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中审美概念的英译
——以孙过庭《书谱》为例

2019-06-26 03:52杨晓波
英语教师 2019年8期
关键词:劳伦平正书谱

杨晓波

引言

审美概念是评赏美的工具,凝结了人们对美的认识。因文化与语言不同,人们对美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尽相同。一直以来,审美概念的传译是文论翻译中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古代书论中审美概念的英译,原因有以下两个:一是书论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实践与研究一直为学界所忽略;二是书法乃汉字特有之艺术,其审美概念极富中国文化特色。

一、孙过庭《书谱》及其英译本介绍

本文以《书谱》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审美术语的英译。《书谱》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所撰的书法理论长文,该文规模宏大、内容广博,是中国书论史上的里程碑。

《书谱》目前有三个英译本:一是美籍华裔书法家张充和与其汉学家丈夫傅汉斯(Chang&Hans,1995)合作的译本(下文简称张、傅译本);二是从事中国书法研究的知名意大利汉学家彼得罗·De·劳伦蒂斯(Pietro De Laurentis,2011)的译本(下文简称劳伦蒂斯译本);三是我国著名诗人兼翻译家孙大雨(1997)的译本(下文简称孙译本)。三个译本各有千秋,前两者属于学术性翻译。张充和与傅汉思的翻译“是在美国书法教育背景下展开的,其译本满足学习中国书法的西方大学生的需要”(胡志国、廖志勤 2013:52)。劳伦蒂斯的翻译是伴随其学术研究进行的,是其学术著作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该书是在其意大利语博士论文基础上完善并翻译成英语的)的一部分。这两个译本因其学术性,且有注释的辅助,故倾向于直译,译文较严谨,但有时过于拘谨,表现为某些过度的直译。相比之下,孙译本则属于意译,其翻译主要出于年轻时对书法的兴趣与练笔的需要,含有“为翻译而翻译”的意味,因此译法较为自由,但“有时过于随意,回避了一些困难的语句”(Chang& Hans 1995),同时加入自己的联想与阐释。这与译者的诗人背景有很大关系。

二、研究思路

翻译与翻译批评应参照具体的目的与对象,而对《书谱》现有译本进行评价的困难正在于此,即三个译本的翻译背景不同,故难以进行平行比较。鉴于此,本研究一方面通过重构现有译文来呈现决定译本面貌的因素(只是推测);另一方面参考现有译本,设定具体翻译目的与对象,探讨一种新的可能的译本。

本文选取了孙过庭《书谱》中一系列重要的审美概念,依据其普遍性分为三类:文论通用审美概念、书论通用审美概念、《书谱》特有审美概念。本文预设的翻译目的与读者如下:向未学习或稍学习过汉字与书法的西方普通读者传达《书谱》的要旨;译文适用于非学术性通识读物。其实,这类翻译难度很大,因为不宜使用音译或字对字的直译(它们只宜在学术著作或教材中配合注释使用),所以译文需要利用有限载量容纳尽可能多的信息。

本文在上述预设下探讨《书谱》中审美概念的英译。因不同译本对翻译的预设不同,故难以将本译本与其他译本进行平行比较。因此,在参考其他译本时,皆以本文的翻译预设为标准对其进行评析与调整,同时将提供这些概念所在背景句的译文。因为翻译是受语境制约的,所以本文力图呈现决定译文面貌的完整单位,并让读者知晓译文为何最终呈现如此面貌。审美概念的译文统一采用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术语形式,力求简短,并在将其运用于背景句时,在词性或信息量等方面稍作调整或增损,使之适应具体语境。

三、孙过庭《书谱》中审美概念的英译

(一)文论通用审美概念的英译

自古诗、书、画一家,三者的许多概念是相通的,因此,笔者首先讨论几个文论的通用审美概念。原文与三个版本的译文如表1 所示:

表1:文论通用审美概念原、译文

“质”与“妍”是一组对举的概念,“妍”也称“文”,“文”与“质”最初用来形容人的品性,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强调内在,意为质朴、自然、无雕饰;而“妍”指外表华丽,讲究修饰。张、傅译本对“质”的翻译过于“直”,若无注释,英语读者很难理解何为“have substance”(有实质或物质)。孙译本的“lonely simplicity”有些发挥过度,去掉lonely 效果会正好。劳伦蒂斯的译文较为恰当,plain 意为质朴、无装饰,与“质”的本意较接近。“妍”的译文三个译本所用的elegance 与refined 均含典雅之意,为褒义词。而细观“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可以看出,孙过庭对当时妍美的风格是有微词的,因此,笔者认为,用同样带有贬义的garishness 一词(意为虚饰、过于艳丽),效果会更好。

