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剑 吴汉琼 方洪枫
甘肃省陇西县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陈 剑 吴汉琼 方洪枫
(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18)
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概要介绍定西市陇西县气候特点与当前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状况,包括主栽食用菌品种、栽培模式、生产规模等,探讨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食用菌产业发展若干建议:丰富栽培品种,实行政策引导,制定产业规划,加强团队建设,开展产品宣传等。
陇西县;食用菌;产业现状;发展建议
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应福州市政府对甘肃定西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在福州市、定西市对口帮扶指挥部的协调下,以及福州市农业局、福州市科技局、福州市农科所的选派下,笔者数次前往甘肃省定西市与陇西县,开展食用菌产业调研、技术咨询、布局规划、栽培指导等工作。陇西县食用菌产业,正按照“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对食用菌产品统一进行回收与加工,逐步形成了集生产、采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食用菌产业链条,带动食用菌栽培户,尤其是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为了在食用菌精准扶贫上略尽绵薄之力,笔者分析陇西县食用菌产业当前状况,并提出相应的产业发展建议,供当地食用菌产业人士参考。
图1 陇西县周年月平均气温变化趋势
陇西县地处中纬内陆,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降水量445.8毫米,蒸发量1 44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 292小时,无霜期平均146天,年平均气温5~7 ℃。川区、北山为温和干旱区,南山为温寒半湿润区。根据百度引擎搜寻到的气候信息,陇西县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加之实地调研,发现许多地区为黄土高原地貌,缺水严重,因而不建议发展耗水型食用菌品种,如床栽的双孢蘑菇等,整个生育期需要大量的水源供应,而袋栽型品种则相对适合。
从陇西县气象部门提供的历年来各月份平均气温数据(图1)看,陇西县全年月平均气温在15 ℃以上的月份为5~9月,这5个月平均最高气温在27 ℃以下,是香菇出菇阶段适宜的温度范围。往前推3个月,即2月份开始,则可安排香菇菌棒的生产,上年12月~当年1月可安排栽培种的生产,上年11~12月可安排原种的生产,上年10~11月可安排原材料的采购与预处理。这样,香菇产业就形成了一整年的生产安排。如果考虑进阳光房、温室大棚等设施条件,香菇的出菇期将增加2个月,达到7个月,可拓宽栽培时限,极大地提高当地食用菌的产量,增加就业期。因此,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开展食用菌的栽培种植,非常有必要,也可为栽培香菇之外的其他食用菌品种提供借鉴。
图2 高科农牧生态有限公司
图3 渭北现代农业示范区
图4 南蔻种植农民合作社
图5 焦家湾村精准扶贫基地
图6 焦家湾福州帮扶阳光房
图7 满意现代农业产业园
图8 祥瑞现代农业科技公司
图9 友好百盛种养合作社
图10 中沃农业科技农民专业合作社
笔者相继走访了陇西县城关镇、文峰镇、权家湾乡、通安驿镇、云田镇、德兴乡、双泉乡、菜子镇等地的食用菌栽培企业、专业合作社、示范户、扶贫示范点,以及生产和营销企业共11个点(图2~图12),了解相应的地理位置、设施条件、生产规模、生产能力、生产特点和管理水平、存在问题等。调研范围涵盖了陇西县绝大部分食用菌相关企业。
图11 祥瑞公司菜子镇基地
图12 菜子镇福州帮扶阳光房
图13 层架棒式栽培模式
目前陇西县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主要为香菇,栽培模式为:大棚层架棒式栽培(图13),年产香菇1 500吨以上。2018年在菜子、马河、权家湾、双泉等4个乡镇建设的4条食用菌菌棒生产线全面建成并运营,已生产香菇菌棒300万棒。在建的12个乡镇食用菌生产基地,菌棒进棚达到136万棒。同时在建的食用菌生产大棚达到152座。
陇西县食用菌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正步入示范栽培阶段,栽培技术不够成熟、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目前仅1~2家公司集中生产香菇菌棒,其生产技术规范、生产流程质量把控、菌种质量检测等环节有待提高,致使菌棒质量不稳定,生产风险较高;菌政管理不够健全,菌种生产企业的质量标准、产销认证许可制度尚未建立。栽培与管理的相关技术人才缺乏,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咨询服务、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等体系尚未形成。香菇生产的出菇采收阶段主要集中在6~9月份,尚未错时开展其他食用菌品种的生产栽培,大量劳动力秋冬季长时间赋闲。
