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明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会有较为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肿瘤患者与普通患者相比较,前者患上血栓性疾病的概率会更高,若是肿瘤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还会增加肿瘤患者的治疗难度和护理难度,因此在临床上需要做好预防性护理[1],现通过研究该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护理的效果,报道如下。
86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使用超声检查发现并无深静脉血栓征象,且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重要器官功能性障碍者、凝血功能异常者。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28~76岁,年龄均值(53.6±4.2)岁,其中肝癌患者占8例,结肠癌患者占5例,宫颈癌患者占7例,卵巢癌患者占12例,肺癌患者占9例,其他占2例。研究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 29~75 岁,年龄均值(55.7±4.5)岁,其中有 8 例肝癌患者,有7例结肠癌患者,有5例宫颈癌患者,有7例卵巢癌患者,有12例肺癌患者,有4例其他。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原因 (1)高凝状态:晚期肿瘤是导致血栓性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晚期肿瘤患者会因病情而出现较为严重的脱水、呕吐症状,这时患者的血液会呈现浓缩的状态,且血容量也会大大减少,肿瘤会直接侵犯或压迫到血管内膜,而且患者的凝血功能也会呈现异常情况,这样便会增加血栓的发生概率。(2)血液瘀滞:晚期肿瘤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来进行身体修养,在卧床期间患者不愿意多活动,进食状态差,且多存在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到血流的速度,在肿瘤患者化疗后会出现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因身体原因肿瘤患者更会减少活动时间,并增加卧床休息的时间,这样更会导致血流速度变缓[2]。(3)血管内膜损伤:肿瘤细胞膜上存在少量的凝血酶,从而细胞膜上会导致更多的血小板进行聚集和粘附,随后便会损伤到血管功能,在化疗治疗期间,化疗药物中多存在一定的细胞毒性,会对患者的血管内皮造成进一步的损伤,上类种种原因更是诱发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1.2.2 预防 (1)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加强对高危患者的健康教育力度,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以及形成的原因,让患者和家属都对深静脉血栓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其认识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对患者自身的危害。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深静脉血栓的早期症状,并告知其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师和护理人员,让患者高度重视健康宣教,并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将血糖指标和血压指标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3]。(2)改变高凝状态:护理人员需定期对患者进行生化检查,发现患者有血液凝集的现象后,需要考虑到血液高凝状态的可能,并对患者进行深静脉置管。护理人员还需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便稀释高凝的血液,若是患者病情较为严重,为了维持患者酸碱平衡、水电解质平衡,应该进行补液处理,根据医嘱采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对患者进行预防血栓治疗。(3)饮食护理:针对便秘患者,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内服四磨汤、麻仁软胶囊等药物,外用开塞露等,避免患者因便秘后用力排便,造成腹部压力升高,预防血栓脱落,患者在排便时需要有护理人员和家属的陪伴,护理人员还需向患者提供坐便器,防止血栓脱落后导致肺栓塞。(4)病情观察: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症状,若是发现患者存在肢体肿胀、肢体疼痛等情况,应该及时报告医师对患者进行血液学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等,以便尽早发现血栓,做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治疗、早期诊断以及早期预防。(5)功能锻炼:护理人员应当鼓励患者多下床活动,尽量减少卧床休养的时间,并促进血液流动速度,护理人员还需指导患者,让其掌握下肢被动运动以及下肢主动运动的方式,如抬腿、伸屈、足背屈等活动,若是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护理人员则需要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6)减少血管损伤:避免在同一静脉上反复对患者注射高渗刺激性药物和化疗药物,同时减少对股静脉和下肢静脉的穿刺,患者在进行输液时,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皮肤情况,若是发现患者出现静脉炎后,需要马上更换穿刺部位。
1.2.3 护理 (1)抗凝护理:护理人员在用药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患者是否发生了出血性疾病,并在用药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指标,还需要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紫癜、皮肤出血等情况,并详细测定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护理人员若是发现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则需要将患者的情况及时告知医师,并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紧急处理。(2)心理护理:肿瘤患者自身存在不同程度的烦躁、忧郁、恐惧以及焦虑等情绪,再加上下肢出现血栓后肢体存在活动障碍、疼痛以及肿胀,更是影响到了肿瘤患者的正常生活,心理负面情绪的加重更是让患者失去了治疗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应该详细向患者和患者家属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注意事项、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情况,在护理期间多给予患者支持、理解、照顾和关爱,帮助患者消除思想上的障碍,增加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在采取溶栓治疗之间,护理人员将治疗的方法、目的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普及,并得到家属的支持和患者的配合[4]。(3)疼痛护理:在形成静脉血栓后,会急剧扩张患者的上游静脉,因此患者会常常感受放射性疼痛,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从而促进护理和治疗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可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可遵照医嘱对患者使用镇痛剂。(4)病情观察:当患者已然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之后,护理人员需要格外注意患者患肢的皮肤温度,并告知患者严禁按摩肢体,以免栓子脱落后导致血管栓塞。护理人员需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为了减少患者组织水肿和静脉瘀滞情况,指导患者正确的穿上弹力袜,并叮嘱患者避免进行剧烈运动,防止血栓脱落,更是预防了肺栓塞的发生。护理人员还应加强观察患者的病情,并严密观察患者排便后是否会突发晕厥、呼吸困难、胸闷以及胸痛等症状,若是患者发生了肺栓塞,则及时告知医师立即进行抢救,并事先准备好抢救的仪器和用品。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应用该院自制的问卷调查患者对本次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问卷中主要包括25项,每项4分,总分为100分,患者评分越高,则表明患者对本次护理工作越满意。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用()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43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3%;对照组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患者占8例(18.6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和满意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见表一)。
表1 2组满意评分、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对比()
表1 2组满意评分、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对比()
组别 护理满意评分(分)下肢静脉血流速度(cm/s)研究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96.5±3.22 81.3±3.52 20.8931 0.0000 18.6±4.1 13.4±3.2 6.5562 0.0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下肢血液回流会发生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药及时发现深静脉血栓,避免引起肺栓塞。肿瘤患者在治疗后需要配合预见性护理,护理人员可为患者制定详细的运动方案,并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内外翻、背屈等运动,这样能够促进患者下肢肢体血液循环[5]。在护理中,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对患者肢体进行适当的按摩,并及时更换引流器。通过预见性护理的实施,能够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康复。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33%)低于对照组(18.60%),研究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快,护理满意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研究组护理方法有效性高。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护理满意评分,并加快患者下肢静脉血流的速度,还可进一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