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喧 张蕊
摘 要: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和品牌带动,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在全球经济增长趋缓,外部复制因素增加的背景下,台州加快推动“三强一制造”的建设,引导企业重标准、塑品牌、强质量,以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品牌强市和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为抓手,全面建设制造之都。
关键词:“三强一制造”;制造之都;质量提升;台州标准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3-0125-02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做出了“振兴浙江质量,打造品牌大省”的重要指示。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施质量攻关工程,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我国经济进入质量时代。在新时代,台州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就是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而大力实施“三强一制造”行动,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质量强市”“品牌强市”“标准强市”和“浙江制造”品牌建设,通过“五心”“妈妈式服务”优化和打造质量、品牌、标准,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台州制造”美誉度的有效措施。
一、台州“三强一制造”实施的现状
1.质量强市。质量基础能力迈上新的台阶,积极实施“三强一制造”奖励制度,推动企业建立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指导企业组建孵化团队,梯度开展质量基础夯实活动。深入实施智能马桶和工业缝纫机两个示范区创建,推进智能马桶行业六大攻坚任务以及工业缝纫机领域七大提升计划,在喷雾器行业开展示范区创建培育,推动杰克、宝宇等工业缝纫机龙头企业参与中外产品质量比对。质量提升工作有了新成效,充分发挥质量奖企业的先进模范作用,引导企业实施先进质量管理模式,积极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探索建立常态化的质量分析制度。
2.品牌强市。实施品牌梯次培育工程,以龙头骨干企业、行业“单打冠军”企业和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为重点,建立“品字标浙江制造”梯度培育体系。加大培育力度,以“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活动为抓手,开展“五问入企、五心服务”调研和“服务零距离、质量零缺陷”行动,助力企业提升质量水平。组织培育企业参加品牌培育训练营活动,强化“品字标”政策解读和认证指导,构建了以“区域品牌、先进标准、市场认证、国际认同”为核心的“品字标”公共品牌建设制度体系。对于在“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优秀的企业在申报上市时优先考慮,引领品牌强市工程的落地,不断激发制造型企业自主树立和建设产品品牌的欲望。
3.标准强市。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各类标准的制定工作,争取标准话语权,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台州缝纫机行业通过对国际先进标准的引进、理解、利用和再创新,充分发挥工业缝纫机产品标准化在本行业的技术支撑作用,积极申请成立浙江省工业缝纫机标准化技术委员。标准化战略取得新进展,星星冷链集成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了“浙江制造”和ETLEU国际、国内双认证证书,成为台州首家通过国际互认的“浙江制造”生产企业。从参与制定变温冷冻冷藏箱“浙江制造”团体标准,到产品通过欧美国际认证,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的高品质再一次得到认可。2018年智能马桶获批第一批国家级消费品标准化试点项目,将以建成“全国智能马桶标准化示范区”为目标,探索建立涵盖标准制定与实施全过程的消费品标准化示范工作体系,探索标准体系建设和服务模式在新型消费品市场的创新机制。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立项计划,由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承担的“‘三融三创小微金融省级标准化试点”、临海市休闲用品行业协会承担的“制定实施休闲用品行业团体标准”、温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承担的“商事登记省级标准化试点”入围立项计划。
4.“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上市企业双环传动以高于国家标准通过“浙江制造”认证,从制造企业转身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系台州首家。上市企业永高股份的PP-R管材产品,早在2016年就通过了“浙江制造”品牌认证,成为全市首批通过“浙江制造”的认证企业,企业形象和产品质量得到稳步提升。目前,永高股份正计划推出一批新产品,进一步推动“浙江制造”品牌和质量认证在企业的建设。
以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为重要突破口,打造制造之都的台州区域品牌,正成为台州加快建设质量强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台州专门出台政策,以激发企业申请“浙江制造”认证的积极性。对获得“浙江制造”产品认证的企业,将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并在招投标、企业融资上市、境外广告展览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二、台州“三强一制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三强一制造”实施过程中台州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短板:对标市场需求,台州的产品质量不够突出;对标发达国家,标准化程度还不高;对标品牌影响力,台州的产品声誉度还不出名;对标百姓和社会期望,质量诚信体系还不够完善。
另一方面,区域创新体系有待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台州全社会研发投入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实力弱数量少;要素市场改革滞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高有待改善,土地价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造成制造业企业搬离外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推进台州“三强一制造”实施的对策
1.加快标准建设的速度,全面提升标准水平。在制造业生产领域,引导更多的企业对照国内外先进标准进行生产与改进,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逐步采用国际标准在企业产品生产中的比例。在新兴产业领域,加强经济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鼓励成立标准联盟。在消费品领域,开展与发达国家“同标同质”的提档提质行动。积极开展标准创新活动,发挥先进标准集聚效应,促进标准与区域经济相融合,广泛开展标准先进性评价,推动科技创新与标准创新相互促进,加快标准的国际化步伐。
2.增加优质产品供应,引领品质消费需求。大力提升产品质量,树立一批质量标杆,产出更多精品和优品,不断提高浙江制造竞争力。大力提升建设工程质量,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各种创优评先活动。大力提升服务业质量,提升专业化、便利化、精细化和品质化的服务。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通过“五心”“五皮”的服务精神,打造“台州服务”的新名片。大力提升环境质量,制定实施严格的环境标准体系,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3.强化知名品牌培育,打造若干标志性产品。牢固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的观念,准确把握品牌培养规律,大力弘扬台州的工匠精神,着力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大力推进政企联动,全力打响“品字标”区域公共品牌,加快扩大品牌覆盖面,加快构建品牌分类培育体系,努力打造更多的“百年老店”。要加大品牌保护宣传推广力度,积极提升浙江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4.健全质量制度体系,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推动质量法律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对质量创新的鼓励、引导和保护,强化企业质量首负责任和服务质量保障机制,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建立事前管标准、事中管达标、事后管信用的监管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的汇总、分析和处理等功能,推动执法重心下移。
四、结语
“三強一制造”是台州“制造之都”建设组成部分,通过提升制造业企业的产品质量,打造更多的“隐形冠军”,推动更多企业的蜕变;把品牌建设作为先进制造的重要引领,打响浙江制造的“台州品牌”,做强做大“台州产品”;把标准提档作为质量提升的主要标尺,定好先进制造“台州标准”;把技术基础作为“三强一制造”的主要保障,夯实质量提升“台州基石”。“三强一制造”既是经济发展的主题,又是民生发展的基石。要坚持“质量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不断增强消费者的“质量获得感”,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品质”需要。
参考文献:
[1] 周青.推进“标准化+浙江制造”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N].浙江日报,2018-12-18(007).
[2] 侯瑞.数字化服务型制造,浙江抢先发力[J].信息化建设,2018,(11):40-41.
[3] 王奭剑,李律.大力培育“浙江制造”经济新动能的思考——以浙江省温岭市为例[J].杭州学刊,2017,(4):37-42.
[4] 朱培武.对标德国制造,浙江省全面推进制造业标准化发展的提升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2017,(12):45-48.
[5] 杨哲华.从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跨越[N].浙江日报,2017-10-12(009).
[6] 陈春.打造“制造之都” 做好“质”字文章[N].台州日报,2017-02-0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