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雨
(大庆市第五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
急性DVT是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因患者长期肢体制动,活动受限,致肢体深静脉血管腔内纤维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成分不断聚集,形成凝血块[1]。而血栓脱落则会导致肺动脉血栓栓塞,伴猝死可能,病死率高达20.0%~30.0%[2]。目前临床治疗急性DVT时,以抗凝、溶栓、扩充有效血容量等常规治疗,作用速度快,但存在出血等不良反应,且患者机体差异大,临床效果欠佳。血栓通为纯中药制剂,针对该病瘀阻脉络发病机制,予以活血化瘀药物,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现笔者根据此研究,以2017年1月—2019年1月为研究时段,对急性DVT患者采取血栓通治疗,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90例急性DVT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 30~72 岁,平均(58.49±6.28)岁;血栓位置:左下肢20例,右下肢16例,双侧肢体9例;血栓类型:中央型24例,周围型12例,混合型9例;观察组45例,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9.12±6.34)岁;血栓位置:左下肢 22 例,右下肢 14例,双侧肢体9例;血栓类型:中央型25例,周围型10例,混合型1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1 纳入标准 (1)入组患者经临床表现、皮温监测、超声检查、患肢直腿伸踝实验等综合检查,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第三版)》[3]中急性DVT诊断标准相符;(2)术前检查无凝血功能异常、全身感染;(3)患者对研究具体方法知晓,自愿签署同意书;(4)该研究开展前,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2)无抗凝、溶栓等药物治疗;(3)合并肝肾疾病、造血系统、代谢系统或精神障碍性疾病者;(4)术前检查存在动静脉功能异常者;(5)中途退出研究者。
1.3.1 对照组 溶栓、抗凝治疗 对患者采取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取注射用尿激酶 (国药准字H37022017)30万U+0.9%氯化钠溶液500 mL,于患侧肢体足背浅静脉微量泵入,每天一次;低分子肝素(国药准字H20052319)0.4 mL,腹部皮下注射,2次/d;连续2周。
1.3.2 观察组 在溶栓、抗凝治疗基础上采取血栓通治疗 溶栓、抗凝同对照组,血栓通 (国药准字Z23020824)250 mg+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2周。
(1)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行凝血功能检测,包括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凝血酶原时间(PT);(2)检测两组血液流变学,包括全血比高切黏度、全血比低切黏度及全血浆比黏度;(3)检测两组胫骨腿围及髌骨腿围差值。
治疗前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凝血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液流变学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
表1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
组别D-D(μg/L)治疗前 治疗后FIB(g/L)治疗前 治疗后PT(s)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5)对照组(n=45)t值P值1.41±0.38 1.39±0.36 0.256 0.399 0.36±0.12 0.75±0.19 11.642 0.000 4.94±0.56 4.91±0.54 0.259 0.398 2.13±0.42 3.48±0.31 17.349 0.000 7.51±1.28 7.49±1.26 0.075 0.470 14.13±1.69 10.64±1.28 11.043 0.000
表2 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
表2 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
组别 全血比高切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FIB(g/L)治疗前 治疗后PT(s)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5)对照组(n=45)t值P值1.41±0.38 1.39±0.36 0.256 0.399 0.36±0.12 0.75±0.19 11.642 0.000 4.94±0.56 4.91±0.54 0.259 0.398 2.13±0.42 3.48±0.31 17.349 0.000 7.51±1.28 7.49±1.26 0.075 0.470 14.13±1.69 10.64±1.28 11.043 0.000
治疗前两组胫骨腿围及髌骨腿围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胫骨腿围及髌骨腿围差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比较两组胫骨腿围及髌骨腿围差值[(),cm]
表3 比较两组胫骨腿围及髌骨腿围差值[(),cm]
组别 胫骨腿围差值(cm)治疗前 治疗后髌骨腿围差值(cm)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5)对照组(n=45)值P值4.34±1.03 4.31±1.02 0.139 0.445 1.84±0.73 2.75±0.76 5.793 0.000 6.12±1.28 6.10±1.25 0.075 0.470 2.09±0.54 3.28±0.72 8.870 0.000 t
急性DVT包括三种学说: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瘀滞及血管壁损伤。DVT常会累及下肢深静脉,在发病急性期则会致引起下肢肿胀、肺栓塞等,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在祖国医学方面,急性DVT尚无病名记载,多将其归属于“血痹”“脉痹”等范畴,属于血瘀证。在《素问》中记载“痹在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中医认为急性DVT发病机制因瘀血壅滞血脉,造成血脉不通,故活血化瘀则急性DVT治疗原则。
血栓通是为活血化瘀常用中药制剂,该药主要成分为三七提取物,在《玉揪药解》中记载“三七和营止血,通脉行瘀。”故三七起活血化瘀、通脉止血功效。在现代药理研究[4]中,该药三七提取物为三七总皂苷,三七总皂苷可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过程,阻断血小板黏附途径,可预防血栓形成;同时三七总皂苷可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表达水平,促进血小板膜流动速度,增强红细胞的变形作用,以此能增加毛细管通透性,改善肢体微循环。该组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D-D、FIB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T高于对照组,全血比高切黏度、全血比低切黏度及全血浆比黏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证实急性DVT患者经抗凝、溶栓治疗时,联合血栓通治疗,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低血液粘度。血栓通无法直接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但可以维持正常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压黏度,以此能显著改善机体微循环;较肝素相比,无免疫介导作用,避免血栓形成。另外观察组治疗后胫骨腿围及髌骨腿围差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血栓通可缓解急性DVT患者肢体肿胀症状,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鉴于此笔者认为,对急性DVT患者采取血栓通治疗,通常将其作为低分子肝素等西药联合用药,在联合用药时,需严格控制药物使用剂量,准确把握药物疗程,以此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出血倾向。
综上所述,对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血栓通治疗,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血液粘稠度,缓解肢体肿胀,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