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斌
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 或 Inverted Classroom)教学模式发轫于美国经济学家莫林·拉赫(Maureen J Lage)题为《颠倒的课堂:建立一个包容性学习环境的途径》一文。该理论一经问世,便立即受到国内学者和教师的热捧,一时间被奉为圭臬。笔者在中国知网以“翻转课堂”为关键词搜索后发现,迄今已有25,572 篇论文与此相关,其中绝大多数文章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理论框架指导教学,即大多数以“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运)用”“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论××教学与翻转课堂——以××课程为例”等为题。
然而,对翻转课堂开展思辨性考察的论文很少,更别说探究其弊端了。笔者在中国知网以“翻转课堂弊端”或“翻转课堂缺点”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仅有5 条记录(王唯茵 2014;朱怡 2014;吕长青2016;孙宏扬 2017;茌庆梅 2018)与此相关。笔者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亟需反思的问题。
近年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因不受时空限制极大地释放了教师和学生的活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存在诸如教师定位模糊、过分重视视频、学生“两极分化”加剧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实施要讲究一个“度”。具体而言,在教师、学生角色转换及视频重视上均要有“度”,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在传统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是无所不能的“圣人”,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仅凭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教师便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个没完,“无互动、无质疑、无生机”成为一些传统课堂的基本概貌。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知识讲授者转变为知识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指挥者”(刘颖 2018)。在传统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只是“主演”这个单一角色,在翻转课堂上,教师需兼具“导演”“配角”“场务”等多重角色。从繁重的课堂讲授中解放出来的教师能有更多精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充电”,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最终使学生受益。
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主动参与知识构建,导致其思辨能力相对退化。由于人的注意力持续时间(Attention Span)很短,学生上课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时有发生,翻转课堂则从根本上扭转了这一局面。以协作学习为特征的翻转课堂能充分调动各方(尤其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再仅仅是单向或双向交互的学习模式,而是可以促进各教学要素之间多向交互的学习模式”(吴华2015)。学生在多向交互中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经过优胜劣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思辨选择,使知识更持久地在头脑中固化下来。
翻转课堂立足于新技术、新设备,要求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室、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设备,利用慕课、视频、社交媒体等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机制。由于不受时空影响,学生可视自身情况自主掌控学习进程,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观看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也可在线与教师、同学互动,甚至不必担心教学节奏的快慢。视频可快进、可回放,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教师而言,录制的翻转课堂教学视频等素材亦可纳入教学资料库建设,为交互式教学平台的建立不断丰富内容。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角色定位模糊或教师角色错位,主要表现为教师不愿“放权”给学生,在协作环节对学生放得太松,在课后环节缺乏对学生复习巩固的监控。
在一些班级,虽有“翻转”之名,却无“翻转”之实,教师依然未能摆脱“主体意识”,“霸占”较多的话语权,充当知识“权威”,导致学生主体作用无法发挥。在一些班级,教师则走到另一极端,对学生放得过松,任由学生掌控课堂走向,且交互过程缺乏引导和监管,致使教学节奏拖沓,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一些班级,课后巩固环节则流于形式,教师既不参与互动,又不主动答疑,导致学生的反馈渠道受阻,学习效果自然不佳。
大学英语为公共基础课,通常实行大班化授课,班级学生人数动辄40—50 人,有的班级甚至超过70 人,互动性不足,加之教师关注度偏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这在理科或工科班级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课堂互动上,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表现得相当主动,纷纷“抢占”话语权,承担起互动环节的提问、陈述、安排角色等任务,而少数成绩较差或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则表现得相对被动,有的甚至刻意逃离公众视野,将“表现”的机会拱手想让。
(微)视频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载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微)视频的作用有时被过分夸大。有的教师只负责录制好教学视频,发放或上传给学生,全然不管学生的学习情况。“‘视频至上’的观念使教师只专心于教学视频的拍摄,追求技术上的先进,忽略了学生的需求。”(韩盼盼2016)有的教师沉迷于新颖的视频制作技术,过分追求精美诱人的画面,忽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教学环节的监控,这一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是一个多维度、立体式的课堂活动,主要包含微观和宏观两大系统,前者涵盖课程开发(微课、视频、素材等)、课前学习(观看视频、观看微课、课前练习、师生互动)、课堂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成果交流)与研讨总结(教学反思、优化方案、优化资源),后者涵盖网络平台、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三部分。宏观与微观两大系统形成封闭循环式逻辑关系,呈现合作共生的态势,彼此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详见示意图)。
“翻转课堂”微观系统与宏观系统示意图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创设真实、生动的语言场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意义构建,从而巩固其语言习得成果,但具体实施中需处理好几组关系中的“度”。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由主体性转变为主导性,这一转变对大学英语教师是一大挑战。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保证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做好课堂策划,因为对于学生的引导、激发、鼓励、评价及反馈是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因素”(刘毅、罗腊梅 2018)。今天若不“革命”,明天将被“革命”。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大学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解放思想,进行“自我革命”,在互联网、大数据、泛在学习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师应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作课堂的主人。
与此同时,教师必须明白自身的“主导”地位并非“从属”地位,教师角色绝非可有可无。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转课堂中教师的地位与传统课堂相比不降反升,其任务量也较前大为增加。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当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环节,一旦发现学生自主性受阻,教师要能随时跟进并介入,使得课堂教学保持稳定性、流畅性。教师角色转换要讲究一个“度”。
学生是翻转课堂的“主人”。学生角色的转换程度直接反映了教师的调度情况。如何将学生角色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考验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微课、视频制作上,要充分考虑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心理学家的统计数据表明,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为十分钟左右”(王唯茵 2014)。因而教师可将视频、微课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碎片化”的微课视频有助于维持学生的新鲜感。在分配活动小组时要有的放矢,高低搭配,每个小组都需有优、良、中、差各类学生,以便形成“先进带后进”的良好氛围。在课堂互动上,要关注“话语权”的分配情况,一旦有优秀学生“霸占话语权”的现象发生,教师就要以恰当的方法及时介入,引导“差生”逐渐接过“话语权”,培养其自信心,使其主动起来。
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教师还要注意“翻转”的“度”。一般的大学英语课堂学生人数多,教师关注度势必降低,加之有的班级(如理科、工科等)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动力不强,使得实施翻转课堂有一定难度。此时,教师要因材施教,可实施部分“翻转”,或采用“翻转”与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的模式,既充分发挥部分优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又照顾少数“差生”的需要。
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载体,视频等新技术对翻转课堂的成功实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大学英语教师受其知识结构所限,在制作视频等教具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马秀欢(2017)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均表示自身掌握的微课技术尚且不足,无法有效适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需要”。面对新形势,大学英语教师要努力学习和熟练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录制出高质量的微课视频,并尽量以生动、活泼的图文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注重微课视频的“包装”本无可厚非,但教师须分清主次,要知道视频只是载体,绝非翻转课堂的全部。翻转课堂的核心之一应是视频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在如何使视频做到短小精悍、要素齐全且能引人入胜上做好文章。
当前,翻转课堂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大热点,在教育界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大学英语教师锐意进取,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并已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凡事要讲究一个“度”,在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尚未完成、教师知识(尤其是信息技术知识)储备尚不足以满足微课视频要求的现阶段,不可冒进全面实施翻转课堂,而要结合各校、各班软硬件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程度的翻转课堂教学,必要时需借助一定的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对那些设施齐备、生源优良、小班授课的学校而言,可大胆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对那些设施相对落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采用大班授课的学校而言,“翻转+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是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