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辉,王文娟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青岛 266000)
焦虑症是临床病症中较常见的一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紧张,致使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焦虑症的发生在逐年上涨。如果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易使患者丧失生活信心,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们下肢血液流动速度慢,静脉管壁受损等原因导致。该疾病的发生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情绪焦虑是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所以对焦虑症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有效的治疗,可极大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可以减少并发症状的发生,缓解病情,延长患者寿命。在治疗该类患者的过程中,护理干预尤为重要,在常规护理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可使患者情绪焦虑情况减少,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该文以2017年12月—2018年12月为研究时段,采取随机对照法进行研究,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焦虑症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中的护理效果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择治疗焦虑症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49.25±2.53)岁。观察组 30例,男 16例,女 14例,年龄 25~79 岁,平均年龄(52.98±1.31)岁。 两组患者性别以及年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符合焦虑症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疾病临床诊断标准,且所有患者均获得病理学检查确诊(2)能严格遵循医嘱完成有关护理工作。
排除标准:(1)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或病历资料不全者;(2)近3个月使用其他方法治疗或对该研究结果产生影响者;(3)合并凝血功能异常、精神异常者或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如定期测量患者身体指标,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药物治疗等。
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包括(1)心理护理:要求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后,以热情,亲切,面带微笑的形态进行接待;为患者讲解焦虑症合、下肢静脉血栓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正确了解该疾病,了解疾病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疗的方法等。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对其疑问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积极鼓励患者,使患者增加治疗信心;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多关心鼓励。(2)用药护理:患者长期受疾病困扰,导致其心理承受能力差,精神容易变得焦虑、敏感,易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护理人员要正确引导患者,使其放松心态,在医生指导下给予患者服用一定量的药物。(3)治疗后心理护理。治疗完毕后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加强患者电话随访、上门随访,了解患者治疗后心理变化情况,对于出现异常患者立即进行心理指导。
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主要包括患者情绪焦虑、静脉血栓护理效果评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 t检验,采用()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情绪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护理效果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组别 焦虑护理前 护理后静脉血栓护理效果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54.02±11.03 54.15±11.23 1.175 0.000 41.21±8.62 51.71±10.14 3.718 0.000 53.58±11.02 54.59±11.58 0.155 0.000 60.08±8.09 55.48±9.08 2.721 0.000
焦虑症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过程,其治疗过程时间长,在这种长期的治疗之下,除了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还会使患者心理遭受压力,易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除用药物治疗外,护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焦虑症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疾病患者的护理中,心理护理干预应用广泛,且效果较好。该研究中,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情绪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护理效果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看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放松心情,控制病情恶化,在临床上效果显著,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能根据患者心理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干预。但是,由于每一位焦虑症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心理变化产生的原因不同,护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的教育背景、家庭,结合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心理干预方法,提高临床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将心理护理干预用于焦虑症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中护理效果好,有效降低了情绪焦虑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