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奇
[摘 要]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补短板”成为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东北作為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存在的制度性和结构性“短板”与其它地区相比尤其明显,人才流失、人口老化等社会问题也更为严重。在党中央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思想和宏观决策指引下,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治理能力,以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大力培育人力资本是实现东北经济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补短板;实体经济;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1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4-0006-02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根基和命脉,而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和核心。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思想。
一、东北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
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在煤炭、钢铁、汽车、机械等领域都有着雄厚的基础,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农业基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但是,一个“老”字在诉说东北曾经的辉煌的同时,也道尽了如今东北经济增长乏力的无奈和尴尬。
虽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有三十多年,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使东北至今仍然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制造业是东三省经济的支柱,在经济总量中占很大份额,但对制造业的投资不仅高度依赖国家资金,而且偏好传统制造业的投资,结果导致煤炭、冶金、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由于投资集中度过高,各省都是在已有的优势产业上投资,没有形成新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是东北的龙头产业,尤其是辽宁实体经济的优势,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也未能形成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能力和产业领导力。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东北的经济指标下滑严重,与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以辽宁省为例,在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GDP曾经是广东省的2倍,而现在广东省GDP是辽宁省的近4倍,2016年辽宁省GDP甚至出现同比负增长。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老化、资源枯竭、主导产业衰退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伴随着人才流失严重、人口老龄化加剧等问题,使得东北的制度性、结构性、社会性问题尤为严重。虽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东北三省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在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吸引人才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东北的经济问题并非一日之寒,要真正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振兴仍困难重重。
二、“补短板”的战略意义
短板来自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Peter)的木桶理论(短板效应)。短板即是弱势、不足,指事物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限制因素、突出问题、滞后领域等。由于我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采取的是需求侧管理政策,在刺激需求的同时忽视了供给侧管理,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错配和市场扭曲,使供给端出现大量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补短板”就是要找到阻碍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突出问题、滞后领域以及更深层次的制度上及政策上的束缚性、限制性因素,补不足、强弱势,提高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形成竞争优势。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补短板”成为巩固“三去一降”改革成果和深化改革的关键,对于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如果说“三去一降”是外在性、基础性改革,是为实体经济减重减负,是在做“减法”;那么“补短板”是更深入地实质性改革,是在做“加法”的攻坚战。“三去一降”难,“补短板”更难,非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决心而不能成就。“三去一降”只能使实体经济“轻装”,还不能形成优势,做不到“补短板”,“三去一降”的改革成果将失去意义,经济强国的战略目标将无从谈起。只有下大力气“补短板”,实体经济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涅槃”。从这个意义上说,“补短板”本身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短板”,也是改革中最艰难的部分。
三、推动东北实体经济发展策略
东北经济中的“短板”形成的原因很复杂,有些是长期存在的,有些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出现的。要补好东北经济中的“短板”,必须要从东北的实际出发。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东北三省考察期间,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定位,为东北振兴指明了方向。
(一)推动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治理能力的创新
创新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治理能力是补短板的首要之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次最深刻的政府转变职能、转化角色,降低制度对经济供给约束,以市场为导向规范政府权力运行的改革。由于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和管理习惯根深蒂固,体制机制短板在东北更为严重,政府“有形之手”管得太多,行政权力对经济运行过度介入,地方政府乱作为和不作为的问题仍很突出,导致经济活动体制性成本过大。而企业的习惯性思维也是出了问题不是找市场而是找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角色应该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服务的提供者,而不是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创新政府管理,就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要在行政干预上做“减法”,在服务上做“加法”,在努力营造合法经营、公平竞争、高度法治的市场环境的同时,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不断提高政府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二)以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東北经济振兴首先就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振兴。东北经济曾经的高速增长是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靠的是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和产能扩张,技术创新投入少,在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领域的“去产能”任务仍然艰巨。因此,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进一步落实“去产能”也是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重点。东北的制造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力度,重点补技术创新的短板,提高制造产品的供给质量;要尽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克服产业结构单一的短板,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有效供给,加大与国内国际先进制造企业的合作,尽快进入高端制造业领域,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和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作为东北经济振兴的主攻方向和战略目标。
(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虽然东北是在全国率先实行国企体制改革的地区,但时至今日,国企比重过大仍然是东北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国企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使民企和国企无法处于同等地位,缺乏良性竞争机制的市场抑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对GDP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纵观近年来各省经济增长数据,国有经济比重越大的省份民营经济越不发达,经济增速越靠后、速度下降越快。东北即是如此。而民营经济越活跃的省份,市场越有活力,经济的增速也越快,发展的后劲也越足。以广东省为例,广东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三分之二来自民营企业,且民营企业投资增幅也远高于其他省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广东省的营商环境较好。因此,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降低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难题,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增加软环境“魅力”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的热情和活力,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才能推动经济向高质量持续发展。
(四)创新人才引进、使用和评价机制,培育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创新的核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东北制造业要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潜力最重要的还是依靠人力资本的作用。但是,东北在经济下滑的同时,也成为人才流失非常严重的地区,人才流失已经成为东北影响经济振兴不能承受之痛。在未来的东北振兴之路中,如何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改进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创新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强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力度是人力资本培育的重点。同时,东北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从劳动力驱动转变为人力资本驱动,加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东北振兴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把高层次人才引向制造业,切实推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打造有经验、有技术、有工匠精神、有兴国情怀的人力资本队伍,以人力资本驱动培育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切实提高实体经济制造业的要素聚集力。
实体经济是东北的看家本领,只有深入扎实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区位条件优越的优势,以“三去一降”为抓手,以“补短板”为重点,以长子情怀和忠诚担当的勇气,以创新实干、奋斗自强的精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把老工业基地升级为新工业基地,才能实现东北经济的全面振兴,在新时代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苗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N].人民日报,2017-12-06.
[2]方振辉.振兴实体经济的核心——浅议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理论视野,2017(3).
[3]致公党中央调研组.关于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调研思考[J].中国发展,2017(2).
[责任编辑: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