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涛
(普宁市华侨中学 广东 揭阳 515300)
物理科目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强调学科知识的理解应用,对相当部分知识点并不要求一字不差地进行背诵,这一点和语文、英语等文科类学科要求不同.常听见学生的反应:“课程听懂了,练习也做了,为什么考试还老是出错?”教师评价往往是:“粗心大意,练习不足”.仅仅是粗心吗?仅仅是练习不足吗?笔者认为除此之外,对物理学科知识的认识,特别是细化的知识学生把握不足,若无教师进行相似知识点的对比、分析,学生很容易混淆,最终在做题时体现出来.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一些关键词语的分析对比,常告诫学生:“学习物理,也是需要“咬文嚼字”的.”
学生对基本物理概念的了解掌握过程中,知识的重点、难点往往被他们孤立起来,单独进行记忆,这不是物理学科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多数学生也存在着记忆的难度,而教会他们对相似知识点的比对,充分理解一个知识点同时连带搞清楚了另外一个甚至更多的知识点,何乐不为?
【例1】在高一学习“加速度”一节中,出现了“速度的变化量”和“速度的变化率”,(在此不讨论前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两个概念就有很大的差别.“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前后速度的变化多少,而“速度的变化率”是前后速度的变化多少与所需时间的比值,定义上就是加速度.
一字之差,概念和意义就有天壤之别,这类概念性区别要求比较严格,常常在选择题中出现,学生失误率在历次考试中都很高,所以对概念的“咬文嚼字”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教材中很多用词非常严谨,若不细细品味其中的含义,往往会忽略其中细微的变化,这需要我们深挖细掘.
【例2】教材对电感特点做“通直流,阻交流”描叙,对电容器特点做“通交流,隔直流”描叙,很多学生简单理解为交流电可以通过电容器,电容器不能通过直流电,而直流电可以通过电感,电感不能通过交流电.但为什么对电感描叙用“阻”,对电容描叙用“隔”?深研后我们知道:电感不是对所有交流电都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对低频交流电,同一电感的感抗是相对比较小的,就出现有“通低频,阻高频”的情况,而电容器在原理工作上两极是不接通,任何类型的直流电都不可能通过电容器.
电容器和电感对比属于知识点横向联系对比,在知识点纵向联系对比中,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
一字之差,深化分析后可以挖掘出有那么多不同,“咬文嚼字”对学生理解能力提升裨益良多.
学生练习该怎么做?很多学生,对练习的态度是多多益善.认为多做练习是提高成绩的王道.我们要承认确实需要有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但量多质不高,只做题不对比是很多人的通病.要强调做题时,从题干描叙中迅速抓住关键字眼,通过对“关键词”“关键字”的“咬文嚼字”,吃通吃透,确定含义,避免再遇上同类的题型,出现“似曾相识,却茫茫然无从下手”.
【例4】题干描述:“一辆初速度为10 m/s的汽车,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在第10 s内的位移”.对于这样一段文字,我们应如何咬文嚼字呢?
(1)学会标记关键词,区别类似.
(原句)一辆以10 m/s运动的汽车,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在第10 s内的位移
(对比)一辆以10 m/s2运动的汽车,保持直线运动在10 s内的位移
做上标记后,马上就看出两者在速度描述、运动状态、时间界定上的不同.学会标记和鉴别关键词,避免做题“似曾相识却茫然”.
(2)对关键性“字眼”要进行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不能只停留在概念本身,要对关键的字、词做对比扩展,将概念联系起来,区别出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以上题为例,就要进行m/s和m/s2、匀速直线运动和直线运动、10 s内和第10 s内,3个方面的联系对比:
1)m/s为速度单位,读“米每秒”,m/s2为加速度单位读“米每秒平方”.两个单位完全不同.一不小心就会看漏.
2)“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在力学上是平衡标志.“一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其合力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无变化,扩展一下:若是“一辆直线运动的汽车”,合力就有不确定性,就有加速、匀速、减速3种可能.
3)常用到的时间概念:1 s ,2 s ,3 s,…,(时间段,时间间隔逐次增加)第1 s 末, 第2 s末, 第3 s末, …….(时间点),第1 s 内,第2 s内,第3 s内,……(时间段,时间间隔均为1 s).在第10 s内即为在10 s的最后1 s.时间间隔为1 s,而不是10 s.
对每个概念的把握准确,学生在做题时就不会不知所问,甚至于答非所问了.
(3)鉴别变化本质,探求其中深层原因.
【例5】玻尔模型中电子跃迁问题:
电子吸收能量10.2 ev的光子从氢原子的基态跃迁到n=2轨道.
电子吸收能量10.2 ev的电波从氢原子的基态跃迁到n=2轨道.
电子受到能量10.2 ev的电子撞击从氢原子基态跃迁到n=2轨道.
电子的跃迁,吸收的能量必须是两能级差10.2 ev,但光子和无线电波能量等于10.2 ev就发生跃迁,而电子必须要大于10.2 ev,为什么?本质上来讲光子和无线电波没有质量,只能完全被电子吸收.而电子是有质量的,两个不能忽略质量的电子与电子碰撞,就不是完全的吸收能量.掌握了这个本质,区别也就不困难了.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在练习中对关键字的敏感度,是迅速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咬文嚼字”,本质上就是对物理的重点、难点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挖掘,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对不同情况的不同变化,本文所涉只不过是万中取一,提出的观点,仅为抛砖引玉,为同行参考共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