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保罗·斯威齐是20世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先驱和代表性人物。在《资本主义发展论》与《垄断资本》这两本代表性专著中,斯威齐针对资本主义停滞问题先后提出了消费不足经济危机理论以及垄断资本理论。事实上,在学术生涯晚期,斯威齐还提出了一个“积累过剩”理论,但并未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因此,详细论述分析积累过剩理论的整体框架与主要内容,以期填补相关理论的空白,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斯威齐;经济停滞;积累过剩;金融化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3-0004-04
保罗·斯威齐(1910—2004)是20世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先驱和代表性人物,《每月评论》杂志的创始人、主编,在美国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在斯威齐一生将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之中,最为人重视和知名的著作当属他在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发展论》以及1966年出版的《垄断资本》,以之作为时间节点,可以说是斯威齐经济思想的成长与成熟时期[1]。在这一时期,斯威齐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内展开了持续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具体地说,是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以及长期停滞问题展开了研究。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论》中提出的消费不足经济危机理论,以及在《垄断资本》中与巴兰共同提出的垄断资本理论,这两个理论可以说是斯威齐最重要的理论思想与学术贡献,前者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影响了好几代的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使消费不足问题成为之后几十年内美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后者则极大地拓展了当时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和范围,是美国新左派的重要思想来源,也是垄断资本学派或者说每月评论派的奠基之作。
事实上,在1966年《垄断资本》出版之后,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近三十年间斯威齐主要与马格多夫一起,继续针对以美国为主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持续深入的分析,重点关注战后繁荣终结之后美国经济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在这其中,针对新的经济停滞现象,斯威齐与马格多夫也从他的消费不足经济危机理论,以及垄断资本理论中“资本主义无法为日益增长的经济剩余提供投资出路”的相关论述这两方面内容出发,提出了新的解释经济停滞趋势的“积累过剩”理论。然而,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斯威齐积累过剩理论的研究,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本文详细论述分析了斯威齐在学术生涯晚期所提出的积累过剩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即在理论层面证明资本主义的长期停滞趋势;二是现实社会中,对反停滞的刺激性力量的分析;三是对最为重要的刺激性力量——资本主义金融化的研究。本文对斯威齐积累过剩理论的研究,有助于填补对斯威齐经济思想的整体把握,以及对资本主义危机与停滞问题理论研究的空白,同时,结合斯威齐的消费不足论与垄断资本理论,也有助于我们把握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特征与发展脉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积累过剩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理论雏形
斯威齐的积累过剩理论将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积累过程或者说投资过程所面临的困境作为解释经济停滞的核心要素,因此又可以称之为“资本投资不足”理论。“积累过剩”一词来自于斯威齐本人的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认为自己的理论毫无疑问是马克思主义式的,是在吸收了卡莱茨基和斯坦德尔的有关思想基础上,从垄断资本理论中继承和发展出来的[2]。实际上,积累过剩理论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思想来源。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美国经济学界关于经济停滞问题曾经有过一次大辩论,其中的两位代表性人物,阿尔文·汉森和约瑟夫·熊彼特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斯威齐详细论述和分析了汉森的“投资机会消失”论和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高度评价了他们两人争论的价值和意义[3],而汉森的理论思想也启发了斯威齐,他将“投资机会消失”论与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两部门模型结合起来,进行了马克思主义范式的完善,而这也就是斯威齐积累过剩理论的雏形。
