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贞
【摘 要】本文以近五年全国课标历史卷为例论述用好排除法巧解高考历史选择题,认为在实施排除法时可以先将试题中的无关变量选项分为与材料结合不紧密类型、史实错误类型、表述错误类型,然后按顺序排除无关变量,并按照“找出同论题有关的互相排斥的全部可能情况,使论题成为其中的一种可能”的步骤实施排除法。
【关键词】历史学科 高考文科综合 选择题 排除法 史实错误 表述错误 变量选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B-0159-02
历史学科作为高考文科综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查方式上采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形式,其中选择题有 12 道题,每题 4 分,共占总分的 48%,比重极大。2018 年的历史高考考试大纲明确提出“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营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各种历史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以及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面对题量大、分数重、知识面广、材料多等现状,很多高三学生有不小的心理压力。为了帮助高三学生有效解答选择题,历史教师一般都会教导学生运用排除法答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不会很好地运用排除法,因此笔者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运用排除法的过程中对排除对象进行分类以及细化了排除的先后顺序,制定运用排除法的步骤,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下面分别从排除对象的分类、排除的步骤以及以高考题为例演示排除法的解题步骤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排除对象的分类
排除法是指“将无关变量尽可能地排除在实验之外,以便消除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和影响的一种方法”。教师在研究历史选择题排除法的解题技巧之前,明确选项中的无关变量也就变得至关重要。在对试题选项进行分类后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种无关变量。
(一)与材料结合不紧密类型。与材料结合不紧密类型具体表现为:(1)题目提供的材料中未进行两者或两者以上的比较,选项却进行了比较。例如 2015 年全国 Ⅰ 卷 28 题,材料叙述的是 1852 年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用“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强调的是“无用的”三个字,想反映的是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中国的滞销,并未涉及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和中国土布的价格比较,而选项 B 得出“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的结论,就出现了材料未进行比较,选项进行了比较的错误类型。(2)选项的表达出现了以偏概全的情况。例如 2017 年全国 Ⅱ 卷 26 题的材料叙述的是从北朝到唐中期北方人由嘲笑南方人饮茶到“煎茶卖之”的变化,说明的是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使北方人对饮茶态度的转变,而B选项“南北方的饮食习惯趋于一致”的表达中就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把饮茶态度的转变扩大到了整个饮食习惯的转变上。(3)选项的结论从题目提供的材料中无法得到证明或者选项的结论与题目提供的材料完全不符。例如 2016 年全国 Ⅲ 卷的 25 题 C 选项为“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与材料中“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明显不符合,这就属于选项与材料不符的错误类型。
(二)史实错误类型。史实错误类型具体表现为在选项的结论与题目提供的材料所涉及的时间、地点范围的史实不符合。例如 2017 年全国 Ⅲ 卷的 25 题的 B 选项为“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的地位”与材料中的“西汉前期”的史实不符,西汉时期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朝廷不可能提高工商业者的地位,这种属于史实错误类型。
(三)表述错误类型。表述错误类型具体表现为选项中出现了过于绝对的表达或者完全不成立的表达。例如 2016 年全国 Ⅰ 卷 26 题的 B 选项“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全都”二字就是过于绝对的表达,史官撰写的史书有可能会受到当权者的控制,无法做到“全都真实”。
以上是在对历年的高考题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选项的无关变量进行的分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较快地找到这些无关变量,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率。
二、排除的步骤
