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途径研究

2019-06-24 02:59王安平
关键词:总数工科院校

王安平,刘 亭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新时代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进而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关键。高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必须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在时代大背景下理解。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开始提出到逐步探索再到如今全面深化,分层次、分院校、分学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现象。在追求特色化、分层化改革背景下,工科院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办学特色和地方需求,确定创新创业教育新思路,设计相应课程和训练体系,全方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1]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意蕴

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基础教育中,但效果并不理想。当前,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坚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出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工科院校作为中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新创业教育途径进行研究,不仅是其主动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进行自我完善的实际需要。工科院校要结合院校特色及学生特点,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把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生命线。安徽工业大学是全国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我们以××工科大学为代表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研究,探索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

二、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为了更好呈现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了解目前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安徽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客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本次的调查问卷,按照问卷调查的严格要求,最终筛选20个题目,对不同年级、学院、专业的学生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一)认识偏差

1.对创新创业政策不够重视

国家和高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然而部分学生却忽视甚至无视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对创新创业不够重视,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创新创业大潮。对我国及我校创新创业政策了解相当清楚的有13人,占调查总数的6.5%;有所了解的有60人,占调查总数的30%;不太清楚的有106人,占调查总数的53%;完全不知道的有21人,占调查总数的10.5%。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距今已近5年,仅有6.5%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相当了解,一半以上的学生不清楚创新创业政策,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完全不知道创新创业政策。

2.创新创业主动性不足

创新创业的关键在“创”也在“做”,既要敢创新想别人不敢想,也要敢行动做别人不敢做。对创新创业有成熟想法的占调查总数的10%;暂无创新创业想法的占调查总数的36%;一半以上的学生缺乏对创新创业的成熟考虑,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不够。大学生应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发挥自身能动性,既要认真掌握理论知识,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3.创新创业过分依赖高校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创新创业技能的主阵地。目前,工科院校已经普遍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意义,通过邀请创新创业成功人士进行知识讲座及扩大教育实践基地,帮助更多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的目标。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投资的加大及政策的扶持,造成了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对高校的过分依赖,忽视了对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高校在加大创新创业扶持的同时,也应该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积极投入创新创业。

4.创新创业教育目的认知片面

工科院校的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存在认识偏差。表1显示:认为学校开启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占总调查总数的5%;为了促进学生就业的占调查总数的39%;为了响应政府号召的占调查总数的43%。这说明工科院校的部分学生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目的认知片面的现象,认为学校开启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响应政府号召及提高就业率,忽视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本质。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主要是为了学分奖励的占调查总数的28%;为了评奖评优的占调查总数的32%。这说明学生缺乏对创新创业目标的全面多元认识,功利性强。工科院校应针对学生创新创业目的偏差,有意识有目标的进行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目的观。

表1 创新创业目的调查

(二)实践偏差

1.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目前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以公共课或选修课的形式,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完全形成。调查表明,学生所在学院必修、选修都开设有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占调查总数的11%;只有必修的占调查总数的23%;只有选修占调查总数的40%;没有开设的占调查总数的5%。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主要以选修课为主,甚至还有部分学院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存在课程设置不完善的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完善的课程体系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高校应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课程设置,设计出令更多学生满意、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教育方式需要改进

目前,工科院校部分教师采用照本宣科的纯理论教学,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调查显示,学生所在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通过教师理论宣讲的占调查总数的40%;采用师生互动问答的占调查总数的17%;采用案例教学的占调查总数的30%;采用实践活动教学的占调查总数的8%。大部分教师都采用理论宣讲的方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教学,存在教育方式单一的现象。教育应因科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一种理论教育也是一种实践教育,更是一种育人教育。工科院校要改变传统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认识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3.教育资源有待加强

教育资源薄弱是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没有好项目而放弃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占调查总数的26%;选择创新创业相关课程进行学习的占调查总数的9%;参加创新创业讲座的占调查总数的22.5%;进入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习的占调查总数的42.5%。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参加教育讲座和进入实践基地进行创新创业学习。学生在创新创业学习过程中存在途径单一、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高校需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育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4.教育环境有待改善

表2 创新创业环境调查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发展大势,但尚未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调查结果显示,创新创业过程中有15%的学生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经费;有17%的是通过自己贷款的方式获得经费。部分高校和地方政府不能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创新创业的相关费用必须由学生或指导教师支付。资金便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制约因素,降低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使很多好项目不能顺利展开。创新创业过程中遭遇失败会筹集资金,重新计划第二次的占调查总数的10%;还有54%的选择直接放弃(见表2)。这表明工科院校的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畏难情绪,害怕失败,不愿也不敢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大军中去。高校和政府应建立起联合育人机制,加大资金支持,让学生无后顾之忧参与到创新创业过程中去。

三、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略

工科院校作为中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使命。深化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社会发展大环境为基础,以工科院校自身特色为支撑,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为目标,探索出一条有工科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

(一)强化定心丸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大创新创业支持”是给学生最好的定心丸。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校园文化是以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活动为主体形成的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3]安徽工业大学通过建立创新创业社团组织、扩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创设创新创业校园网等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有效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截至2018年10月,安徽工业大学先后获得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并孵化企业10家,总注册资本达到1.6亿元,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实现了知识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

(二)把握航向标

“重视顶层设计,改革培养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航向标。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高校必须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心任务,以创造性理论为依据,形成“1235”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路,即: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人格为两翼;体验创新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潜力三步走,以加强技能训练、能力培育、人文陶冶、创造性培训和知识教育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高校应根据本校特色结合工科专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创造理论为依据、社会现实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三)筑牢压舱石

“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压舱石。教育部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建议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之中,提倡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安徽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坚持贯彻“三个面向”方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核心,以教育质量为抓手,并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建设。高校应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动构建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适合学生多样化需求。应借鉴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经验,结合各校特色及学科特点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

(四)选准突破口

“更新教育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高校应立足于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建立现代教育方式,把教育中心转移到人的发展上。安徽工业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不少于2学分的创新创业分,并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学校多次召开动员大会,开展一系列专题辅导讲座,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在2018年8月的中国机器人大赛上,安徽工业大学参赛队荣获一等奖三项,其中全国冠军一项,二等奖四项和三等奖一项的好成绩。2018年5月,安徽工业大学举办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参赛项目共计374项,其中创意组354项,初创组、成长组9项,就业型创业组10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19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工科院校必须勤于改革,走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前列。教育方式上,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挖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更新教育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五)找准切入点

“整合科研资源,优化管理体制”是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切入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企业这个切入点,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管理体制。学校应与专业相近的企业、公司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岗位体验。安徽工业大学与安徽省内外多个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政产学研合作联盟。截至2018年10月,学校共建有24个国家及省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建立了42个联合研究中心,与多个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形成了高校与企业社会吻合度高的办学优势。

(六)改革指挥棒

评价机制是教师的指挥棒。目前,部分工科院校的教师评价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这种评价机制下,许多教师对教育产生了“应付”心理,甚至认为给学生上课是浪费时间,把大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工科院校必须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把教师的注意力从对科研的关注转移到对学生主体的关注上来。

传统评价机制下,考试成绩仍是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过分看重成果的评价机制导致部分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过分看重结果,造成了对创新创业的恐惧心理。工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校自身发展的重大战略。全面深化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出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新世纪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时代使命。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把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考虑在内,努力探索一个与社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在积极借鉴其他高校创新创业成功案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开创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加快培养出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总数工科院校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超12万个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
“一半”与“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