具体来说,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的两部门模型包括生产部类一(或称为生产品行业)和生产部类二(消费品行业),而资本主义下积累过程的繁荣就在于部类一的增长速度快于部类二的增长,但这就导致了过度积累的趋势,因为前者的增长是不可能独立于后者的。斯威齐就此认为,生产部类一的快速增长在生产的最初阶段是最容易的,即所有的产业都从零开始建立时。但是一旦基础产业发展起来了,新的投资就可能受到之前投资的阻碍,因为之前的投资既能满足当时的需求,又能满足进一步扩张的需求,从而导致绝大多数产业部门产能的增长。与此同时,垄断资本主义本身还面临一些问题,如剩余价值的分配和投资出路的缩减等,这些问题结合起来,就会导致强烈的停滞趋势[4]。
(二)现实分析
从上述两部门模型的理论雏形出发,借助新古典主义的供求理论,斯威齐与他的合作者马格多夫首先分析了从历史到现在的资本投资在供求两方面所面临的变化和产生的后果[5]。自诞生以来资本主义制度就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后发展成一个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历史过程。斯威齐和马格多夫指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或者说竞争阶段,其对内和对外扩张的潜力是巨大的,因此对投资资本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无限的,另一方面对投资资本的供给则是有限的,它只有一个来源就是资本家或其他有产阶级的储蓄,并且这些储蓄确实都已经投入到了投资之中。此外,在这一时期资本积累和社会财富增长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储蓄率,而促进资本积累和投资的方法就是最大化收入分配中的不平等。
但到了资本主义的当前时期,或者说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很大改变。斯威齐和马格多夫依然从资本投资的供求两方面进行分析:就需求方面来说,首先,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已经基本停止,这一过程毫无疑问也就变得相对不那么重要,并且会继续减弱;其次,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建立在生产部类一上的投资需求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减弱,例如美国就可以在没有净投资的前提下满足全社会的再生产和消费需求;再次,在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创新和技術进步意味着对新投资的需求,旧的资本将贬值甚至消失,但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厂商掌控着市场和价格,因此能控制新技术的应用以及资产的保值;最后,投资过程中的新产业的作用也降低了,在资本主义早期可以说所有产业都是新产业,而在当前时期新产业已不是一个主要的、更别说是决定性的力量了。另一方面,就资本投资的供给方面来说,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与过去相比发生了许多变化。例如,巨型公司取代了小企业、企业竞争采取了新的形式,不再对价格和利润率造成压力、地主等其他阶级通过股票投资成为资本家、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体系剧烈扩张等等。这些变化使得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剩余能够更容易被资本家利用,并投资于可获利的投资领域。此外,对主流经济学经常讨论的所谓资本短缺问题,斯威齐和马格多夫认为,这本质上是利润短缺,或者说可获利的投资机会的缺乏[6],而当有利可图时,大公司和资产阶级总能筹集到所需的资金进行投资或投机[7]。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制度从成长发展到成熟时期,对资本投资的需求是相对减弱的,而供给则是相对增加的。斯威齐和马格多夫认为,上述关于资本主义现实分析的结论包括以下三点:首先,战后繁荣终结,出现经济停滞,资本投资的供求现状不平衡;其次,需求方面对新投资的需求减少至历史最低水平,现有产业的生产利用率较低,新产业对投资的吸引力不足;最后,供给方面可用于新投资的流动资本规模巨大。最后,斯威齐和马格多夫指出,资本投资的供求现状造成了两方面的严重后果。一是随着收入和财富的集中和积聚过程持续进行,当实体产业萧条时,追求利润的流动资本就涌向金融领域,造成金融上层建筑的扩张和投机活动的泛滥;二是随着资本投资的需求减少而供给增加,资本积累过程就陷入了停滞。
(三)核心内容
将上述资本投资的供求分析和垄断资本主义的自身特征结合起来,就是斯威齐完整的积累过剩理论,他在1987年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垄断资本”词条中,给出了对这一理论核心内容的最简明概述[8]。
在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伴随着垄断的发展,有三个途径最终导致了经济的长期停滞。首先,在供给方面,垄断性组织的资本在其与工人阶级的斗争中具有优势,因此往往能提高获取剩余价值的速度,并使可能的资本积累率即资本投资保持较高水平;其次,同样在供给方面,垄断或寡头垄断的价格取代了竞争价格,社会平均利润率让位给一个分层次的利润率结构,这意味着剩余价值的分配偏向于更大的资本单位,因此积累了更大比例的利润,也可能导致较高的资本积累率;最后,在需求方面,垄断性行业普遍采取放慢生产速度,并小心地调整生产能力扩大的政策措施,以维持其较高的利润率水平。因此,如果用凯恩斯主义宏观理论的方式来说,垄断的这些途径或后果意味着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储蓄潜力是增加的,而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是减少的,这就导致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下的收入和就业水平是低于其竞争阶段的,其他的问题也同样存在,最终就会产生经济停滞。斯威齐认为,根据这一积累过剩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及二战后的战后繁荣和多方面的刺激后果是如何导致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停滞的[8]。
