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制定朗读计划
科学合理的朗读计划的制定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朗读计划。同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语文能力,结合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共性,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比如:在《可贵的沉默》的教学过程中,本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朗读活动。首先,笔者要求学生自主朗读了课文,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其次,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朗读,并让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最后,笔者让学生进行了仔细朗读了个别的句子,使学生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树立关心他人的为人处事的态度。此外,笔者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会为学生制定整体性的朗读计划,循序渐进,慢慢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前期,笔者会重视学生的个人朗读环节,中期,笔者会注重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分析,后期,笔者会关注学生在朗读中的个人感悟。在这样的形式下,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就能够逐渐提高。
总之,朗读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和语文能力出发,营造朗读的氛围,创新朗读的策略,使学生能够掌握朗读的技巧。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明确朗读的目标和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朗读计划,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參考文献:
[1]屈雪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8(36):46-47.
[2]林清.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教育观察,2018,7(18):81-82.
作者简介:
元玉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北社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