“风神”原形容人的风采与神韵,此处以人喻书。张、傅译本较贴切,但使用elegant 一词会导致一个问题:如何将它与上文的“妍”(elegance)区分开来?译文的互文性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孙译本将“风神”解释为“使作品呼吸(breathe)与微笑(smile)”,有些发挥过度。劳伦蒂斯译本较模糊,未点明究竟是怎样的style 和spirit。

综上考虑,本文将“风神”译为lively spirit,意为生机勃发的风采。

“筋骨”“骨气”“骨力”是一组相似的概念。根据上下文,“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是针对“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骨”即“骨气”)而言的,因此“骨力”即“骨气”,“遒丽”即“遒润”,译文也应统一。“骨气”与“骨力”形容的是一种内在气力,犹如人具有一副挺拔、健壮的骨架。“筋”为连接骨骼的韧带,因此“筋骨”也指内在的力量,但“筋”比“骨”更隐而不露,“骨”则外显为整个形体结构。孙译本与劳伦蒂斯译本均意识到了这点,点明了structure 或frame。但孙译本中bony 一词意为瘦骨嶙峋,含贬义,跟原文强劲有力之意背道而驰。张、傅译本将“筋骨”“骨气”“骨力”均解释为一种内在力量,未能区分“筋”与“骨”。孙译本将“筋骨”与“骨力”皆译为bones and sinews,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借鉴三个译本,本文将“筋骨”直译为sinews and bones,运用于具体语境时增译一些信息,以提示这是种仿佛来自强健筋骨的内在力量(an inner strength as if from strong sinews and bones);将“骨气”与“骨力”直译为 skeletal vigor,因“骨”外显为形体结构,因此可在具体语境中增译in structure。有骨架便须有血肉,“遒丽”是相对于“骨力”而言的,因此可将“遒丽”理解为血肉。本文的参考译文见表2:

表2:文论通用审美概念参考译文

(二)书论通用审美概念的英译

原文与三个版本的译文见表3:

表3:书论通用审美概念原、译文

《书谱》中学书三阶段(平正—险绝—复归平正)的思想来自青原惟信禅师的参禅公案(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因此,经历“险绝”后的“平正”不同于初学时的“平正”,这是翻译的难点所在。

1.平正

书法讲究气韵生动,“平正”指整体上端庄平和的气度,而张、傅译本按字面的直译易让读者误解为横平竖直。孙译本将“平正”阐释为conformity(顺从、一致)与moderation(适度),偏离了原意,其着眼点似乎不是字的结体与布局,而是创作者的心境。虽然这种译法在一定程度上说得通,但难以解释与“平正”相对的“险绝”。相比之下,劳伦蒂斯使用balance 一词更加可取。

2.险绝

“险绝”与“平正”相反,指字的结体与布局呈一种欹侧、动荡的紧张状态。孙译本将其译成perilous ways,中文意思为“走上危险的道路”;张、傅译本未译,但在“达夷险之情”中将“夷险”(即平正与险绝)分别译为level 和precipitous。然而,不论译为“危险”(perilous)还是“陡峭”(precipitous),都难以引导读者产生恰当的联想。劳伦蒂斯虽然在“陡峭”(steepness)之后补充说明了这是一种“大胆”(boldness)的创作方式,但也不算太贴切。本文将其译为precariousness,指一种欲倾倒的状态。

3.经历“险绝”后的“平正”

经历“险绝”后的“平正”是融通夷险、似险实夷的最高境界,若初学之“平正”译为balance,“险绝”译为precariousness,那么“险绝”后复归之“平正”就可以译为precarious balance。

4.枯劲

在书法中,“枯劲”喻指枯枝般老辣苍劲的线条,在结体上常表现为险绝,在用笔上常表现为飞白。而在英语中,“枯劲”喻指凋败与衰亡,“枯”与“劲”绝不能相提并论,而三个译本恰恰如此。对于英语读者来说,他们认为力量可以强或弱,怎么可能“干枯”呢?即使通过联想,“干枯的”力量也易产生贬义。因此,本文避免将“枯”直译,经反复权衡,选用了ruggedness 和mightiness 两个单词来诠释“枯劲”。mightiness 意为强大有力,对应的是“劲”;ruggedness 意为粗糙、有皱纹、粗犷强健,可让人联想到布满飞白的枯涩用笔,及整体上“若枯槎架险”的硬朗风格。

