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2019-06-20 01:26赵东晓马丽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5期
关键词:固定架偏角腕关节

赵东晓 马丽杰

(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上肢骨科 郑州 450052)

桡骨骨折属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骨折类型,多发生于桡骨远端,同时还易伴下尺桡关节或桡腕关节破坏,若未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很可能发生腕关节病变,如腕关节僵硬、腕关节慢性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有研究指出,在骨折早期给予复位固定治疗,可有效减轻软组织损伤,利于骨折愈合[3]。本研究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术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9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98例患者依据手术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16例,女33例;年龄 32~78 岁,平均(55.38±3.21)岁;骨折部位:左侧15例,右侧34例。观察组男18例,女31例;年龄 32~77 岁,平均(55.67±3.14)岁;骨折部位:左侧17例,右侧3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CT断层扫描、X线片等检查确诊者;(2)影像学等临床资料完整者;(3)无麻醉药物过敏史者;(4)闭合单侧骨折;(5)新鲜骨折;(6)存在腕部肿胀、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者。排除标准:(1)合并同侧严重软组织损伤者;(2)凝血功能障碍者;(3)合并神经损伤者;(4)严重器官功能衰竭者;(5)周围血管损伤者;(6)表达障碍或精神疾病者;(7)粉碎骨折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术:臂丛麻醉,在第二掌骨近端与桡骨中段1/3处,将固定针打入以起到固定效果,安装外固定架,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牵拉复位,同时调整外固定架位置,待复位效果满意后,将支架与螺丝锁定。针对关节面塌陷等闭合复位难度较高者,在患者桡骨远端背侧作1个小切口,经小剥离器撬拔复位;骨缺损者,采用髂骨植骨;存在较大骨折块者,需通过克氏针辅助固定。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臂丛麻醉,于患者上臂中上1/3处采用气囊止血带止血,而后在其掌侧桡骨近端处作一切口,长6~8 cm;将桡侧屈肌腱与桡动脉进行钝性分离,外拉桡动脉,在桡骨止点,将旋前方肌切开,促使骨折端显露,复位,通过克氏针临时固定,并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查看复位效果,以确保掌倾角、下尺桡关节间隙、桡骨高度无异常;用对应长度的锁定加压钢板于骨折面处经螺丝固定,再经透视机查看内固定位置以及骨折复位效果,满意后,缝合切口。

1.4 评价指标 (1)分别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时,记录两组尺偏角、掌倾角。(2)术前与术后3个月,参照Mayo评分法[4]对两组腕关节功能改善效果给予评估,包括4个维度:疼痛、活动范围(与健侧对比)、功能状态、握力(与健侧对比),各维度均为0~25分,其中总分91~100分为优,81~90分为良,60~80分为可,<60分为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术后3个月,两组尺偏角、掌倾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12个月,观察组尺偏角、掌倾角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效果对比(°s)

表1 两组手术效果对比(°s)

组别 n 术后3个月尺偏角 掌倾角术后12个月尺偏角 掌倾角对照组观察组术后6个月尺偏角 掌倾角49 49 tP 15.33±5.71 15.41±5.62 0.070 0.944 5.47±2.01 5.62±2.27 0.346 0.730 18.03±5.27 21.25±5.79 2.879 0.005 5.56±2.63 8.05±4.51 3.339 0.001 18.43±5.71 22.57±6.37 3.388 0.001 6.67±2.69 10.83±2.71 7.626 0.000

2.2 两组腕关节功能比较 术后3个月,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腕关节功能对比(分

表2 两组腕关节功能对比(分

?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多发生于老年妇女群体中,现阶段临床多采用人工关节置换、穿针治疗法、外固定支架治疗法、切开复位治疗法、石膏闭合治疗法等方法治疗。由于病情较为复杂,复位至最佳位置并促使关节在该位置获得良好稳定性的难度系数较高,手术虽为治疗该疾病的首选方案,但植入物以及手术类型的选择仍无统一标准[5~6]。

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为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常用术式,均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将患者骨折块与对应钢板进行连接与固定,利于粉碎性骨折块(桡骨远端骨折)获得复位,同时可避免骨折块丢失,具有良好稳定性[7~8]。此外,桡骨近端掌侧入路有利于术者在直视下完成解剖复位等相关手术操作,且精准性较高。闭合复位外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不伤及骨骺等优势,且固定架的拆除与调节均较为方便。该术式多依靠韧带的牵拉作用进行骨折复位,通过掌背侧、尺桡方向韧带产生的牵拉作用,以促使肌肉以及肌腱保持紧张状态,经轴向牵引力以辅助患者骨折块固位,同时保持复位后位置[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两组尺偏角、掌倾角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术后6个月与12个月时,观察组尺偏角、掌倾角均大于对照组,腕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调节尺偏角、掌倾角,提高腕关节功能的积极作用。分析原因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患者可于术后早期接受腕关节康复训练,而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患者因固定架固定时存在跨过关节的现象,故需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固定状态,无法于术后早期接受腕关节康复训练,因此术后3个月时,两组腕关节功能存在一定差异[10]。此外,对照组患者于术后6~12周拆除固定架后进行功能锻炼,可能会导致尺偏角、掌倾角的部分丢失,同时因无法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一样实现精确复位对合,故术后6个月与12个月的手术效果均不及观察组。综上所述,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术治疗相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有效减小尺偏角、掌倾角丢失,利于患者早期接受功能锻炼,以提高腕关节功能。

猜你喜欢
固定架偏角腕关节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翼吊长涵道发动机短舱内偏角优化和机理研究
常用胫骨骨折外固定架的力学性能测试
2018全国Ⅱ卷选修3-4中偏角的解法探讨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无天于上2035(一)
欧姆表偶然误差分析
KD407:悬挂器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