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珣 许静 张雅淇 顾品娴 周福娟
摘 要: 浸入式英语教学于1965年开创于加拿大法语区,指用除母语之外的目的语作为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语言学习在国内受到广泛重视,少儿英语教育在国内尤为火热。而在以往英语教学方式下学生在口头表达、发音、听力理解和英文思维方式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浸入式教学法下却能得到有效规避。本文通过具体介绍浸入式教学法授课方式、对比研究以往教学法与浸入式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学习两种教学法所长,提出改善少儿英语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关键词: 浸入式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 二语习得
一
浸入式英语教学于1965年开创于加拿大,由魁北克市蒙特利尔郊区的圣·兰伯特学区的家长联名提出,并在欧洲国家得到广泛认可,但尚未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浸入式教学法(Immersion),具体是指:用除母语之外的目的语(第二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显著特点在于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通过大量第二语言輸入、输出练习,自然地接触、理解和运用外语。
在浸入式教学法下,学生在学校里的全部时间都“浸入”在纯正的第二语言语境中,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使用目的语言讲授知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只通过目的语交流。课程内容不但涵盖第二语言,还包括话剧表演、演讲、手工制作、体育活动等。课堂的中心从老师转向学生,教师致力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像学习母语一样学习外语,锻炼学生的外语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外语思维。
传统教学法主要指教师系统地用中文讲授形式知识,把重点难点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学习形式慢慢理解学习内容,从而掌握语言。我国公立学校普遍采取传统英语教学法。长期以来,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口头表达能力偏弱。传统英语教学一般遵循生词、课文,语法练习的程序进行。教师大多逐词、逐句讲解,学生的主要课堂活动是听、记。尽管学生在词-句-段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一方面因为课本语言与实际英文用语有所区别,导致所学语言实用性不强的弊端,即所学难以被实际应用,另一方面学生习得的语言是碎片式的。因难以快速拼接大脑中的碎片知识,导致学生的英文表达也是破碎的、不准确的,甚至在紧张的情况下出现大脑空白,难以表达。
(二)发音不标准。传统教学法下学生学习外语主要依靠课堂教学的语言小环境,着力于单词识读。即教师直接由单词切入,先由教师领读,然后学生跟读。弊端在于学生并不清楚每个音素的发音,易出现以下问题:元音不饱满,例如:“ei”只发“e”;吞音,清辅音不发出来;混淆辅音,如“t”“d”不分;错音,如“θ”发“s”;甚至有些音学生难以发出来,如“v”只能发“f”,“g”只能发“d”。
(三)听力信息处理能力偏弱。听力能力与语音能力密切相关,学生因难以清楚分辨教师发音而导致自身发音不准确。他们大脑中对于词汇发音的知识储备不正确,于是他们对于标准发音需要反应时间,如此便影响对接下来输入的语音信息的理解。此外,实际英文使用过程中出现大量连读、省音的语音现象和口语化表达是学生在课堂上鲜有接触的,因而学生在语音信息处上难免遇到问题。
以中文思维方式组织英文语言。一方面,在学生用英文表达时,习惯性采用中文思维,按中文表达顺序逐字翻译。尽管有时不影响意思表达,但并不地道。另一方面,在阐述具体事情、说明情况时,学生按照中式思维,语言表达迂回曲折,甚至不点破核心思想以表含蓄,如此表达在英文中会使人困惑。
但这四方面问题在浸入式英语教学法下能够得到有效规避。本研究数据表明,尽管在浸入式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相当,但是在口语和听力能力上浸入式教学法下的学生更胜一筹。
二
口语能力包括两部分:一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语音准确性。在浸入式教学法下学生突出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充分有效的英语输入、输出密不可分。“语言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徐静,2015)。1985年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设”强调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语言学习必要的条件,即恰当的输出要建立在充足的输入基础上。
Krashen提出语言输入要具备以下特点:(1)足够的输入量;(2)语言准确性;(3)可理解性。在浸入式教学法下,英语是教师教学的唯一语言媒介,因而学生能够获得大量的英语语音输入,满足条件一;从教老师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老师,或通过严格英语语言测试的中国老师。如此保证学生的第一语音输入资料用词精准,句法正确,表达地道,语音纯正,满足条件二;教师入职初必须接受专业岗位培训。使教师在学生无法听懂第二语言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其他方式,例如:运用肢体动作、示范、换用上下意词汇,结合多媒体声像,等等,以保证输入语言的可理解性,满足条件三。由此可见,浸入式教学法符合“输入假设”的基本条件,是学生语言能力提高的重要条件之一。