二、反停滞的刺激性力量
就像1966年《垄断资本》的研究内容一样,既然已经分析回答了停滞为什么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正常”状态,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在于解释经济的快速增长或者避免长期停滞是如何发生的,即存在哪些对抗长期停滞趋势的力量。斯威齐和巴兰在垄断资本理论中曾经将美国二战战后繁荣的原因解释为两个主要的外部刺激,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本身和汽车化浪潮,其中二战的作用主要是被当作政府军事支出的范畴在经济剩余的吸收方面进行论述的,而汽车化浪潮则被认为是划时代的发明,既能通过自身发展吸收大量经济剩余,又能带动整个社会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后繁荣的终结,到了20世纪80年代,斯威齐的说法有了一些改变,他将这些之前被认为是“外部刺激”的因素统一称之为对抗停滞的或者反停滞的刺激性力量,并且这些刺激性力量在不同时期的组成也不尽相同。简言之,战后繁荣持续的二十五年得益于某些刺激性力量,而繁荣终结后,美国经济没有陷入更加深入和更加严重的经济停滞,则是得益于另外一些刺激性力量。因此,斯威齊的分析是从两个方面和两个时期展开的。
对于1945年开始的持续二十五年的战后繁荣时期,斯威齐认为,主要的反停滞的刺激性力量包括以下几个: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美国战后形成的全球霸权地位,主要体现在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性作用上;其次,战后各个国家经济和社会重建的需要,以及满足战时被抑制的消费需要,从这两个方面都强有力地刺激了资本积累和投资;再次,战争时期出现的新的军事技术的民用化,比如电子产业和飞机产业等,开辟了新的投资领域[2];第四是美国的汽车化浪潮;最后,美国在和平时期建立和维持的规模巨大的军事力量以及军火工业生产[3]。斯威齐认为,这些刺激性力量都是强有力地促进资本积累和投资的因素,也造就了被称为“黄金时代”的战后繁荣时期,但另一方面,它们又都具有规模报酬递减和自我限制的内在特点,因此其刺激作用早晚会减弱,并且会反过来使投资刺激消失,结果就是战后繁荣的终结,以及1974年之后的滞胀危机。斯威齐认为,还不能确定未来是否会出现新的强有力的刺激性力量,来结束当时的经济停滞[3]。然而,事实上确实存在着另外一种类型的刺激性力量,维持着当前美国经济的正常运行,以防止它向经济停滞的深渊中继续滑落。
因此,从另一方面来说,在战后繁荣时期的终结之后,以及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经济滞胀时期内,存在着某种“保护”美国经济的反停滞的刺激性力量,而在斯威齐看来,这一刺激性力量就是资本积累过程的金融化,或者说“金融资本”本身。对金融体系的忽略是斯威齐和巴兰在《垄断资本》一书中留下的缺陷和遗憾,因此在这之后,斯威齐和马格多夫在不同的论文中反复分析和强调这一点,但其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例如,有些时候他们将这些力量总结为信用制度、政府财政和中央银行系统[9];有些时候则是政府赤字、私人信贷和金融部门扩张[3];还有些时候则称其为整体经济从产品生产向服务生产的转变,以及从生产向金融的转变[10]。虽然说法和内容各有不同,但斯威齐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强调指出在当今时代,资本金融化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于金融资本是如何起到对抗停滞的刺激性作用的,斯威齐和马格多夫认为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体现在和金融体系直接相关的那些生产领域,例如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生产办公设备的企业,其投资机会被显著地扩大了;二是金融扩张大幅增加了资本利息收入,并且其所获利润也有效刺激了消费需求,特别是在奢侈品领域[11]。
三、资本主义的金融化
关于资本金融化或者金融资本的理论分析,也是斯威齐的积累过剩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对赤字和债务扩张等现实问题的研究基础上,斯威齐和马格多夫分析论述了更为抽象的金融资本的相关问题,涉及“金融资本的胜利”这一过程是如何从历史现实中和从理论上发生的,以及它所产生的后果和启示等。斯威齐在1994年的《金融资本的胜利》一文中写道,“一开始金融资本仅仅作为实体经济生产的温和的帮手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它一旦脱离了这个角色,就必然地变成只追求自身扩张的投机资本”,并且最终“成为了一个国家经济的主宰”甚至“整个世界的主宰”[12]。
因此,斯威齐首先要做的是,解释“所有这一切”发生的历史过程。斯威齐认为,金融资本的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资本积累的改变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改变,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具体来说,在19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里,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还仅限于为工业和贸易提供短期信贷,以及迎合政府为了增加军队、发动战争的长期要求和公用事业需要等。到了20世纪的前五十年,资本积累过程仍然主要集中于工业资本,金融资本此时是作为工业资本的最重要伙伴,并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即利润最大化,但在这一时期内已经出现了针对利润分配的争夺,但总的来说整个金融领域仍然从属于生产领域。之后在20世纪的后五十年里,伴随着持续二十余年的战后繁荣的终结,以及以1974—1975年经济急剧衰退为代表的经济停滞的到来,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上层建筑就同时出现了。因此斯威齐指出,不是经济繁荣而是经济停滞导致了金融扩张。之后这一金融上层建筑在1974—1994年的二十年间不断发展,并最终坐落在世界经济和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顶端[12]。
