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对策研究

2019-06-19 11:40冀东丽
山东工会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农民工城乡培训

冀东丽

(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250022)

一、引言

农民工是伴随着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基于“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度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是那些拥有农业户口,外出从事非农经济活动6个月以上,身份是农民但职业是工人的劳动者[1-2]。改革开放40年,农民工作为劳动力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3]。但我国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所导致的就业隔离、同工不同酬用工歧视和农民工自身比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4],带来了农民工就业难、工资低、权益保障缺失、就业岗位低端等“就业难”问题与用工单位招不到合格农民工的“招工荒”问题并存的尴尬情况。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关系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提升。李克强总理在2017、2018、2019年连续三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调:“要采取措施,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农民工的就业,保障农民工的权益。”[5]学术界也围绕农民工的就业流动性[6]、就业质量[7-9]、就业结构[5]、就业能力[10]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农民工就业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曲折发展,与“候鸟式”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关注就业质量,希望能够获得收入高、质量高的工作,从而能够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城市市民[11]。那么,当前农民工就业难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新形势下又有哪些新挑战?如何才能推动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必要而且重要。

二、就业难、质量低问题依然突出

随着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农民工的就业保障权益越来越高,遭受的就业排斥问题也明显减少,但农民工工资低、权益保障缺失、就业稳定性差、就业岗位低端、就业难等问题依然突出[12]。

(一)农民工就业难,还不能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由于农民工本身文化素养与技能水平的限制,导致大部分农民工只能从事依靠体力的技术含量低的建筑业或者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2018年,尽管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农民工比重实现过半比值,但从事制造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仍占49.1%,且更加集中于制造业(占比27.9%)[13](见表1)。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创新型、科技型、外向型行业逐步取代传统行业,现代化、人工智能化与数字化在各个行业得到普及应用,低价劳动力逐渐被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所取代,同时,越来越多的岗位被机器人所代替,甚至被“二维码”所代替,致使农民工失去就业机会。当然,城乡二元结构所致的身份歧视,也是农民工就业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表1 农民工从业行业分布

(二)农民工工资低,城乡劳动者收入差距日趋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从2015年的3072元,到2017年的3485元,实现连年增长,三年增速13.44%[14-15](具体见表2)。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2015年的62029元到2017年的74318元,三年增速19.81%。农民工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收入水平差距从2015年的17605元到2017年的32498元[16],两者收入差距日趋扩大。这与农民工本身的低水平人力资本有关,也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导致的用工歧视有关。

表2 分行业农民工月均收入及增速单位:元

(三)农民工的合同签订与保险缴纳等基本劳动权益保障明显不足

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农民工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比例为17.6%[17],2017年上升为25.5%,而这里面包含了保障水平比较低的居民医疗保险,保障水平高的职工医疗保险仅占21.6%[15]。这就说明,我国农民工参加各种城镇社会保险的比例仍然比较低,而且近年来仅维持缓慢的增长。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就业时,劳动合同的签订比率低、劳动周期长等问题也非常严重。据调查数据显示,与雇主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占64.9%[18],在工作时间状况上,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农民工比率为84%,每月没有休息时间的农民工则达24%[19],而从事建筑业、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农民工,每天的人均工作时间均为9个小时以上[5]。

三、新形势下农民工就业面临新挑战

(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农民工技能素质提出新要求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启动实施,推动了信息化、工业化与智能化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化应用。伴随着发展智能制造业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主攻方向,技术的进步将会淘汰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20]。而农民工基于较低的技能素质,将在这一轮的产业升级中遭遇沉重的失业打击。因此,农民工就不得不通过正规教育和培训来提升职业技能,实现就业。但这也只能适用于可塑性较强的新一代(中青年)农民工,老一代(中老年)农民工,由于体力与脑力受限,已经错过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佳时期,对其进行技术培训的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他们只能选择日渐减少的中低端岗位就业。

(二)“机器换人”对农民工城市就业带来新压力

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了生产的自动化、现代化和智能化,加之日益攀升的劳动力成本,“机器换人”就成了传统行业产业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这就导致了在低技能、流水线岗位上的农民工被机器替代而面临失业。与此同时,根据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需求的减少又必然会导致现有农民工的工资减少,被解雇的农民工再择业时也将面对比先前低的工资率,收入减少;而那些不能再就业的被解雇的农民工,则将面临城市“留不下”、农村“回不去”的残酷境况,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据调查,“机器换人”企业已从工业渗透到农业,从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型企业渗透到了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发达地区“机器换人”,已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出现了大量劳资纠纷[21]。

四、推动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健全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

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导致农民工就业难与工资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也是应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致的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措施。 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改变城市偏向的教育资源分配模式,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资力度[22],建立健全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从总体上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水平与就业能力,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23]。政府可通过构建完善的农民工职业教育法治机制、多元投入长效机制与培训效果考评机制,并出台相关政策,为保证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法律保障与资金支持保障。要规范技能培训主体责任,统筹资源,激发参与动力,优化培训模式[11],既要为提供培训的相关企业和机构,以及农民工本身提供政策和经济的双重保障,同时又要规范其培训责任,完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率[19]。

(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非农就业权益保障机制[24]

对于农民工来说,最大的就业权益就是公平的就业机会,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构建非农就业权益保障机制,来消除户籍制度、教育资源城市偏好等就业制度壁垒。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打破劳动者城乡身份、行业与性别壁垒。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制度范畴,扩充农民工社会保险缴纳的险种,以保障他们依法享有参加养老、医疗、生育、失业等社会保险的权利[25]。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并给予相应的就业补贴。同时,要把农民工失业登记工作纳入到城镇就业失业登记范畴,让农民工享受平等的就业政策与再就业服务。

猜你喜欢
农民工城乡培训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