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市场生产者欺诈行为

2019-06-19 01:01乔天国
商业经济 2019年4期
关键词:食品市场欺诈

乔天国

[摘 要] 每年“3.15”曝光都少不了食品行业,并且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群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大,但食品造假行为依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通过利用“柠檬市场”实验模拟生产交易过程研究食品生产者的欺诈行为,结果显示:相比于提高劣质品价格,食品生产者更倾向于使用增加劣质品市场占比的方式进行欺诈。研究结果为监管部门制定政策、治理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食品市场;欺诈;行为实验

[中图分类号] F6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4-0114-02

一、引言

市场中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根据Akerlof(1970)著名的“柠檬市场”模型,当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劣质品会将优质品驱逐出市场,最终导致整个市场产品劣质化,即出现“柠檬市场”现象。柠檬在美国俚语中指“残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所以“柠檬市场”也称为次品市场,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买方无法确认产品质量,只能够通过压低价格来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损失,买方过低的价格也使得卖方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从而劣质品充斥市场,优质品被逐出市场,最后导致市场萎缩。现实中劣质品充斥市场的案例比比皆是,在医药、食品领域尤显突出。如2018年的吉林长春长生疫苗案件,2019年“3·15”曝光的“化妆”土鸡蛋和生产环境脏乱差的“虾扯蛋”辣条……本文主要关注食品市场,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大部分食品属于信任品,消费者在购买前甚至消费后都无法确定商品的质量(龚强,2013;Martin,2014),食品市场存在着严重的“逆向选择”。食品安全问题多年以来就备受关注,理论和实证研究为缓解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了多种方案,如加强食品监管、政府揭示和企业自身食品安全信息揭示、搭建社会监督平台、食品成分标签、食品质量检测等。但目前缺少从行为经济学视角揭示食品欺诈行为的研究,通过利用“柠檬市场”实验模拟生产交易过程,研究食品欺诈行为。

二、实验设计

实验以Holt(1999)的“柠檬市场”实验为基础,设置3个产品质量档次,Grade1产品质量最差,Grade3产品质量最高,每组实验共有7个实验参与人,其中,4人(ID:1-4)代表食品市场中的消费者(买方),3人(ID:5-7)代表食品生产者(卖方,假设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等同),实验角色(买方或卖方)随机分配,并同时分配实验ID,实验ID是各实验被试的唯一标识,确定后不再改变。实验共3组,每组实验15个周期。每周期卖方选择提供的产品质量档次,制定出售单价,并最多提供两单位产品;买方选择一个或多个卖方并最多购买一单位产品。实验假设卖方的生产成本相同(见表1),即假设3个卖方无差异,且卖方不知道买方的保留价值。卖方选择产品档次后,需要制定产品出售单价,实验要求出售单价必须大于成本。卖方独立做决策,互不影响,当3个卖方全部做完决策后,所有卖方的价格信息将被公布到市场,被买方和其他卖方获知。实验假设买方的保留价值相同(见表1),即4个买方无差异,买方不知道卖方的生产成本信息。买方在看到卖方的价格后,做购买决策,即分配购买的优先权,买方可以选择不购买。当买方全部完成决策后,系统将计算各实验被试本轮的实验收益和累计收益并显示给实验被试。卖方收益为成交价格与生产成本的差值,买方收益为保留价值与成交价格的差值。

表1 实验参数表

本实验招募高校学生作为实验被试。在校园内随机招募,共招募学生21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1人。实验均是在学校实验室通过电脑完成操作,实验室电脑设有3面隔板,能够保证实验被试看不到其他电脑屏幕。实验共3组,每组7人,每次进行一组实验,耗时约一个半小时。每组实验被试按照约定时间到达实验室后,实验员为他们安排实验座位,确保每两个被试之间都有一定间隔,以防止实验被试之间交流。接着,实验员分发《实验指导语》,实验被试浏览《实验指导语》后,实验员开始详细讲解,讲解过程中,实验被试对实验设置有任何疑问可随时举手提问,实验员做详细解答,以确保所有被试完全熟悉实验流程和实验规则。《实验指导语》最后部分是关于被试实验报酬的说明:被试通过正式试验赚取实验代币,即实验收益,最终实验累计收益会根据角色不同按照不同的比例转换为人民币发放给相应实验被试。实验被试均有10元的出场费,最终实验报酬人均40元。正式实验开始前,会有两轮试实验,目的是帮助实验被试熟悉实验界面和实验操作,试实验的实验收益不计算实验报酬。实验开始后实验被试之间不允许有任何交流,对实验有任何疑问举手问实验员,实验员只负责讲解实验规则,不会回答实验被试任何关于决策性的问题。实验管理员监督整场实验,直至实验结束,实验被试退场。

三、实验数据分析

1.全部15个周期实验决策中,最低质量Grade1产品提供量163个,远高于其他两档次产品(分别为60个、25个,如图1),说明在食品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现象,食品生产者为了获取更高收益,利用信息优势,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价格方面,如图2所示,产品档次越高,产品均价越高,最高档Grade3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其他两种低质量产品。比较Grade1和Grade2产品决策价格发现,约一半的Garde1产品价格和Grade2产品价格相当,表明卖方通过提高最低档Grade1产品的价格,欺骗消费者。

3.分别对各周期产品数量和价格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各档次产品提供量之间的差异均在1%水平下显著,并由z值可知,食品市场中低质量产品数量显著高于高质量产品,即表现出典型的“柠檬”现象。价格方面的非参数检验显示Grade1与Grade3,Grade2与Grade3产品的价格差异均在1%水平下显著,符合档次越高价格越高的常理,但值得注意的是,Grade1与Grade2产品的价格差异并不显著,说明食品生产者提高了最低档Grade1产品的价格,使之与Grade2中档品价格一致,欺瞒消费者,获取不当利益。

四、结论

综上,利用经济学实验的方法揭示了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食品市场中的欺诈行为,发现食品市场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现象,劣质品泛滥。食品生产者利用信息优势,通过提高劣质品价格或者提高劣质品市场占比欺骗消费者。相比于提高劣质品價格,食品生产者更倾向于使用增加劣质品市场占比的方式进行欺诈,获取不当利益。

本文的发现为解释食品欺诈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为研究食品安全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同时为监管部门制定监管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龚强,张一林,余建宇.激励、信息与食品安全规制[J].经济研究,2013(3):135-147.

[2]Akerlof G A .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 84.

[3]Polivka M , Martincik D . Measures ensuring the food quality on retail markets: Experimental perspective[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4, 60(8):343-352.

[4]Holt C A , Sherman R . Classroom Games: A Market for Lemon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9, 13(1):205-214.

[责任编辑:潘洪志]

猜你喜欢
食品市场欺诈
传统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及绿色发展探究
浅谈绿色食品与市场供需发展的关系
到2021年欺诈侦测中AI应用量将增至3倍
绿色食品企业对食品市场的发展影响
欧洲网络犯罪:犯罪类型及比例
热闹
意外、健康保险欺诈概率识别
防范信用卡申请业务欺诈风险的中美对比
EIU欺诈调查
反欺诈:要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