更为重要的是,分析金融资本胜利的理论过程,即作为基础的生产和作为上层建筑的金融这一局面的形成过程。斯威齐和马格多夫将其称之为资本主义从生产向金融的转变,并且认为,这一转变最早源于股份公司的出现,即股份公司拥有真实资产,而股东拥有股票这种法律权利,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分隔成生产体系和金融体系的根源所在[13]。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下,斯威齐认为,实体经济由少数寡头垄断厂商控制,并获得了远超它们消费水平或能力的巨大利润,垄断资产阶级想要将这些利润的大部分继续投资,但受底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的严格限制,扩大生产的投资不能得到利润,因此这些利润只能投向金融体系而非实际生产[12]。这些投向金融体系的利润一般采用货币资本的形式,并用来购买能够获得利息和股息的金融产品。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此认为,这些金融产品的卖家就是产业资本家,他们将其获得的剩余价值用利息和股息的形式回报给买家即货币资本家,因此这些货币资本事实上仍然属于生产资本的一部分。但斯威齐和马格多夫并不这样认为,他们指出,伴随着停滞的出现,为了充分吸引和接受从实体经济中迁移出来的资本,金融体系开发和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并且是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以供选择,这些金融产品容纳的货币资本并不都是最终进入生产领域,它们在金融部门内保持循环,并促进了金融体系和金融资本的成长[13]。更为重要的是,斯威齐和马格多夫分析认为,金融体系有潜力成为整体经济的一个自主子系统,并拥有显著的自我扩张的能力,而一旦扩张过程开始了,特别是经济停滞的再次到来,金融体系就趋向于自己养活自己,控制它的唯一办法就是政府干预。但政府认为它是对抗停滞的一种有效方式,甚至是最有效的,因此更关心的是反过来帮助金融体系的扩张[11]。最终,金融体系的这种扩张和自我扩张的过程,导致了金融资本的胜利。换句话说,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从生产转向金融,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转向金融资产的买卖交易,这也意味着剩余价值的增长慢于货币资本的积累速度[14]。
斯威齐和马格多夫认为,金融资本的胜利,或者说金融体系的扩张过程产生了很多严重后果,包括: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即金融不稳定性,主要来自于信贷紧缩和银行倒闭;投机性行为的蔓延,经济停滞导致投机日趋增加;金融部门产值占GNP比例的增加,即虚拟资本的增加;金融资产的通货膨胀,债务规模、利息率和价格水平螺旋上升等等[15]。对于金融扩张的种种危机,斯威齐他们分析指出,政府更多的是将其当作对抗经济停滞的重要力量,因此没有也不想采取任何有效的管制措施,更别说将整个金融体系纳入国家掌控了,原因在于,一旦政府选择这么做,不仅有可能导致银行破产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发生,更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陷入混乱[11]。从这个角度出发,斯威齐和马格多夫认为,这种金融体系扩张和实体经济停滞并存的矛盾局面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13],并最终迎来不确定的结局。
在分析的最后,根据前面对金融资本的胜利的历史过程和理論的研究,斯威齐针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启示[12]。首先,经济权力的轨迹已经随着金融资本的优势而发生转移,通过全球金融市场的网络体系,那些巨型跨国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金融资本所约束和控制。其次,在政治方面同样如此,拥有政治权力的人也越来越多地被金融市场所控制,因此民主与金融资本的力量孰强孰弱是一目了然的。这对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经济实力较弱的成员来说,更是相当明显的,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是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直接控制。最后,在这种资本主义制度和规则下,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饱受压迫和不幸,他们没有别的选择,最终将反抗金融资本本身。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总的来说,斯威齐的积累过剩理论为经济停滞问题提供了一个比较系统和完善的理论分析和解释,说明了垄断资本主义比竞争资本主义更容易产生不可持续的积累,并导致危机、萧条和长期停滞问题。在斯威齐的这一理论中,历史性的因素变得更加重要和突出,垄断积累的问题也被视为是发生在更大的“成熟与停滞”背景之下的。笔者认为,这一理论分析的改变和演进可以说是斯威齐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研究的重要转变之一,是对他的垄断资本理论的重新思考和深化发展。