同时该地的食用菌市场推广与销售局限性较明显,增收幅度有限。当地虽然有一定量的食用菌消费,但鲜见食用菌营养保健与菌类膳食文化宣传,食用菌消费包括香菇产品的消费习惯尚未形成,大众接受度较低。
根据陇西县资源禀赋、地理气候条件及栽培现状,建议考虑逐步引入食用菌设施化栽培,在设施条件成熟后,再根据不同地形、不同区域、不同小气候条件,发展多品种、分季节栽培模式,提高设施和劳动力利用率。
目前先做好以香菇L808为主栽品种的夏季香菇栽培模式的熟化,完善各种设施设备的功能和栽培技术。栽培技术成熟后,按海拔高度分区域进行栽培规划:高海拔地区探索优质花菇生产,低海拔地区改夏菇为春、秋两季出菇。针对上述栽培模式,由当地食用菌协会或农科院主导引进新品种进行适应性试种。
考虑到当地地理、气候条件和农作物栽培情况,为避免木屑等原材料短缺给食用菌产业带来冲击,可考虑适当增加栽培品种,如平菇、秀珍菇等,适量消耗当地大量的玉米秸秆,增加玉米栽培户的收入。同时为其他农作物下脚料的回收再利用提供有效途径,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生态污染。
刚形成的新兴产业,广大农民和企业对产业的前景缺乏认知,信心不足,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见解深浅不一,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引导和扶持,通过品种、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流通渠道的建立与完善,让食用菌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建立健全领导机制,落实相关各级责任,加强管理,统筹协调全县食用菌工作,分年度制定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管理办法,发布产业信息,强化配套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产业生产、管理、销售、加工、市场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政府、管理部门、农科院、协会等,需理顺关系、各司其职。政府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宜围绕食用菌产业调研、政策落实、区域规划、品种质量把控、安全生产监督、产品质量抽查等展开。技术集成创新、新品种引进和选育、栽培设施的升级改造、生产问题的解决、产品加工与流通等工作,应由相关的食用菌科研单位、协会和企业共同协作完成。
建议建立与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四合一”合作机制,调动农户栽培食用菌的积极性,帮助解决生产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推进“企业+协会”和“村会合作”的组织形式,进一步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逐步建立技术推广体系。以乡镇或者生产片区为单位,配备食用菌专职技术人员,形成专业化的食用菌技术团队。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作用,加强地方人才队伍建设。必要时可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前往食用菌产区开展技术培训及现场指导。
采取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形式,筹措食用菌产业发展资金,增加政府预算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等的投入,用于建设食用菌基地、改善生产条件等,保障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
地方政府可每年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对乡、镇农技人员的食用菌技术培训。食用菌协会具有协调优势,可负责通过组织、举办专业人员培训班、现场观摩指导、栽培技术讲座、生产经营交流、编制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对示范基地周边菇农进行分期培训,不断提高菇农的种菇技能与科技素养。
加强食用菌营养价值、保健功能、烹饪技巧等方面的宣传,加速培养新的食用菌消费群体与扩大市场规模。
福州市科技局项目《定西福州食用菌联合实验室品种引进与试验示范》(2018-N-12);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20)
陈剑(1978—),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食用菌栽培,2017年起参与食用菌精准扶贫工作,E-mail:871644015@qq.com。
S646
A
2095-0934(2019)03-1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