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菲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疗效

2019-06-20 01:37张晓飞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5期
关键词:西咪替丁坏死性球菌

张晓飞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儿科 河南洛阳 471009)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新生儿中常见的胃肠道急症,尤其在早产儿中高发且致死率较高,治愈后患儿也易出现支气管发育不良、神经发育迟缓、生长障碍或视网膜病变等后遗症[1]。主要发病机制为小肠免疫功能及结构发育不成熟、肠道菌群失调、肠内营养缺失、表皮生长因子减少等多种因素导致肠黏膜受损,进而引起小肠坏死及腹膜炎感染[2]。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建立新生儿肠道正常微环境[3]。本研究观察培菲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84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胎龄≥32周者22例,胎龄<32周者20例;出生体质量≥2 500 g者12例,1 500 g<出生体质量<2 500 g者19例,出生体质量≤1 500 g者11例。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胎龄≥32周者25例,胎龄<32周者17例;出生体质量≥2 500 g者13例,1 500 g<出生体质量<2 500 g者21例,出生体质量≤1 500 g者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相关诊断标准[4];无消化道先天畸形者;患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心、肺等器官发育障碍者;合并有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者;过敏体质者;中途退出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入组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积极抗感染治疗、肠胃减压、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培菲康(国药准字S10950032),每次0.5~1.0 g,2~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西咪替丁(国药准字 H44020624)治疗,静脉注射,5 mg/kg,1次/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胃肠功能及肠道菌落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1)疗效评定标准[5]:治疗3 d后患者全身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性状、次数恢复正常,吃奶量增多,为显效;全身症状有所好转,大便形状、次数基本恢复正常,腹胀有所减轻,为有效;全身症状均未改善,大便呈水样或血性、次数增多,甚至发生胃肠穿孔或休克,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胃肠功能观察指标包括大便性状及次数完全恢复时间、腹胀改善时间、腹泻改善时间、平均住院时长。(3)肠道菌落观察指标包括细菌总数、杆菌总数、球菌总数以及球杆菌比值。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用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胃肠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大便性状及次数完全恢复时间、腹胀改善时间、腹泻改善时间、平均住院时长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胃肠功能改善情况比较(d

表2 两组胃肠功能改善情况比较(d

组别 n 大便性状及次数完全恢复 腹胀改善 腹泻改善 平均住院时长对照组观察组42 42 tP 3.65±0.57 2.97±0.82 4.413 0.000 2.07±0.74 1.64±0.58 2.964 0.000 2.66±0.71 1.82±0.45 6.476 0.000 6.84±1.21 5.34±0.68 7.004 0.000

2.3 两组肠道菌落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肠道内球菌总数、杆菌总数、杆球菌比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肠道内球菌总数、杆菌总数、杆球菌比值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肠道菌落改善情况比较

表3 两组肠道菌落改善情况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球杆菌比值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球菌总数(cfu/ml)治疗前 治疗后杆菌总数(cfu/ml)治疗前 治疗后42 42 tP 75.34±7.31 76.24±7.61 0.553 0.582 158.70±18.36*267.41±21.52*24.905 0.000 26.28±4.61 26.54±5.39 0.238 0.813 52.55±7.26*73.86±6.73*13.951 0.000 2.87±0.25 2.87±0.18 0.210 0.834 3.02±0.22*3.62±0.37*7.829 0.000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胃肠蠕动慢,消化酶分泌量少、活性较低,营养物质消化慢,加上肠道屏障系统(包括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微生物屏障、免疫屏障)均未发育成熟,肠道易受到感染[6~7]。而肠道屏障功能的发育需要肠道内共生菌协同完成。动物实验显示[8~9],家禽出壳后 5~8 d才会出现微弱的 claudin蛋白表达,预示着肠道屏障功能逐渐成熟。合适的共生菌摄入对过早剥离子宫环境的早产儿肠道屏障功能及基本肠胃功能发育均具有较好的作用。共生菌在分子形态识别体TLR引导下完成定位定值,作为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TLR与鞭毛蛋白、脂多糖等微生物相关分子共同作用于胃肠道内,促进共生菌定植,改善肠道环境。

目前,临床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最常见的疗法为微生态疗法,药物制剂包括培菲康制剂、西咪替丁制剂、金双歧制剂等。西咪替丁可抑制胃酸分泌,避免胃酸过多对受损肠黏膜的刺激,且具有抗病毒及调节免疫的功能,同时西咪替丁可阻碍H2受体和组胺等炎性因子的释放,从而缓解黏膜水肿,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10~11]。培菲康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可促进胃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建立,抑制致病菌定植[12]。两者合用可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肠道内球菌总数、杆菌总数及杆球菌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大便性状及次数完全恢复时间、腹胀改善时间、腹泻改善时间、平均住院时长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综上所述,培菲康联合西咪替丁可有效提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治疗效果,改善患儿胃肠功能及肠道菌群,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相对较高,值的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西咪替丁坏死性球菌
2015—2020年某院肠球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西咪替丁联合依巴斯汀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疗效分析
儿童坏死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西咪替丁联用禁忌
奥美拉唑与西咪替丁在应激性胃溃疡治疗中的临床探讨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观察
肠球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分析
医院感染肠球菌分布特点及耐药现状分析
306例西咪替丁不良反应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