事实上,回顾消费不足经济危机理论与垄断资本理论,斯威齐针对资本主义停滞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就是坚持着这种“理论的停滞”与“现实的反停滞”相对比的逻辑思路,并且对后者的重视在斯威齐那里显得越发明显,特别是体现在对资本主义金融化问题的研究上,而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期停滞趋势,也就越来越成为一个暗含的理论前提。对于“现实的反停滞”,斯威齐的分析更加重视历史因素,由于停滞趋势成为理论前提,因此历史上的经济繁荣就成为斯威齐首当其冲的研究对象。事实上,对资本主义任何历史时期的研究,都有助于我们把握和深化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运行规律,对现在以及未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所启示。
參考文献:
[1] 张维昊.斯威齐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学术贡献[J].教学与研究,2016,(8):103-109.
[2] Sweezy,Paul M.The crisis of American capitalism[J].Monthly Review,1980,(5):1-13.
[3] Sweezy,Paul M.Why stagnation?[J].Monthly Review,1982,(2):1-10.
[4] Sweezy,Paul M.Four Lectures on Marxism[J].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81:34-39.
[5] Magdoff,Harry and Paul M.Sweezy.Capitalism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wealth[J].Monthly Review,1987,(5):1-16.
[6] Magdoff,Harry and Paul M.Sweezy.Capital shortage:fact and fancy[J].Monthly Review,1976,(11):1-19.
[7] Magdoff,Harry and Paul M.Sweezy.Are low savings ruining the U.S.economy?[J].Monthly Review,1980,(7):1-12.
[8] Sweezy,Paul M.monopoly capitalism.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Second Edition.Eds.Steven N.Durlauf and Lawrence E.Blume.Palgrave Macmillan,2008.
[9] Magdoff,Harry and Paul M.Sweezy.Keynesian chickens come home to roost[J].Monthly Review,1974,(11):1-12.
[10] Magdoff,Harry and Paul M.Sweezy.The alternative to stagnation[J].Monthly Review,1986,(2):1-12.
[11] Magdoff,Harry and Paul M.Sweezy.The financial explosion[J].Monthly Review,1985,(7):1-10.
[12] Sweezy,Paul M.The triumph of financial capital[J].Monthly Review,1994,(2):1-11.
[13] Magdoff,Harry and Paul M.Sweezy.Production and finance[J].Monthly Review,1983,(1):1-13.
[14] Magdoff,Harry and Paul M.Sweezy.The stock market crash and its aftermath[J].Monthly Review,1988,(10):1-13.
[15] Magdoff,Harry and Paul M.Sweezy.Stagnation and Financial Explosion[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87:19-23.
Abstract:Paul Sweezy is a famous Marx economist and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Marxs economics in Europe and America.In the two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he Theor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Monopoly Capital,Sweezy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insufficient consumption and monopoly capital theory in view of the stagnation of capitalism.In fact,in the late academic career,Sweezy also put forward a“excess capital accumulation”theory,which has not received the attention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Therefore,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overall framework and main content of the theory of excess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detail,in order to fill the gap of relevant theories,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Key words:Paul Sweezy;economic stagnation;excess capital accumulation;financi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