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琼 陈齐 刘昊妍
摘要:随着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项目的提出,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探究性学习,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作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建构能力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针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探究活动过程的设计及衔接问题,构建出一个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并结合具体教学设计案例,初步验证了此模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探究性学习;学习建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09-0089-04
● 引言
2012年,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首次提出“三通两平台”的概念。[1]此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广大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学者们纷纷将研究目光转移到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上。随着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不断完善,网络学习空间与学习理论相融合的观点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中明确提及,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支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进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2]
● 相关研究理论
1.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感知问题、实践探究、展示反思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3]它强调创设有意义且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任务驱动,解决实际问题,发掘隐含在其背后的理论知识,实现意义建构。[4]探究性学习具有四个特点:①探究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它能够拓展学生的思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探究的结论不一定是真的,探究所需要的材料也可以不是课本上或网络上存在的。②自主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亲自动手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内化、学习建构。③过程性与参与性相结合。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学习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④问题性与目的性相结合。探究性学习,是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或实验的过程,与传统学习方式不同,其目的具有多维度、全方位等特点。
2.网络学习空间
网络学习空间是指教师和学习者在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一块专属领地,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起步、缓慢增长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5]其具有资源分享、智能化管理、在线同步与异步结合交流等功能。在网络学习空间下,教师可以借助平台建立班级、上传课堂资料,实现监控学生学习进度、客观分析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等目的;学生可以借助平台,进行交流互动、评价讨论;平台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記录下来,以便学生回顾知识、展开评价、反思不足。
3.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探究性学习
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其学习成果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更强调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6]探究性学习与网络学习空间结合后,在时空上不局限于课时与课堂,在内容上不拘泥于教材与学科。目前,我国网络学习空间,已有探究性学习的初步探索。例如,基于微信的“多终端互动探究”学习模式,借助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拓宽了师生、生生及学生与其他同龄人间的交流与协作的探究空间。[7]
然而,现阶段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存在脱离学科知识、师生互动不足、学科局限等缺点,呈现出侧重于不同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的选择,而缺乏结合探究性学习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价。
●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构建
1.模式构建
网络学习空间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平台,实现同步、异步交流相结合,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管理。教学过程和资料的有效存取,有助于师生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建构。本文基于网络学习空间,提出了结合线上线下的混合探究性教学模式,如右图所示。该模式从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方面着手,共同构建探究性学习过程。
2.探究性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将教学内容和学习主体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帮助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建构,促进学习。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提出多维度的问题,提供不同研究方向和相应学习资料,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查询、阅读,针对探究问题进行感知、思考,确立自己的探究方向。
教师在提出问题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创设情境的有效性,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保证提出的问题具有可探究性、现实性、意义性。网络学习空间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生成班级学习报告,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实现对学生智能化管理,以便及时调整后续的探究性内容。
学生在此阶段需要对问题进行感知,多方面考虑问题,掌握知识的检索途径与方法。网络学习空间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网络学习平台还可为学生提供“智能助手”。“智能助手”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不仅可以陪伴学生学习,还可以向学生无缝推送学习资料,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2)确定选题
确定选题环节,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学生依据问题感知的结果,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方向;教师主要负责分解多维度问题,引导学生选题并对主题进行管理。
教师将问题进行分解,引导、帮助学生确定选题,对于学生自定的题目,教师应与学生展开讨论验证。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建议,对学生进行开题评价。教师依据学生的选题,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网络学习空间可为教师提供学生学习轨迹,帮助教师管理主题、分析学生选题的合理性,为师生提供一个分享学习资料、学习心得的环境。
学生在此阶段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根据查阅资料的结果,可以自拟题目,也可以从给定的题目中进行选择。网络学习空间可为学生提供查阅、存储学习资料的平台,帮助学生选题。此环节还需要师生共同讨论、验证选题的可行性、合理性、现实性。对于不合理的选题,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结论。
(3)实践探究
实践探究阶段,根据具体的探究问题,应将线上线下教学环境相结合。在真实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管控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交互活动,进行实践探究。
在实践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根据探究问题的不同,选择探究实践的具体形式。例如,对于一些“看得见”的物理实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并要求学生将实验报告提交至网络平台。网络学习空间可为教师提供一个管控学生的平台,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中期评价。
(4)展示反思
在展示反思部分,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成果展示、相互交流评价,并根据展示效果,对学生进行结题评价。平台综合多个评价结果,自动生成“总结报告”。教师依据“总结报告”,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学生根据报告结果,可总结优点,反思不足,并将自己的反思反馈给教师。
3.模式分析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具有灵活性、实时性、方便性等特点,能够较好地满足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存储交流,记录学习轨迹。在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网络学习空间的存储交流功能贯穿始终。该功能可实现学生学习轨迹的存储,为师生构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平台。良好的互动和反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
第二,共享管理,资源多重利用。此优势突出表现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之间的交互。在进行探究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给予学生开题评价、中期评价、结题评价,宏观管理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实践探究环节,通过向学生提出具体的指导建议,微观管控学生的实践过程。
第三,分析评估,客观评价自我。在探究性学习的展示反思环节,可借助大数据技术,以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三个环节为主,以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等分析为辅,综合生成“总结报告”,实现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方式。
基于網络学习空间的探究性学习模式,虽具备上述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技术支持的不足等。要实现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不仅需要一个可提供相互交流的网络学习平台,还需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撑,打造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实现资源无缝对接的智慧的网络学习平台。
● 案例分析
基于上述构建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笔者以八年级物理“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内容为例,设计了一节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探究性学习课。该节课借助畅课平台(TronClass)实施教学,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两方面着手,以情境创设、确定选题、实践探究、展示反思四个流程为线索,进行设计,具体设计如下页表所示。
● 结束语
笔者通过具体教学实施,初步验证了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有效性。但在技术的支持方面,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略显不足,缺乏相应的网络学习平台,其实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相信随着网络学习空间的不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将得到不断完善,为我国的教育教学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DB/OL].http://www.jyb.cn/china/gnxw/201211/t20121109_517195.html.
[2]教技〔2018〕4号文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5/t20180502_334758.html.
[3]唐怡红.论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2):25-26.
[4]俞金香.QQ网络平台上基于PBL的法科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践研究——以《经济法》教学个案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2):45-49.
[5]塔卫刚,张际平.我国学习空间研究的进展与前瞻——兼论“人工智能+教育”视域下学习空间未来发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8(6):31-40.
[6]冯晓伟,张际平.网络探究学习及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0,28(6):53-56.
[7]蒋志辉,赵呈领,李红霞.基于微信的“多终端互动探究”学习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6):46-54.
作者简介:胡琼(1997.12—),本科,主要研究网络教育应用。
基金项目:辽宁省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众筹方式的微课教学资源开发模式设计”(项目编号:20181016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