“输入假设”强调:“语言使用能力如口语,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语料之后自然获得的,同时也能获得必要的语法。”(江艳,2007)浸入式教学法下,课程内容不仅限于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还包括通识教育、话剧表演、手工制作、体育运动、西方文化体验等。一方面,学生语言广度得到有效拓宽。另一方面,英语作为目标学习语言和日常交流媒介,在综合性输入时既保证学生接触标准正式用语,又保证学生充分浸入生活英语的环境里,可习得更为实用的语言表达。
当然,单纯的语言输入对于语言习得是不充分的,语言输出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输入假设”的不足之处,Swain提出“输出假设”。Swain认为语言输出不仅能促进语言的流利度发展,还能促进语言习得,提高学习语言的准确性。
注意/触发功能是语言输出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指“语言输出活动能使学习者意识到自身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他们会有意识地关注语言输入中的相关信息,发现自身语言表达和目的语形式之间的差异,从而触发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认识加工过程,生成新语言知识或巩固原语言知识”(Swain & Lapkin,1995)。认知心理学和二语习得研究认为注意力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浸入式教学法下的课堂在保证学生第二语言充分输入的同时,兼顾学生语言输出的实际练习,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不足。在课堂中,一方面为确保学生习得知识点,教师采用引导式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互动,鼓励学生尽量多地用英语表达想法,避免填鸭式灌输。例如学习动物时,教师先描述:“Its big. Its slow. It has a big nose.”“What animal is this?”学生很容易猜到这是大象,但不会用英文表达,此时“大象”的英文便引起学生的关注。为解决当前困难,学生将关注下次的相关语言输入,即接下来老师将教授的英文“elephant”。在教师教完所有动物的英文后,会将学生分组,其中一位学生对动物进行描述,其他学生说出所描述的动物。学生在表述过程中需尽量搜索原有知识并通过生成新知识或巩固原有知识解决当前困难。即学生在表述时既要搜索运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巩固原有知识),又难免会遇到超出其知识范畴的表达,需要求助教师(生成新的知识)。如此不仅加强学生对动物单词的记忆,而且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
另一方面,为保证课堂趣味性,培养学生语言输出内驱力,游戏、竞赛的形式被大量运用于课堂中,且只能使用英文进行。例如在学习食物、饮料的部分,教师组织学生扮演店主和顾客,模拟实际交易过程。尽管学生并不清楚“我想点”“去冰”“全糖”“多少钱”“打包”等具体如何用英文表达,但是兴趣驱使,大部分学生积极尝试。此时便体现了语言输出的“假设性功能”:“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目的语做出假设,根据得到的反馈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针对反馈而产生的输出调整是二语习得过程的组成部分。”(李芝,2010)学生在游戏中大胆猜测目标语的表达:“全糖”学生会说“all sugar”或“the most sugar”。此时老师会纠正:“Youd better say regular sugar.”或者学生想办法解释:在表达“打包”时,学生会说“pack it”或是“I dont drink it here, I drink it at home.”教师则会给出更为地道的表达:“Well, it makes sense, but just take away is OK.”在此过程中“学生把语言输出视为检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假设的途径,然后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加强对语言的控制,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自动性。”(Loewen,2002)。
三
浸入式教学法对英文输入、输出的合理结合是培养学生精准用词,自如表达,于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英语语言习惯的重要原因。而语音准确性方面:浸入式教学着力于自然拼读法。所谓自然拼读法即通过学习26个字母的发音及字母和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使学生建立字母及字母组合与发音的感知。
在课堂上,教师着力于教授字母发音,比如:教授字母“A”发音时,教师领读“A-A ?覸-?覸-?覸”;接着为使学生区分字母与字母发音,教师问:“Whats the letter?”学生回答“A”。再问:“Whats the sound?”领答“?覸”。如此反复三四轮强化学生记忆后,教师展示印有苹果、斧头、蚂蚁图片和单词的卡片。此类单词皆以A字母开头并且发音为“?覸”。然后教师领读单词“?覸- ?覸 Apple; ?覸-?覸 Ax; ?覸-?覸 Ant”,最后教师提问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确认掌握后再开始学习字母b的发音。
