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佩芳,陆秀珍*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后,预后质量差,常存在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肌肉萎缩、大小便障碍等后遗症。长期卧床也会导致患者出现负性情绪,降低康复训练依从性。骨科康复护理是一种新型的康复护理措施,为研究其临床应用效果,本文选择84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报道如下。
84例研究对象,均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按护理方式不同,将患者随机平均分组,每组42例。观察组中,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2.35±5.90)岁;。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43.01±5.84)岁;。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比较基线资料,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满足统计学条件(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研究。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如对其呼吸情况加强观测,加强翻身,观察四肢活动及肢体疼痛情况、保持肢体功能位,预防关节畸形等。
1.2.1 早期护理
第一,患者术后严格卧床,护理人员结合患者脊柱稳定性评估情况,确定患者离床活动时间,为保证患者脊柱序列对齐,使用矫形支具保护。
第二,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监测,保护受压区域,定期进行轴向翻身。加强留置导尿护理,并准确记录24 h数据。
第三,被动活动患者手、足关节,频率为2次/d,以防止患者发生足下垂及指关节挛缩。
第四,术后指导患者禁食48h,在此期间,要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来预防应激性胃肠道溃疡,待患者肠鸣音恢复后,可逐渐进食清淡饮食。
1.2.2 心理护理
患者因疾病和手术治疗,会产生较大的心理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依从性低等,这对于临床治疗与康复都会有严重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结合患者的情绪变化,来有针对性地制定心理护理方案,帮助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
1.2.3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要以患者为本,采用患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对其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疾病和护理措施,以及康复干预的必要性及预后质量等,也可以应用成功案例激励患者,这样可以促进患者疾病认知程度和护理参与意识,提高临床护理效果。
1.2.4 恢复期护理
第一,评估患者膀胱功能状况及障碍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指导方案,定期复查尿常规,防止发生感染。
第二,对患者的直肠、括约肌功能进行评价,开展排便反射训练,通过指导饮食和生活,帮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第三,为避免患者发生压疮,应对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第四,定时变换体位,定期评估患者的肢体周径、肢端血运和皮肤温度情况,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进行处置。如果患者没有发生异常情况,可将其患肢进行适当抬高,并进行主被动运动等,这样可以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生成。
第五,严密观察肢端血运和呼吸状况,做好溶栓药的观察和护理准备,高度警惕肺栓塞发生。指导患者科学开展有目的的训练,如正确咳嗽、掌握呼吸方法、体位排痰方法等,训练频率为每天两次,每次持续时间为十分钟。恢复期护理要做到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用 SAS、SDS量表评价患者的心理状况;用Fugl-Meyer 测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标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本文研究数据应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涉及的计量、计数相关资料均采用(±s)和(%)表示,各行t和 检验。如果P<0.05,说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价值。
经过临床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都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状况更为理想,差异满足统计学条件(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SAS SDS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观察组 42 54.5±8.4 53.0±6.7 49.3±9.3 48.0±8.1对照组 42 52.9±9.1 59.8±7.6 48.8±8.8 56.4±7.3
经过临床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等情况,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满足统计学条件(P<0.05)。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在行手术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行动、生活自理能力等,降低患者的依从性。骨科康复护理是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对骨科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技术,在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护理中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骨科康复护理措施,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使患者能尽快恢复肌体的功能。这与已有的文献研究结果相近。综上所述,骨科康复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可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