排除法的步骤是:先找出同论题有关的互相排斥的全部可能情况,使论题成为其中的一种可能。那么在分类过后,紧接着就是怎样按顺序排除无关变量。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无关变量的分辨难度进行排序,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出的总结是,表述错误类型的无关变量是学生最容易分辨,而其中表述过于绝对的无关变量又是错误立现,因为它有明显的错误标志,例如当选项中出现“最”“完全”等字或词时,很大概率就会出现表达过于绝对的错误。仅次于表述错误类型的是史实错误类型的无关变量,对史实错误类型无关变量进行分辨时主要是抓住题目提供材料的时间和地点,结合所学的知识去分辨选项的表达是否符合史实,这主要是考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的程度。而难度最大的是与材料结合不紧密的无关变量的分辨,这成为制约学生解题速度、正确率的一大难题,高考历史选择题提供的材料有现代文材料、文言文材料,有外文翻译材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对一些语文基础较弱的同学而言是最难分辨的无关变量。基于此,为了减少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弱学生解题的心理负担和提高他们解题的自信心和准确率,在解题的训练中,笔者会建议学生在 4 个选项中优先排除表述错误类型,其次是排除史实错误类型,最后再来排除与材料结合不紧密类型。但并不是每一种无关变量都会在同一道題中出现,有时候三种同时出现,有时候仅仅围绕一种类型排除,必须因题制宜,随机应变,下面就以近五年的全国课标卷历史高考题为例说明排除法的解题过程。
例 1:(2016 全国 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题步骤:第一步先明确问题的核心是“科举制更有利于”也就是问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这样为接下来对选项进行排除做好铺垫。第二步观察选项进行排除,优先排除表述错误的选项,如 A 选项中的“最优秀”出现了绝对化的表达,可以排除。紧接着排除存在史实性错误的选项,如 B 选项中的“鉴别官员道德水平”与史实不符,因为科举制主要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考查考生的才能,对于官员的道德水平在考试中是无法进行鉴别的,可以排除 B 选项。C 选项中“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也出现了史实性错误,科举制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但并不意味着世家子弟被排除在科举之外,而是世家子弟和中下层子弟都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可以排除 C 选项。最后剩下 D 选项,此时还要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进一步确定 D 选项是否为正确答案。科举考试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主要考查考生的文化方面的才能,通过考试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从而促进了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因而 D 选项中“提升社會文化水平”既符合问题的核心又与史实相吻合,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在这道例题中,无关变量主要以表述错误类型和史实错误类型为主,没有出现与材料结合不紧密的无关变量,只要依据平时所学,并按照排除步骤进行排除,解题相对较容易。但是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与材料结合不紧密的无关变量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非常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下面就再举一例说明这类无关变量的排除方法。
例 2:(2017 全国 Ⅰ·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 20 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题步骤:第一步先明确问题的核心是李鸿章奏准减少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这一举措的作用,这样为接下来对选项进行排除做好铺垫。第二步观察选项进行排除,通过观察这道题里不存在表述错误和史实错误两种无关变量。主要集中在与材料结合不紧密这个无关变量的排除上。根据这种类型无关变量的三种具体表现,结合材料按照选项顺序进行排除。结合材料可知国内土煤的生产成本高于洋煤,不利于国内土煤的发展,而洋务派创办的开平煤矿拥有低出口税的优势,这就有利于洋务派兴办矿业,增强他们办矿业的信心,因而 A 选项的表达符合材料,无法排除。B 选项中“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和 C 选项中“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材料中既没有涉及开平煤矿的管理问题也没有涉及是否已经摆脱了列强的控制等问题,因此 B 和 C 选项都出现了选项的结论从题目提供的材料中无法得到证明的错误,可以排除。D 选项中“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材料中只是降低了开平煤矿的出口税,并不是所有煤矿的出口税都降低了,开平煤矿并不能代表整个煤矿业,因此不能得出“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的结论,出现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可以排除。最终可以确定正确选项为 A 选项。
在这种类型题中,无关变量主要集中在与材料结合不紧密上,需要学生紧紧地抓住材料,并结合部分所学知识,熟悉这种无关变量的三种具体表现,从而有效地分析选项。
排除法只是众多解题方法当中的一种,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我们平时在学习中不断地去充实它、完善它。解题方法只是解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解题的全部,更关键的是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只有当牢固掌握知识时,方法才能开出璀璨的花朵;只有当知识和方法合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梁志燊.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K].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250
[2]刘蔚华,陈 远.方法大辞典[K].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87-88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