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艳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等特点,旨在教会学生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打下基础。信息技术课程应立足于学科特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整合课堂教学资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游戏活动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启发性,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小组合作;个别指导
[中图分类号] G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5-0083-02
信息技术与小学其他学科不同,它更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侧重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的培养,旨在教会学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教师应立足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训练方案,多元化、多维度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一、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1.直观教学,保障上机时间
信息技术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要求比较高的学科,绝大部分知识都需要学生在实操练习中掌握和运用。教师要处理好理论知识与上机操作的关系:一方面,针对学生思维发展不成熟,理解能力较弱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上机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练习,在实践体验中掌握信息知识;另一方面,一些知识的理论教学也应当尽量安排在计算机机房中进行,让学生能够接触计算机实体,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理论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认识计算机硬件系统》一课的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不需要学生上机操作,但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教师教学时把学生带到机房,拆开一部电脑主机,让学生查看主机的内部硬件,引导学生了解各个硬件的名称和作用,并将其与教材内容逐一对应。这样教学消除了计算机内部构造的神秘感,使学生在实际接触中对计算机硬件构成有更准确的认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优化作业,实现家校合育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科学布置课外作业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学科不像其他學科有着现成的练习册、指导丛书等材料,需要教师自主设计和布置课下作业。现在绝大部分家庭都配备了计算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上学习情况,安排一些课下练习作业,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避免出现只关注学生上机操作,而忽略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幻灯片的动画放映效果》时,设置动画效果是PowerPoint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多次练习熟练掌握。考虑到课堂练习时间有限,学生练习次数较少,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哪吒闹海”的图片,要求学生课下用家中电脑,以续写故事的形式,创作三四幅幻灯片,对“哪吒闹海”的故事进行续编,且每幅幻灯片所使用的动画效果各不相同。这样的课下作业既迎合了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乐于完成,又将操作练习隐藏在创作中,强化了学生创作能力的发展。
二、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1.扬长避短,提高合作质量
小组合作探究是信息技术常用的教学手段,对某些课堂问题,合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知识的探究。教师在分组时,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间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的差异,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将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学习,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认知和理解中的不足,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例如,教学《如何使用因特网查找资料》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定一个主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资料查找任务:应用互联网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网页搜索,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挑选资料,对Word软件掌握较好的学生负责文字排版、加工,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汇报合作成果……学生在分工明确的小组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强项,收获成功的喜悦。
2.分层教学,加强个别指导
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对班级中学生的信息素质有较为准确的把握,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水平,再通过机房网络系统和教学软件开展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不同的学习问题、练习任务,提供分层次、个性化的课堂指导。当然,这种分层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动态把控学生差异,调整分层结构,发挥分层教学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例如,教学了文件的复制和粘贴的操作方法后,教师布置了“把1号文件从C盘复制到D盘”的分层训练任务:对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要求他们会使用“编辑”菜单中的“复制”和“粘贴”命令进行复制和粘贴;对基础较好、完全掌握所学内容的学生,要求他们使用三种以上的复制方法。能够掌握三种复制方法的学生可以成为教师的助手,为其他同学提供指导和帮助。这不仅减轻了教师个别指导的负担,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尝试不同方法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三、游戏活动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1.巧设游戏活动,培养主动精神
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年龄段,如果教师过多强调知识的讲解和操作训练,很容易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堂游戏、学习软件,丰富课堂训练形式。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反应能力,又能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意志,使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
例如,教学画图软件时,教师将儿童书籍中常见的“找异同”游戏引入课堂,在画图软件中粘贴两张相似的图片,让学生标记出这两张图的不同点。学生有的用刷子工具圈出不同点,有的用椭圆工具来标记,有的用箭头标记……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使用不同颜色、不同图形来标记,巩固学生对画图中各种基本工具的操作。
2.创设生活情境,丰富情感体验
信息技术课程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信息素质,还要教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在课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将教学活动置于生活背景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新知识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学画图软件中的“翻转”与“旋转”操作技术时,教师创设了“我奇怪的家”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书桌、电脑、冰箱、电视、书柜、床、台灯、花瓶等图像素材,引导学生运用“翻转”与“旋转”操作技术,创造自己心目中的奇怪的家。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运用“翻转”与“旋转”操作技术设计出千奇百怪的方案。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需不懈探索和创新,将更多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课堂,使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