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记选 李先进 苏坤煌 张亚存
(1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民医院骨科 南乐 457400;2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骨科 郑州 450018)
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腰椎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以腰痛为主,且随病情不断发展,患者行走距离会不断下降,从而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外科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常用手段,但传统开放性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大,老年患者又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手术风险较大,且患者术后恢复较慢、并发症发生率较高[2]。因此,选择一种更加微创的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手术方案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镜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应用也愈发广泛。本研究分析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同类疾病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6月~2018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92例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6例,男25例,女 21例;年龄 60~78 岁,平均(68.72±4.52)岁;病程8~54个月,平均(28.71±5.69)个月。B组46例,男 24例,女 22例;年龄 60~79岁,平均(68.60±4.73)岁;病程 10~58 个月,平均(29.02±5.5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许可。
1.2 纳入标准 临床资料完整;临床症状以典型腰腿疼痛为主,并伴有下肢神经根症状,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年龄≥60岁;保守治疗无效;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严重肝肾、心肺功能异常;肢体残疾;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有明显旋转滑脱;腰椎手术史;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紊乱;恶性肿瘤者。
1.4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明确病情。A组行常规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腹部悬空,行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后于背部脊柱后方作切口,切开皮肤并逐层分离肌肉和血管,直至完全暴露病灶椎板。咬除椎板、黄韧带,进行椎管减压,直至暴露硬脊膜外脂肪,术中应小心操作,注意保护椎管内组织。减压彻底后使用明胶海绵进行止血,常规冲洗后逐层缝合切口。B组接受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全身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在X线检查辅助下明确责任椎间隙,并在体表做标记。在标记位点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向病灶周围注入1%的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43021095)3 ml。将导丝插入硬膜前间隙处,以导丝为中心作1 cm的手术切口,扩大椎板间隙,置入椎间孔镜,在内镜引导下清除病灶周围的黄韧带、突出椎间盘、骨质增生组织。射频消融清除残余髓核组织,清理完成后行纤维环成型术和根管成形术。确认椎管减压完全后取出手术器械,缝合皮肤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1.5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的疼痛程度,该量表分值为0~1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高;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的腰椎功能,该量表最高为29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腰椎功能恢复越好;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A组B组46 46 tP 86.55±5.72 69.43±6.10 13.885 0.000 61.32±3.59 26.17±3.85 45.288 0.000 13.71±2.33 8.05±1.76 13.146 0.000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B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的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A组B组46 46 tP 7.05±0.59 7.11±0.62 0.475 0.636 3.27±0.31 1.55±0.23 30.221 0.000 2.17±0.18 1.04±1.15 6.584 0.000
2.3 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 两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的JOA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的JOA评分均高于A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A组B组46 46 tP 14.36±1.95 14.55±1.78 0.488 0.627 16.25±2.09 21.58±2.32 11.577 0.000 20.51±2.43 25.78±2.19 10.926 0.000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35%,高于A组的1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腰椎管狭窄症,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多与腰椎结构退行性病变有关,故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随着近些年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目前临床用于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治疗方案较多,主要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其中保守治疗多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但保守治疗局限性较大,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病变部位的生理结构,患者复发率较大,且治疗不当极易导致病情恶化[3]。因此,对于病情较重,如出现异常疼痛或跛行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以恢复正常的腰椎功能。
椎板开窗减压术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传统术式,可有效达到神经根管减压效果,但该术属于开放性手术,术中需要大范围切除关节突关节和关节突内侧部,对正常的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大,故需要通过腰椎融合术或内固定术来降低腰椎畸形风险,但腰椎融合术又容易引发相连腰椎病变,再加上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因此术中风险较大,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4]。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镜下减压术在临床应用也愈发广泛,它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现已经逐渐替代传统开放性手术成为临床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首选治疗方案[5]。
本研究对比了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术与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内镜手术治疗的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水平均低于接受开放性手术治疗的A组,且B组患者术后VAS评分较低,而JOA评分较高,这与钟红发等[6]的研究结果较为相似。相较于开放性手术,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术创伤较小,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还可进步一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加快患者康复。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B组亦低于A组,这进一步证实了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术对患者创伤较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综上所述,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临床疗效较好,且患者术后康复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