5.遒润与遒丽

“遒润”与“遒丽”意义相同,译文也应统一。“遒润/遒丽”是相对于“骨气/骨力”而言的,后者可视为骨架,前者可视为血肉。一方面,骨肉相互依存(“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另一方面,骨肉应比例匀称(“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张、傅译本与劳伦蒂斯译本皆传达了两个术语中包含的“力”,但存在两个问题:(1)未体现“遒润”与“遒润”的同一性;(2)未揭示“遒润 /遒丽”与“骨气 /骨力”的关系。此外,劳伦蒂斯将“润”直译为“湿润(moisture)”,也会让英语读者费解。孙译本将“遒润/遒丽”译为decoration,意为“精美的装饰”,只译出了“丽”,而“遒”的强健之意被忽略了。本文将“骨气/骨力”视为骨架,将“遒丽/遒丽”视为血肉,因此使用elastic strength 来诠释“遒丽 /遒丽”。其中,elastic 形容笔画之柔韧、遒劲,同时也喻指肌肤之弹性。本文的参考译文见表4:

表4:书论通用审美概念参考译文

(三)《书谱》特有审美概念的英译

下文选取了若干书体审美术语,因为这些由单字构成的概念充分显示了汉语术语的特性与翻译的困难。原文与三个版本的译文见表5:

表5:《书谱》特有审美概念原译文

原文对四种书体的审美概括抓住了最能代表其特征的四个方面:篆书的“婉而通”指线条,隶书的“精而密”指结构,草书的“流而畅”指笔画,章草的“检而便”指书写。

1.婉而通

“婉而通”形容的是篆书线条的委婉与通畅,孙译本的用词较为恰当;张、傅译本将“通”理解为相互贯通,这容易让读者将篆书误解为笔画相连的草书;劳伦蒂斯的译本是照字面意思的直译,很难引导读者产生恰当的联想。

本文将“婉”译为gentleness,具有委婉、温润之意;将“通”译为smoothness,意为流畅,因为相互贯通本就包含流畅、畅通之意。

2.精而密

“精而密”形容的是隶书结体的精致与茂密,张、傅译本与孙译本都将侧重点放在了“密”上,只有劳伦蒂斯译出了“精”;三个译本对“密”的翻译都较为恰当。

综合三种译文,本文将“精”与“密”分别译为delicacy 与 compactness。

3.流而畅

“流而畅”形容的是草书笔画的连绵与流畅,三个译本的阐释都较贴切,且均运用了“流”(flow,fluid)的隐喻。

本文取“流”的隐喻,将其译为fluency,将“畅”译为coherence,突出草书笔画间的首尾相连。

4.检而便

“检而便”形容的是章草书写的严谨与便捷。孙译本将“章”译为了zhen,该音译指真书(又称正书或楷书)。“检而便”的“章”指章草,而“流而畅”的“草”则为今草,两者是不同的。章草是隶书的草写,虽连笔书写,但字字独立,而今草则字字相连,因此相对于“流而畅”的今草,章草是“检而便”的。“检”意为约束、严谨,张、傅译本将其译为restrained,较为贴切;而孙译本与劳伦蒂斯译本未体现这层意思。“便”意为书写便捷,三个译本的用词都较为恰当。

借鉴三个译本,本文将“检”与“便”分别译为restraint 和convenience。本文的参考译文见表6:

表6:《书谱》特有审美概念参考译文

结语

《书谱》中的审美概念当然不止以上这些,除此之外,尚有其他术语的翻译值得探讨。本文限于篇幅,仅涉及了部分最具代表性的审美概念,这一代表性不仅体现在这些概念的重要性上,更体现在其翻译的困难上。希望本文的探讨能为书论乃至其他文论的英译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借鉴。最后需指出的是,本文的翻译与其他译本呈互补关系,各译本皆提供了翻译的一种可能性。作为一个后来的译本,需承认,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先前的三个译本。

猜你喜欢
劳伦平正书谱
孙过庭《书谱》书学理论与写法分析(二十七)
唐·德里罗《人体艺术家》中的身份建构
摘《书谱》孙过庭句
临帖孙过庭《书谱》
临帖孙过庭《书谱》
学习书法“分布”三阶段
走进孙过庭书法三段论的世界
《吉赛尔的愿望清单》
赵孟頫平正书风浅析
老友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