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与学前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

2019-06-30 10:27覃波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学前教育幼儿

覃波

【摘 要】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民众的思维方式、工作和生活。在教育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水平,更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在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工作影响着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基于这一背景,文章开展关于人工智能技术与学前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通过分析目前人工智能时代下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教育实践,提出关于人工智能技术与学前教育的融合路径建议,旨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水平。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学前教育;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9-0098-02

1 人工智能技术的概述

人工智能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概念,它指的是以科学信息技术为基础,并具备模拟人类智慧活动功能的机器设备或系统的统称。人工智能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例如思考、推理、学习等活动。人工智能是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近年来,随着实践应用的不断深入,人工智能技术的优越性越发显著。就教育行业而言,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标准的信息技术人才,我国近年来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因此,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对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来讲,他们具备无法想象的学习能力和潜能。人工智能与学前教育的融合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学前教育中学习素材欠缺、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幼儿学习兴趣不高等常见问题,为幼儿营造更优越的学习环境,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条件,全面提升幼儿的语言、艺术、科学等综合能力。

2 人工智能时代下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人工智能技术信息传播无序

人工智能时代下学前教育中,智能技术的信息传播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来看,目前的多媒体、互联网中的信息多是适宜成年人接受的信息,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且可塑性强,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如何规范人工智能时代的多媒体、互联网信息传播,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学前教育融合过程中教育者应当思考的重要课题。

2.2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效果不佳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在实际的学前教育应用过程中,不少教育机构和教师对其存在一定的误解,其中流于形式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最直观的作用就是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但全新的学习方式弱化了幼儿对人工智能技术所传播的信息接收,教师缺乏一定的教育引导,再加之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好奇心重、缺乏一定的自制能力,因此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应用效果不够理想。

3 人工智能技术与学前教育的融合路径

3.1 链接幼儿发展,优化人工智能技术传播

相比较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一阶段的幼儿年龄在3~6岁,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同时,学前教育阶段的课程也具有特殊性,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来看,学前教育中应当注重生活化教学,且游戏教育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实现幼儿身体、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教育要求,在开展人工智能技术与学前教育融合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依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活动灵活结合起来,让人工智能技术随着教育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让教育需求随着幼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实践中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实践有机统一起来。比如,在开展“七侠镇”这一游戏的教育实践中,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游戏剧情和角色需要,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增强游戏的感染力,让幼儿更直观地感知“七侠镇”游戏中的角色形象,从而更好地将“七侠镇”游戏进行下去。

3.2 重视幼儿需求,规范人工智能技术运用

在开展人工智能技术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融合应用方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育活动应当顺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倡导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并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这就明确了儿童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地位角色为指导者与引领者。人工智能技术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融合应用中应当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应当是指导者和引领者,是幼儿们的“引路人”。由此来看,重视每一个幼儿的需求是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过程中学前教育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教育理论的视角来看,每一个幼儿都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点,因此在开展人工智能技术与学前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幼儿的需求。具体来看,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针对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如思维能力水平、学习水平、理解能力、学习兴趣点等不同的个性化情况提供合理的学习方式。换言之,人工智能技术的最大价值在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在人工智能技术与学前教育实践融合过程中,教育者切忌盲目追求高科技而偏离了教育工作的中心——幼儿。应当始终将幼儿作为开展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位置,结合不同幼儿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信息接收能力、信息接收水平来灵活地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幼儿吸收知识、拓展能力、启发智力、培养意识,助力幼儿全面发展。

3.3 明确教师定位,合理介入激发人工智能技术价值

人工智能技术从实质上来看就是一个工具和媒介。它既不能作为课堂的主宰,又无法替代教师的作用。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教师一定要明确自身定位,做到合理介入课堂,激发人工智能技术价值。

选择恰当的介入方式有利于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作用的发挥,有利于保障幼儿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活动融合应用中的主体地位。介入方式有多种,但是重要的是教师要在特定的情景下,选择恰当的方式介入到幼儿及游戏进程中。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常用的介入方式为平行介入方式。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可能需要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因此,在建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幼儿之间的关系过程中,例如幼儿无法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创设的课堂氛围中,此时教师可以选择平行介入的方式,主动且自然地对幼儿进行引导,用语言或行动激发幼儿对情境创设的兴趣,给幼儿提供一定的示范,增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幼儿探索和专注的态度;诸如此类的互动在实际的幼儿自主教育中还有很多,都需要教师立足于幼儿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最终促进幼儿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选择适当的介入方式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情境选择以下方法。

(1)以游戏角色的身份介入游戏。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设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应该扮演好倾听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在幼儿游戏停滞不前、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游戏创设缺乏兴趣时,在旁边与幼儿玩相同的情境游戏,让幼儿无意中观摩,得到启示,集中精力,更好地融入活动中。

(2)以积极的情绪状态介入游戏。在介入人工智能技术创设的教育活动中时,教师的情绪、状态对幼儿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当教师对幼儿情绪积极、表现友好时,幼儿玩游戏也会有很好的情绪体验,他们对自己的活动满怀热情。因此,教师应当以积极的情绪介入游戏。教师要把自己生活中影响情绪的事物抛到教育工作之外,积极引导幼儿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并通过具体的场景增强幼儿对情境的认知。

3.4 重视设施建设,强化园方物质支持

基础设施是开展各类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人工智能技术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融合应用方面,幼儿园最重要的是做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相应设备、网络软件、计算机、AI设备等,这些都需要幼儿园花费相应的财力与物力来实现。因此,幼儿园一定要重视人工智能技术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融合方面相关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幼儿园自身、政府和社会等多方资源优势,做好人工智能技术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购置,为幼儿园开展人工智能技术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融合提供有效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最大化地提高幼儿的教育效果。

4 結论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对学前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人工智能的内涵及对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影响,并立足于当前人工智能与学前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进行探究。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可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将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佚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9(1):23-24.

[2]本刊记者.未来教育与人工智能[J].国际人才交流,2019(1):44.

[3]赵雨晨.人工智能时代对学前儿童学习影响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4):297.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技术学前教育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思路
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方面的应用分析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