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岩
目前国内经济史的本科教学工作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课程受重视程度,都与经济史的学科地位不相匹配。本文对经济史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完善教材编著、优化授课方法、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了经济史本科教学的改进方向。
一、经济史本科教学的现状
一般认为,经济史是经济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根据清华大学陈争平教授(2009)的观点,经济史主要通过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历史发展过程,探索经济发展特点及其相关规律。作为经济学下独立的二级学科,经济史在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经济史是经济学之源,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是从社会经济实践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另一方面,经济学理论又必须经过经济史的检验,只有真正可以解释历史经济现象的理论才有意义。经济史在经济理论的修正与完善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目前中国国内经济史的本科教学工作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课程受重视程度,都与经济史的重要作用不相匹配。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生上课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对学习经济史没有足够的兴趣。这一问题当然和经济学学科的日益实用化趋势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经济史教材编写的不科学以及经济史教学定位的不明确。第二,教师上课的积极性日趋减退。备课量大是经济史教学的基本特点,再加上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这使得相当一部分经济史教师苦不堪言。在部分高校经济史本科教学课时不断被压缩,有的甚至将其列为专业选修课。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经济史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方向,就成了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
二、经济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方向
(一)教材的编著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经济史本科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侧重对史实的描述,而忽视对史实背后经济学逻辑的总结。一般来说,对经济史的教学至少包括实证性经济史和分析性经济史两个部分,前者要告诉学生历史上的经济现象“是什么”。后者要告诉学生“为什么”,即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历史现象进行重构和解读,并揭示现象背后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而后者无疑才是经济史这门课程的真正魅力所在(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但是,目前国内的经济史教材大多采用编年体的形式,以时间顺序来讲述经济史实。这就使得不同层次的教材在内容上高度重复,使学生在学习时产生厌倦。同时,这种类型的教材,虽然有经济学基础上理论分析,但无论是在理论深度,还是在所涉及问题的广度上都明显不足。这就使得学生很容易忽视经济史实与经济理论间的联系,经济史的课堂无奈地从经济学的课堂蜕变成了历史学的课堂。因此,经济史教材(尤其是中国经济史)教材的编著,应该突破以时间为序的传统历史叙事,进一步加强经济学理论工具在解构与分析历史现象上的应用,使经济史的教材凸显出“经济学的底色”。
(二)授课方法需要进一步优化
在经济史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采用以宣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方式较为单一,生动性较差。同时,这种以史论史的教学方法,缺少启发性,难以调动起学生对经济史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因此,经济史的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第一,可以安排适当的、比较重要的专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历史现象背后经济学逻辑的理解。例如,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就尝试让学生结合西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对盐铁会议上论战双方的主要观点进行辩论,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從实践的角度上来看,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更能激发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第二,加强多媒体教学在经济史课堂上的应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尽可能多使用图片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经济史内容枯燥,课程讲授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经济要素多而杂。多媒体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史的兴趣。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目前,本科经济史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分为闭卷考试与课程论文两种形式。闭卷考试虽然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但是又容易引导学生走上死记硬背的学习道路,不利于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又可能导致学生不重视课程学习和课程考核。因此,经济史的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考核。比如,可以大幅提高课堂讨论、课堂辩论以及课后作业在最终成绩考核中所占的比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三、结语
经济史在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中国国内经济史的本科教学工作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课程受重视程度,都与经济史的重要作用不相匹配。笔者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教材编著不科学、教学方式枯燥单一以及考核方式有待完善。因此,完善教材编著、优化授课方法、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将是未来经济史本科教学的主要改进方向。(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