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硕 山丹 黄爽 徐瑞琦 关震
颅脑外伤是指由于撞伤、 跌坠伤及击伤等外界暴力导致的一种神经外科类疾病,死亡率较高,易引发颅骨损伤、颅内组织损伤、血肿、软组织损伤、精神障碍及脑震荡等症状,若不进行及时的临床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情绪[1,2]。该类疾病病程快、病情重,需要及时对患者给予更加优化的救护措施[3]。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去大骨瓣减压术和开颅手术的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疗效,不过该方法通常会给患者带来较严重的负面情绪和预后并发症[4]。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是近几年新推出的一种救治模式,从病情评估、呼吸通畅维护、脑损伤并发症控制、救治与护理的紧密衔接等一站式模式,具有规范性、个性化及高效性等临床特征,其关键目的是为了让患者在颅脑外伤治疗期间获得更紧密的治疗流程,缓解负面情绪,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并保持最佳状态[5,6]。本研究主要探讨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在优化救治颅脑外伤患者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94 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7例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组(观察组)和47 例常规救护模式组 (对照组),年龄范围25~85 岁,年龄(63.1±16.8)岁。临床症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脑骨折。经过统计学处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症、意识清晰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治疗,具有可研究性(表1)。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所有患者均严格经过临床常规检查等按照颅脑外伤的诊断标准筛选。
纳入标准[7]:(1)临床诊断、实验检测和影像学信息均符合颅脑外伤的诊断标准,具有齐全的临床资料;(2)具有脑挫伤、脑水肿、颅内血肿及头痛头晕等症状;(3)观察对象是自愿参与研究,配合临床检查;(4)体征比较平稳,没有精神问题。排除标准:(1)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 患精神心理疾病者;(2)临床检查资料不齐全者;(3)免疫功能或凝血机制异常者;(4)住院前3 个月内有手术史者。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手术与药物治疗,并采用传统的常规临床护理服务与检查,医院救护人员按照要求配合相关医生工作,并做好对病房内患者常规护理,观察与处理病房内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的症状与生理体征,及时做好记录[7,8]。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给予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具体内容包括:(1)科室内工作人员培训管理;(2)成立颅脑外伤救护小组;(3)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的流程优化。详细了解患者的治疗方案,对救护的各个环节密切监控,并对各个环节流程进行优化:(1)制定颅脑外伤的救护流程和详细的规范,对救护小组各位成员加强培训,加快合作的紧密性、高效性;(2)预诊护士对患者病症评估之后立刻呼叫救治医生接诊,医生确诊之后立刻安排注射置管,进行影像学检查,中途交流病情,调查患者疾病相关信息,并与患者家属对接;(3)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并制定治疗方案,家属签署同意书之后立刻安排手术室,同时护士去药房准备好药物,几名救护人员对配药、吸氧、注射、手术等各操作环节进行明确分工,形成一个高效的无缝链接救护模式[9,10]。
(1)对2组救护各段流程时间比较,主要包括就诊到影像学检查之间的时间(door-to-imaging time,DIT)、 影像学检查到实施救治之间的时间(imagingto-needle time,INT)、治疗时间等方面;(2)采用LOTCA认知功能评定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分析,主要包括知觉、定向、思维运动、视运动等指标;(3)临床疗效对比:基本治愈:颅脑外伤的症状完全消失,运动指标正常,无预后并发症;明显改善:症状情况明显消失,运动指标基本正常,部分受限制,语言理解正常;稍微改善:运动指标需要协助完成,语言可以理解但不能活动;无效:症状加剧,语言理解能力受损,活动障碍。有效率=基本治愈率+明显改善率+稍微改善率。
采用SPSS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方法进行组间对比,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流程时间(DIT、INT、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2组患者救护各段流程时间比较(±s,min)
表2 2组患者救护各段流程时间比较(±s,min)
DIT:影像学检查之间的时间;INT:影像学检查到实施救治之间的时间
组别 例数 DIT INT 治疗时间对照组 47 58.2±16.4 69.5±24.2 116.8±24.4观察组 47 18.7±10.5 24.8±9.8 45.7±16.2 t 值 6.225 5.428 5.692 P 值 0.001 0.002 0.002
2组患者LOTCA评定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知觉与思维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定向、视运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2组患者LOTCA评定分析(±s,分)
表3 2组患者LOTCA评定分析(±s,分)
组别 例数 知觉 定向 思维运动 视运动对照组 47 13.15±2.64 2.16±1.02 15.23±2.85 22.39±2.76观察组 47 16.28±3.40 2.15±0.98 17.27±2.65 21.44±2.37 t 值 4.291 1.462 4.480 1.620 P 值 0.002 0.096 0.003 0.105
2组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4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颅脑外伤是一类发生率较高的神经外科疾病,患者会出现运动、语言、思维、知觉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故而需要高效的救护措施[11-13]。与传统的救治模式相比,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拥有一套完整的救护体系,从患者入院寻求救治开始,医护人员可以准确快速地评估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对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救治,减少等待时间。本研究通过对比普通救治模式和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探讨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在优化救治颅脑外伤患者中的价值。
近年来,有研究探讨重症颅脑外伤的急救护理流程,认为传统的护理流程存在等候时间长、救治成功率低等问题。林林与曾燕梅[14]的研究显示,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可以显著缩短救治时间,降低早期预警风险评分,可以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主要救护方案如下:(1)科室内工作人员培训管理,健全科室的规章制度,对救护人员进行严格的规范化训练。对工作人员培训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规范操作;(2)成立颅脑外伤救护小组。由于颅脑外伤的救治涉及多个部门,为了加强各环节救护人员之间的合作紧密性,加快各环节的衔接时间,对此组建一个小组(包含影像科、急救、护理、检验、手术等),制定严格的救护流程记录表与注意事项,定期组织会议对患者病情分析讨论,对各流程环节进行分析总结,优化救护环节与改进方案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制度上形成“无缝链接”的救护团队,高效整合资源,减少无效等待时间,改良救护方案;(3)全面评估病情之后制定救护流程,确保救治过程畅通,准备紧急措施;(4)及时监控患者的生理症状信息,随时向救护小组汇报,做好方案调整方案。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医疗领域服务更高更严格的标准,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服务广泛受到医院和患者的青睐,加快了临床救治的进程[12]。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运用于颅脑外伤的治疗过程中,可以加快救治速度,提高成功率,改善救治质量[15]。
本研究对常规救护模式与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比较发现,观察组的DIT、INT、治疗等流程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知觉、思维评分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可以大幅度地缓解救治的预后影响,加速救护时间,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改善患者治疗期间的舒适度和依从性,改善颅脑外伤的疗效。
综上所述,在颅脑外伤的救护服务中,对患者实施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可以科学高效地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提高救护的成功率,减短救治时间。因此全面实施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可提高救护小组的工作质量,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改善救治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对颅脑外伤的治疗发挥着很高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