在学生掌握了26个字母发音后,便进入拼读阶段。首先以最为基础的CVC形式展开。教师通常采用三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第一:使学生拼读给出的字母组合。例如教师给出组合“d-o-g”,学生需这样拼读“d-?蘅-g dog”;第二:使学生用字母卡片拼出教师念出的字母组合。例如教师念“dak”,学生则需找出对应的字母“d”“a”“k”,并以正确的顺序排列。第三:将学生分组,其中一位学生给出字母组合,即担任方法二中教师的角色,其他学生则用字母卡片拼出此组合。此过程在反复强化学生记忆,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拼读规则后,教师再推进字母组合例如:元音组合“ea”“oo”“ai”;辅音组合“th”“ch”“dr”等。通过cvc和字母组合的学习,学生很快便能掌握ccvc、cvcc、ccvcc等形式的拼读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穿插教学特殊發音规则,例如词末“e”对元音发音的影响。如此,学生便能够建立系统的英文发音、拼读系统。
根据随堂听课调查、测试结果、教师反馈发现:系统地学习自然拼读法的学生清楚每个音素的发音并且具备拼读能力,因而发音普遍更为地道纯正。正是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纯正的发音系统构成浸入式教学法下学生突出的口语能力。
听力能力主要与学生的语音精准度、词汇量、和语言敏感度有关。
在浸入式教学法下,首先,学生因掌握自然拼读法,语音更为纯正,对所听材料的辨识自然更精准。同时,此类学生词汇量更大。因为单词记忆对于他们不构成负担,他们能够根据单词发音直接拼写,无须死记硬背单词的字母组成。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浸入式教学使用英语作为媒介,教师只能通过图片、道具、动作向学生展示单词意思,因而学生将单词直接对应物品或者动作免去中文记忆转换的过程,记忆就更为便捷。此外,学生与教师、同学只能用英文交流,充足的英文输入是学生语言敏感度的保障。
由此可见,在浸入式教学法下充分的语言输入、输出和自然拼读法的应用不仅使学生在口语能力方面受益,而且为学生良好的听力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英文思维能力也在两者基础上逐步形成。
然而,尽管在英语教学中浸入式教学法有极大的优越性,但在现阶段应用该教学法,仍旧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完全使用第二语言授课不可避免地遇到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点或者活动规则的情况,此时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变换方法解释。导致课堂效率低下,预期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其次,对于内向的学生来说,课堂高频率的互动、自我展示环节会给他们造成心理负担。尽管存在部分内向的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慢慢学会释放自己,却有部分学生变得越来越抗拒课堂。再次,因为教师输出的英文是学生英文输入的直接资料,所以教师语言水平需达到或十分接近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师英文水平,且具有优秀的语言解释能力,此类教育人才目前供不应求。
传统教学法和浸入式教学法各有千秋又各具弊端,若两者相结合,取长补短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极为有益。如:对于我国公立小学英语课,鼓励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大幅提高学生的英文输入。但在学生对英文表达存在困惑时,应及时辅以适当的中文解释。在课堂上,教师适当将中心向学生转移,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英文互动,引入分组游戏、竞赛的授课形式,旨在活跃气氛,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增加学生的英文输出。对于性格内向、羞涩、胆小的学生,教师应尊重他们的选择,设计偏于静态的参与角色,且不强制参与。同时,自然拼读法須被引入,以校准学生发音、为学生词汇记忆与扩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精准的发音和充足的词汇量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此外,国家应大力培养英语教育人才,给予从教人员合适的薪资待遇,优秀的英语教师团队是我国英语教育高效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李芝.语言输出假说与外语教学[J].社科纵横,2010(4):171-173.
[2]Loewen,S.. The occurr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ncidental focus on form in meaning-focused ESL lessons[D]. PH.D dissertation. Auckland: University of Auckland, 2002.
[3]江艳.词汇组块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Swain,M.& Lapkin,S.. 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 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95(16):371-379.
[5]徐静.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启示[J].中国校外杂志(上旬刊),2015(z1):771-772.
本文属于2018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浸入式教学法模式下小学英语学习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201810332045Y)的研究成果。