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伟 张刚中 刘光辉 李直营 徐文中
1)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洛阳 471000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为独特且少见脑血管病,是一种以双侧或单侧颈内动脉远端大脑前、中动脉近端闭塞或狭窄伴软脑膜、脑底部烟雾状细小血管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闭塞型疾病[1-2]。目前,外科手术为MMD首选治疗方案,其中间接血管重建术与直接血管重建术最为常用。研究证实,MMD患者皮质微血管密度具有较大差异,且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血管重建情况与其联系密切[3-4]。以往常用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治疗低皮质微血管密度老年MMD,效果较差[5-8]。因此,目前临床学者在MMD手术方案选择方面存在较差争议[9-12]。本研究选取61例低皮质微血管密度老年MMD患者,分组观察EDAS与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吻合术联合治疗低皮质微血管密度老年MMD的效果。
1.1临床资料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2-03—2016-01治疗的61例低皮质微血管密度老年MMD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组,对照组30例,研究组31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0~78(69.32±5.43)岁;铃木分期[13]:Ⅰ期2例,Ⅱ期4例,Ⅲ期5例,Ⅳ期8例,Ⅴ期7例,Ⅵ期4例;研究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60~79(69.52±5.43)岁;铃木分期:Ⅰ期2例,Ⅱ期3例,Ⅲ期5例,Ⅳ期8例,Ⅴ期8例,Ⅵ期5例。2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年龄≥60岁;影像学检查显示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中动脉/浅动脉起始位置狭窄或闭塞;皮质微血管显示低密度;脑内存在异常血管网;病变表现为双侧性变化,患者或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14];(2)排除标准:镰状细胞性贫血及动脉硬化等全身系统性疾病造成的烟雾现象;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占位及脑出血者[15];中、高密度皮质微血管者;合并恶性肿瘤者;纳入研究前接受过手术治疗者。
1.3方法对照组实施EDAS,操作步骤如下,手术供血血管选择颞浅动脉,做直切口,分离颞浅动脉,确保其筋膜无损伤,筋膜长度保留约10 cm,颞肌分离后,颅骨铣成梭形骨瓣,大小约8 cm×5 cm,相应硬脑膜剪除,缝合带有颞浅动脉筋膜条直达硬脑膜,骨瓣固定处理后,依次缝合;研究组实施EDAS与STA-MCA吻合术联合治疗,操作步骤如下[16-17],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尽量后延切口;皮瓣上分离颞浅动脉主支,血管夹夹闭远端备用;颞肌白骨面剥离后,常规取下骨瓣;确认脑膜中动脉与其分支,由动脉两侧切开硬脑膜,并放射状剪开硬脑膜;悬吊硬脑膜于骨窗边缘,硬脑膜切开膜及脑膜中动脉反折后,于骨窗外脑表面贴敷;蜘网膜切开,并于显微镜引导下去除;游离颞浅动脉主支,经颞肌与骨窗位置较大皮层动脉实施端侧吻合;应用11-0号缝合线缝合,缝合9针左右;确认吻合口无漏血,且血流畅通后,动脉应用罂粟碱湿敷;骨窗位置脑表面应用颞肌贴敷,缝合硬膜反折处与颞肌缘,咬除靠近颞下处骨瓣1 cm宽;颅骨应用连接片或颅骨锁固定;术后不使用任何止血药物,术后3 d予以拜阿司匹林,口服,100 mg/d。
1.4观察指标统计2组局部脑血管改善率,并对比2组手术前、术后半年颞浅动脉搏动指数(PI)、平均流速(Vm)、血管重建情况、局部脑血管灌注率及机体功能恢复情况。
1.5判定标准(1)血管重建情况参考松岛分级[18]方法:0级:手术血管未生长;Ⅰ级:术后血管重建灌注区域<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Ⅱ级:术后血管重建灌注区域>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但不足2/3;Ⅲ级:术后血管重建灌注区域>2/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血管重建良好率=(Ⅱ级+Ⅲ级)/总例数×100%。(2)局部脑血管改善率=(术后小脑比值法半定量指标-术前小脑比值法半定量指标)/术前小脑比值法半定量指标×100%。(3)机体功能恢复情况应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0~6分,分值越高,机体功能恢复越差[19]。
2.12组手术前后脑血流情况比较术前,2组STA PI及V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STA PI较低,STA Vm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组术后血管重建情况比较2组术后血管重建良好率相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2组手术前后局部脑血管灌注率及改善率比较术前2组局部脑血管灌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半年研究组局部脑血管灌注率及改善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2组手术前后mRS评分比较术前2组mRS评分研究组3.39±0.62、对照组3.41±0.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半年研究组mRS评分对照组2.52±0.69,研究组1.59±0.61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手术前后脑血流情况比较
表2 2组术后血管重建情况比较 [n(%)]
表3 2组手术前后局部脑血管灌注率及改善率比较
目前,临床治疗MMD多采用手术及药物治疗两种手段。药物治疗虽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无法抑制疾病进展[20-23]。外科手术治疗MMD,可改善患者脑组织供血,缓解或消除脑缺血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较为显著[24-27]。目前,直接与间接血管重建术为MMD外科治疗常用手术方案。其中间接血管重建多包括脑-颞肌贴敷术、脑动脉贴敷术及脑-硬脑膜-动脉-颞肌贴敷术等;而颞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为直接血管重建常用术式[28-30]。目前临床上对于选择何种血管重建术治疗MMD尚存有争议。
STA-MCA吻合术是直接血管重建术,该手术可将侧支循环建立于大脑表面血管与颞浅动脉之间,并可对缺血脑组织直接供血,增加脑血流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31-34]。但由于目前STA-MCA吻合术多用于治疗儿童MMD,且术后易产生并发症,如颅内出血、脑梗死等,影响治疗效果,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EDAS为间接血管重建术,在成人MMD治疗中效果较为显著,可改善患者脑血流状态,促进重建血管生长,致使血管重建增加,且操作较为简便,具有较高安全性[35-37]。但有研究指出,EDAS术后,MMD患者症状缓解及侧支循环建立用时较长,且效果差异较大[38-44]。MMD患者皮质微血管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单纯应用STA-MCA或EDAS,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显示,术后半年,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STA PI及mRS评分均较低,STA Vm、局部脑血管灌注率及改善率均较高(P<0.05),说明STA-MCA与EDAS联合应用于低皮质微血管密度老年MMD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脑血流及脑血管灌注情况,显著提高局部脑血管改善率,促进功能恢复。原因在于STA-MCA与EDAS联合应用,可最大限度提高颞深动脉、脑膜中动脉、颞浅动脉、血供丰富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利用率,并快速改善吻合端血管供血区域血供,且不会对已形成远端硬脑膜、皮层动脉吻合造成损伤。此外,2组术后血管重建良好率相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STA-MCA与EDAS联合应用于低皮质微血管密度老年MMD治疗中,可有效提高血管重建良好率。
STA-MCA与EDAS联合应用于低皮质微血管密度老年MMD治疗中,效果更为显著,可改善患者脑血流及脑血管灌注情况,提高血管重建良好率,且术后功能恢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