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睿华
[摘要]游戏是中小学心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很多心理学派对游戏在个体成长中的价值都进行了研究与阐述。游戏在情绪系统化教学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情绪感知、情绪接纳、情绪表达、消极情绪疏导、积极情绪培养、情绪管理统合等各环节都可以引入游戏辅助教学。
[关键词]心理游戏; 情绪管理;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7-0018-04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近年来笔者开始关注游戏在心理课堂上的应用。除一般创设情境等作用外,游戏在专题教学中(如情绪教学)具有更大的价值。
(一)各心理学派对游戏的研究与阐述
很多心理学派对游戏都进行了研究与阐述。
1. 精神分析学派
该学派认为,儿童天生有原始本能和冲动(本我),但客观环境(超我)的克制会导致内心抑郁的可能,缓解自身的抑郁情绪需要通过游戏来实现。游戏能够帮助儿童形成自我的能力,宣泄压抑与冲动,去除抑郁获得快乐等。因此,情感需要是游戏的内核。
2. 认知发展学派
该学派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重要方法,它依附于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儿童在难以适应现实世界的情况下,为达到必要的情感和智力上的平衡而出现的一种应对方式。游戏的价值不仅在于情感方面,皮亚杰认为游戏对智力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该学派强调了游戏的社会属性,认为是社会形成和推动了儿童游戏发展,重视儿童与成人交往在儿童游戏产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等等。
通过对上述理论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游戏对未成年人的智力、情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情感和情绪方面更具优势。由此为游戏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和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青少年思维品质发展特征
按照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理论,从少年期开始,个体思维就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头脑可将事物的形式与内容分开。虽然思维中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但逐渐可以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演。综述此时个体的思维特征表现如下。
1. 抽象思维日益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童年期儿童获得概念,需要借助大量直观、生动的材料。而青少年主要通过概念同化来获得概念,即通常给出恰当的定义并加上一两个必要的例证即可。他们逐步摆脱经验的限制,提出方案假设,通过方案和检验来解决问题,不仅能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提出论证,而且要求别人对其论点加以佐证。
2. 形式逻辑思维趋于成熟,辩证逻辑思维也在迅速发展
在形式思维的基础上,个体能逐步将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普遍性统一起来,在思维中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的矛盾运动,达到对事物全面灵活、抽象具体的认识。
3. 创造性思维发展进入关键阶段
主要体现在创造思维水平大幅提高但发展不均衡,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创造性思维能力结构日趋完善。初一、初二学生的聚合思维优于发散思维,而从初三开始,发散思维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了聚合思维发展速度。
4. 想象力迅速发展
初二、初三时是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期,高中阶段空间想象力发展处于稳定狀态。有意想象迅速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且更接近现实。
青少年思维品质发展的上述特征不仅为中小学心理课堂教学提供了实践操作依据,为心理游戏在课堂教学中深入运用提供了生理基础,也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可能。
(三)五步法——课堂游戏环节的设置
游戏心理是未成年人普遍的心理特征,而在以往教育环境下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与开发。心理游戏是个体自我感受与探索的重要形式,兼具生物性游戏本能与社会规范属性。它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成长具有积极调节意义,是更加开放的教育形式,能够创造更科学的现代化教育生态。
一般情况下,课堂心理游戏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图片、音视频资料展示、问题设置);
第二步:游戏体验(安全氛围、围绕主题、环节适当、生成性素材处理);
第三步:问题引入(问题具体明确、关注体验和感受、保持客观);
第四步:总结升华(注重深度、广度、高度与温度);
第五步:故事点睛(强化主题,令人回味)。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青春期是个体情绪、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情绪教学是基础教育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情绪相关理论
1.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人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也就是说,人因为哭而难过,因为笑而高兴。虽然该理论被质疑与大多数人的生活常识不相符,但它提示了情绪与身体的关系,为情绪感知提供了理论基础。
情绪感知(觉察)是情绪管理的基础。研究表明,情绪与生理变化的确存在相关性。如图1所示。此外,还有消化系统活动强弱、内分泌系统变化、皮肤内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引起皮肤电变化、植物神经系统的变化,等等。
2. 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知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起着决定的作用。
3. 伊扎德的情绪分化与发展理论
情绪是个体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行为的独立促发因素。个体对情绪的综合能力与个体对情绪的抽象处理能力密切相关,它不仅增加了个体内在冲突的可能性,也使个体的人格整合成为可能。
4. 薩洛维和梅耶的情绪智力理论
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的一部分,包括觉察自我和他人的情感和情绪的能力,识别情绪并使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情绪智力包括情绪评估和表达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运用能力。
上述理论不仅说明情绪对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的价值,而且为情绪教学提供了全方位的参考。
(二)情绪教学的基本框架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情绪教学主要内容是情绪控制,基本上是一课时的教学任务量。但是这存在着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学理念上,情绪不应以控制、克制为主,而应更加主动地进行有效管理;二是教学思维上,应是更加丰满和立体的专题系列内容,而非单一的情绪控制教学。情绪教学内容系统设计见图2。
这样,情绪教学就不仅仅是一种泛泛之教,而成为一个立体、完整的系列主题内容,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引导与支持才能更加深入。
(三)基本情绪游戏介绍
基于前述心理学流派对游戏在个体成长情感中的价值认识,在情绪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一些适当的游戏促进学生体验与自主思考。表1介绍的是几款基础的情绪游戏。
情绪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身体感受,建立情绪与身体感受的联结,并在情绪感知(觉察)的基础上,学会情绪接纳、情绪合理表达、消极情绪疏导、积极情绪培养,并通过红绿灯法则将情绪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实现情绪有效管理。
总之,基于青少年心理特征利用心理游戏组织情绪教学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而且也增加了课程容量和课程深度,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学实践探索。因此,希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与游戏思维开发出更多、更有价值的心理游戏,让学生乐在其中并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关少化. 关注游戏:三种心理学派不约而同[J].教学与管理,2009(11):54-56.
[2]陈萍,迟立忠. 发展心理学[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3]杨红梅,朱雅勤. 中学生心理课 · 情绪管理[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云岗中学,北京,100074)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