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娥,李连家,阮洪泽
(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聊城 252600)
中风病在现代医学中属于脑卒中范畴,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好发于中老年人,严重威胁其生命健康,降低生活质量。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向老龄化发展,脑卒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溶栓等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诊治,使得中风死亡率逐渐降低,而中风后的康复治疗延误或治疗不当等诸多原因,导致中风后恢复较慢或不能恢复而致残。在中风后恢复期,严重的肌痉挛状态是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的主要原因。中风后痉挛状态是因上运动神经元受损,而对下运动神经元失去抑制作用,导致反射活动被加强而引起痉挛。其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群间协调能力出现异常。手指痉挛是中风后常出现的痉挛性瘫痪,其临床表现为:腕关节掌曲、掌指关节屈曲以及指关节僵硬和肌张力升高等。而手指功能的恢复,在整个恢复过程中,时间最长,且手在大脑投射区范围较大,一旦其支配中枢或传输通路受损伤,实用功能恢复极为困难[1],且由于大多数日常生活活动都离不开手的精细运动,因此患侧手功能恢复的显得至关重要。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痉挛状态的治疗,主要通过西医康复手段、口服西药、肉毒素注射和手术疗法等,但是单纯康复形式单一,恢复较慢且容易复发,而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较大,手术治疗的创伤性等一系列问题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祖国医学发挥了充分的优势,针灸作为传统疗法之一,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等诸多优点,是目前临床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的常见和有效手段,且对其研究较深入,但单纯针对手指痉挛的研究较少。该研究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基础上,采用针刺前臂伸肌(拮抗肌)肌群上的腧穴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中风后手指痉挛,与单纯康复治疗对比,在改善手指痉挛、恢复手的实用功能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门诊和住院符合脑卒中后手指拘挛的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其中,治疗组,男 33例,女 27例;年龄 35~80岁,平均年龄(60.60±10.86)岁;病程 1~6 个月,平均病程(2.77±0.95)个月;其中脑梗死35例,脑出血25例。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 38~79 岁,平均年龄(60.83±9.62)岁;病程 1~6个月,平均病程(2.47±0.94)个月;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3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参照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症协作组制定,1996年);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由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对脑卒中的诊断标准[3]。
(1)符合上述中、西医的诊断标准,且患者神志清楚,能够配合治疗,生命体征平稳;(2)无任何肩部疾病及糖尿病等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3)签署知情同意,并且积极配合。
(1)发热;(2)严重周围血管病变者;(3)手部皮肤有破溃;(4)癫痫失控者;(5)严重认知障碍者;(6)开放性伤口;(7)未能按规定疗程治疗者,且无法判断其临床疗效。
采用常规抗痉挛手法训练治疗。1次/d,40 min/次。10 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中间休息1 d,共治疗6个疗程后评定治疗效果。
常规抗痉挛手法训练的基础上,采用针刺前臂伸肌(拮抗肌)肌群上的穴位:手三里、四渎、外关、合谷、上八邪穴(八邪上1寸),针刺以患者感觉酸麻胀痛或激发手指窜动抽针感为度。连接G6805-Ⅰ型脉冲电针仪进行电针治疗,将一组导线连接在手三里和外关穴上,出现伸腕伸指动作。以上穴位均留针30 min。针刺治疗结束后予双低频痉挛肌治疗仪 (KX-3A型)进行治疗,选取其中一路电流刺激痉挛肌(前臂屈肌)的肌腱,另一路电流刺激其拮抗肌(前臂伸肌)的肌腹,以上两路电流交替刺激,以引起肌肉收缩为宜。20 min/次。针刺及低频痉挛肌治疗1次/d,10次1个疗程,每疗程之间休息1 d,共治疗6个疗程。
(1)手指拘挛分级标准根据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4]计分。(2)手功能评定根据Fugl-Meyer对于手功能评定的方法[5]计分。
基本治愈:病残等级0级,手功能缺损的评分减少91%~100%;显效:病残等级为1~3级,手功能缺损的评分减少5l%~90%;好转:手功能缺损的评分减少15%~50%;无效:手功能缺损的评分减少小于15%或症状加重者。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用[n(%)]表示,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后,两种治疗方法对中风后手指拘挛的改善均有良好效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0%,对照组8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在手指痉挛分级评分、手功能评定评分两方面比较,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手指痉挛分级评分、手功能评定评分比较[(),分]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手指痉挛分级评分、手功能评定评分比较[(),分]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 时间 手指痉挛分级评分 手功能评定评分治疗组(n=60)对照组(n=6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2.41±0.85 1.03±0.87 2.43±0.83 1.67±0.90 1.63±0.82(3.83±0.91)1)1.59±0.86 2.35±1.07
中风后肢体痉挛是中风病最常出现的一种后遗症,部分患者出现时间较早,是由于失去高级中枢控制的牵张反射,而使肌肉处于亢进状态而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和肌群协调异常,痉挛状态是中风后患者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7]。痉挛若不能正确、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形成不可逆转的关节挛缩,必会阻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尤其是手指功能的恢复,是康复治疗的一大重点[8],也是一大难点。
祖国医学将“中风后手指拘挛”归属于“经筋病”范畴。《灵枢·终始第九》:“……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在筋守筋。”该病病位在筋,应归属于十二经筋的病候。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衡,《难经·二十九难》中所记载:“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因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络痹阻不通,经筋不能得到气血濡养而致阴亏,阴亏日久致阴急,根据“阴急而阳缓”理论,遵循“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笔者主要选取病变部位上肢前臂、手背上的腧穴,因这些穴位主要分布于前臂伸肌(即拮抗肌)肌群上,且都为阳经腧穴,可以激发阳经经气。所谓“治痿独取阳明”,该病亦属于上肢痿废不用,“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阳明总宗筋之会……”,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最盛,故选取手阳明经穴手三里,位于前臂背面桡侧,主治手臂无力、上肢不遂;四渎穴为经验取穴,相关研究证明该穴对于手掌、五指的痉挛状态有特殊治疗作用[9],四渎穴位于前臂背侧,为手少阳三焦经穴,具有除痹消痿、通经活络等作用,可以起到疏利手腕部关节,纠正局部肌肉间的拮抗失调状态,主治中风后肢体远端即手掌、手指运动功能障碍和感觉障碍等[9]。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难经·二十九难》:“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以达到阴阳“自相维”,各经之间互相联络,从而调节气血的盛衰,其主治上肢痿痹不遂,《铜人》:“治肘臂不得屈伸,手五指尽痛不能握物,耳聋无所闻”,故选外关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且合谷恰好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对手指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作用,针刺合谷穴具有鼓舞阳气、泻阴补阳以调整阴阳失衡、通经活络、行气活血以利腕指关节的功效。上八邪穴位于手的阳(背)面掌指关节后缘 ,八邪穴上1寸,在拇收肌和骨间肌中,穴区有桡神经浅支的手背支、尺神经手背支、尺神经肌支等神经走行。位置近“五输穴”中的“输穴”,经气在此处流注渐盛。《难经·六十八难》:“输主体重节痛”指出输穴善于治疗身体沉重和肢体关节疼痛的疾病,针刺上八邪穴可激发手部经气,疏通闭塞经脉,通利腕、掌、指关节。从现代医学上讲,手三里、四渎、外关、合谷、上八邪穴均位于上肢及手的外侧面,位于伸腕、伸指肌群上面。针刺以上穴位,并通以电针出现伸腕、伸指动作,通过增加拮抗肌的肌力,对痉挛肌起到交替性抑制作用。
痉挛肌治疗仪目前临床应用广泛,其主要原理为输出两路可调的低频脉冲方波,两路方波的延迟时间为0.1~1.5 s。在治疗时,因延迟的方波可以先后刺激一对痉挛肌和拮抗肌,通过肌梭和腱器官反射,发生交互抑制和自生抑制作用[10],从而使痉挛肌被抑制、放松,拮抗肌兴奋、张力增高,交互与自生抑制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从而达到伸肌和屈肌张力平衡的目的[11-13]。
该研究在抗痉挛手法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刺拮抗肌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中风后手指痉挛,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在改善手指痉挛程度和手的实用功能方面均优于后者,且该研究立意新颖,将传统医学针灸疗法应用于现代西医解剖学,并配合西医前沿科技,从新的视角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